目前分類:歷史--民國後 (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希特勒的政治遺囑

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我就以一名自願軍的身份,參加日爾曼邦聯被迫的戰爭,便開始貢獻出我的綿薄之力。

三十多年來,我對人民的熱愛和忠心指導著我的思想、行為和生活。他們給予我這位平凡的人以全力,去解決面對一些艱鉅的政策。在這些歲月裡我耗盡我所有的時間、我的精力,和我的健康。

在1939年,我和所有的德國人,並非真正需要戰爭。需要戰爭的是那些挑撥煽動,排行獨占的國際政客,他們是猶太人的子孫,或是專為猶太人的利益而工作的人們。......

經過六年戰爭之後,雖然,各方面都遭受了挫折,在以後的歷史上,將會看到一個民族為了求生存而作光榮的努力。我不能放棄國家的首都(柏林),縱然我們於此的軍事力量太弱而不能再抵禦敵人的攻擊,我們的抵抗漸漸被那些盲目無意志力的敵軍所摧毀時,我願與堅守在此城中的數百萬民眾共同承擔此不幸的命運。此外,我絕不會為敵所俘,而那些猶太人所提出的,所謂新景象的要求,只是在討得那些沒有熱情民眾的歡心。

所以,我決心留在柏林。當我認為我的元首地位和我的辦公處所以瀕臨被毀的時候,我將自由的選擇我的死法。我死時內心充滿了歡愉,因為就我所知,我全國軍民的行為都有極好的表現。我們在前線的戰士們的英勇,婦女們在家庭中的貢獻,農夫們和工人的貢獻和成就,以及用我之名組成的青年團,都曾聯合的寫下光榮的歷史。

我從內心的深處,向他們表達我由衷萬分的感謝,我盼望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不要放棄奮鬥,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要繼續的抵抗祖國的敵人,並忠於克勞斯維茲的戰爭原則。

我的將士們和同志們用死亡所做的犧牲,以播下了光榮的種子,將來有一天,在德國的歷史上,使國家社會主義的運動重生,那時會真正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

在我死之前,我要開除空軍元帥戈林的黨籍,並廢除他所有的特權,那些是我在一九三九年九月裡,第一次向國會演說時所授予他的。在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我已明令取消了。

將破壞我的人都驅逐掉,戈林和希姆萊違反了我的意志,未經我允許就秘密的和敵人談判,簡直使國家和整個民族蒙羞,他們同時還企圖以非法的手段佔有並控制政府。

為了給德國人民一個由一群高貴人士所組成的政府領導者,以便繼續用全力實踐戰鬥的任務,我提議下面人組成內閣:

總統:鄧尼茲

內閣總理:戈貝爾

黨主席:包曼

外交部長:柴辛克伐

..........

願他們能清楚的了解,我們德國的建國工作,是要建立成一個國家社會主義,而代表著未來若干世紀的工作目標,是在使每一個人經常都能為公眾服務,並謀求幸福遠超過為自己打算的責任感,我要求所有的德國人民、全體的國社黨員、男人們和婦女們,以及所有在軍中服役的將士們,都要至死不渝忠心的服從新的政府和總統。

最主要的,我訓令德國的政府和人民,要絕對的支持我倡導的種族法律.........

1945年4月29日上午4點於柏林

希特勒簽署

證人 : 約瑟夫醫生

000

來源:http://sharh2.myweb.hinet.net/hitler_wab/04/04_1.htm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來殺去?《賽》片出草多  族人要魏德聖交待清楚!

李玲

2011年9月26日 09:15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人為拔高的毛澤東︰身高遠不到1.83米 應為1.72米左右

  [導讀]文革中章立凡曾問父親章乃器︰“毛主席究竟有多高”,章乃器答道︰“我是1米72,主席最多比我高一兩公分,也就是1米73左右吧。”

被人為拔高的毛澤東︰身高遠不到1.83米 應為1.72米左右

蔣介石 毛澤東

毛澤東的身高︰1.83米?1.72米?
  身材高大,向來是女子眼中“男子漢”的重要標志,不少女子將身高列為首選“硬件”,身高不到1.70米的男子被戲稱為“二等殘廢”。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部分不符實 莫那魯道未參與梨山事件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1.09.17 04:52 am

電影「賽德克‧巴萊」標榜以歷史為本,雖然大架構依循歷史,但仍有部分劇情因不合乎史實惹議。包括:原住民學童不可能和日本人同班上課、莫那魯道沒參與「梨山事件」等抗日戰役。

此外,針對片中原住民青少年因日本老師對待原住民的差別待遇而「殺老師」等情節,原民會賽德克族族群委員沈明德也認為「不妥」。他強調,「出草」對賽德克族是件神聖莊嚴的事,片中殺老師及屠殺婦孺等情節皆不妥。

研究霧社事件逾卅年的文史工作者鄧相揚則強調,「出草」對賽德克族而言不是殺人,而是「血祭祖靈」。

「出草」是「相對平等」,「我殺了你,你就成了我的守護神靈。」若沒有「出草」,就無法結婚成家、紋面,也沒有社會地位;甚至無法通過彩虹橋,到祖靈那裡享福。

片中最重要的核心不在表面的打打殺殺,而是賽德克族的生命觀、宇宙觀,以及與之相關的紋面、彩虹橋、祖靈信仰等文化。

片中為強化莫那魯道的英雄形象,讓他成為「梨山事件」、「沙那茂事件」等早期原住民抗日戰役的領袖。鄧相揚說,其實莫那魯道根本沒參加過這兩場戰役。但就「霧社事件」而言,「他當然是英雄!」

另一個引發關注的焦點是,片中原住民與日本兒童一同受教,在日據時代絕不可能出現。鑽研日治時代教育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楊孟哲說,日本人當年採取「種族隔離教育」。在平地,日本人讀的是「小學校」、台灣人讀「公學校」而原住民受的是非正規教育。在山上因地處偏僻,日本人有可能和原住民讀同一所學校,但「絕不可能同班上課」。因為日本人嚴重歧視原住民,由警務局主管原住民的教育,「和尚及警察的老婆」等沒受過正規師範教育的人都可以當原住民的老師。

【2011/09/17 聯合報】

******

雲水人間:

信仰也會隨時代改變..

否則這時代不能「出草」..

現在的賽德克族人就無法結婚成家?沒有社會地位?甚至無法到祖靈那裡享福?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滅亡」變「結束」用字轉圜

  • 2011-09-16
  • 旺報
  •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

     過去,大陸官方形容中華民國都以「滅亡」來形容1949年國民政府的敗逃。但近年來,在一些學術著作的用字遣詞上,卻有微妙的轉變。在近日出版的《中華民國史》,就以「中華民國時期至此『結束』。」來描述1949年國共兩黨在大陸政權更迭的過程。

     一位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的學者私下表示,從「滅亡」到「結束」的轉變,代表著中共官方希望「留點餘地」,以便未來和國民黨打交道。

     他說,當今大陸官方或學界的表述,都比較少用「滅亡」來形容中華民國在大陸政權的終結。包括大陸官方仍保留「孫中山」這張牌子,也是依照「現實需要」。對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金以林認為,這和「改革開放」以後,大陸社會對於歷史的追求,越來越客觀有關。

     他說,例如兩岸都用「國共內戰」來形容兩黨政權易幟狀態,這是一個中性詞。早期,大陸稱為「解放戰爭」;台灣也曾稱為「戡亂戰史」。金以林說,兩岸學界都用「國共內戰」來表達,就是一個進步,這種進步兩岸是同步的。

     金以林表示,「滅亡」有一種意識形態概念在其中。為了更理性及更中性,用「結束」比較好。因此,《中華民國史》最後一句話描述的「中華民國時期至此『結束』」,意旨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政權結束了」。

     他認為,至於中華民國在台灣,代表兩岸尚未統一。中華民國也涵蓋大陸和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涵蓋台灣,只是兩岸目前都無法擁有雙方的治權。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財政廳長小女兒出書 任顯群入獄 「蔣吳嫌隙」是主因

  • 2011-09-16
  • 中國時報
  • 【蘇瑋璇/台北報導】

▲任顯群女兒任治平(右二)出版《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一書,15日舉辦發表會,大姐任景文(右起)、大哥任筑山、前監察院長錢復都到場。(蘇瑋璇攝)

 ▲任顯群女兒任治平(右二)出版《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一書,15日舉辦發表會,大姐任景文(右起)、大哥任筑山、前監察院長錢復都到場。(蘇瑋璇攝)

     前台灣省財政廳長任顯群足智多謀,創愛國獎券、統一發票,穩定台灣財政,後卻因知匪不報入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追求顧正秋得罪了蔣經國;有人說是跟錯人,被前省府主席吳國楨波及。也有人說,以上皆是。

     任顯群小女兒任治平口述出版《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十五日舉行新書發表會,為書寫序的前監察院長錢復、媒體人趙少康、經建會顧問葉萬安、前財政部長白培英等出席。

     任治平說,出獄後任顯群分析,認為他的入獄和當年與蔣經國一起追過同一個女孩關聯不大,主因出在蔣中正與吳國楨的嫌隙,吳在海外放話,任顯群不合作抹黑,給官職也不做,又和名伶拍拖,乾脆扣個罪名。

     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不久,任顯群追隨陳儀到台灣,擔任省府交通處長。卅六年二二八事變後,陳儀下台,任顯群返大陸,卅八年國府敗走台灣,再度來台從此未離開。當時,任顯群面臨公職的抉擇,要跟隨台灣省主席吳國楨或蔣中正最信任的陳誠?他最後選了吳,未料吳與國府鬧翻,任顯群於是辭官開業當律師。

     吳國楨與蔣經國素來不對盤,吳國楨流亡美國後,國府開始整肅行動,任顯群成為頭號對象。動手時機選在四十四年四月顧劇團花旦張正芬與國大代表庾家麟婚禮後不久,當天任、顧兩人公開出席,隔天兩人合照大大登在報上。張正芬就是知名藝人庾澄慶的母親。

     四月十一日,任顯群因知匪不報被「請」進去,判刑七年,直到四十七年一月假釋出獄,被關二年九個月。

吳國楨後來接受旅美作家江南訪問,情緒激動地替任抱不平,強調:「這是百分之百的冤獄,是公報私仇。」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賈桂琳生前錄音 談金恩博士「他是個爛人」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11.09.14 03:18 am

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是個「冒牌貨」、「色狼」、「爛人」。法國民族英雄戴高樂是個「充滿恨意的自大狂」。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遺孀賈桂琳月旦當代人物的評語曝光,用詞相當辛辣。

1964年,賈姬在甘迺迪遇刺後4個月接受曾任甘迺迪助理的史學家史勒辛格訪問,八小時半的七段錄音謄本將於美國時間14日上市。

錄音檔案原本要在賈姬過世(1994年)後50年才公布,但她與甘迺迪的女兒卡洛琳決定提前解密,今年適逢甘迺迪入主白宮屆滿50周年,錄音檔案有聲書順勢推出。

賈姬的錄音帶未公布先轟動,但恐怕不如宣傳的那麼具有「爆炸性」。例如,賈姬似乎並未談到自己與影星威廉霍頓有染的傳聞,也沒談到甘迺迪的緋聞,但是爆了不少有關政務的料。賈姬回憶,甘迺迪獲知入侵古巴的「豬灣行動」失敗後,返回白宮寢室抱頭啜泣,當時只有夫妻倆。

賈姬說:「真的很悲哀,他上任後的一百天和懷抱的夢想,就被這件可怕的事情給毀了,他真的很在意。」

夫妻倆各有幻滅的時刻。賈姬說甘迺迪在1950年代末當參議員時終於見到偶像邱吉爾後,感覺很失望。當時邱翁垂垂老矣,不復往日之犀利。賈姬的偶像是戴高樂,聞名不如見面,評語是「充滿恨意的自大狂」。

遭到賈姬最嚴厲批判的是金恩博士,賈姬認為金恩喝醉後出席甘迺迪的葬禮,並根據聯邦調查局竊聽的錄音帶告訴史勒辛格,金恩在發表「我有一個夢」的經典演說前一晚曾在下榻的飯店籌辦雜交派對。賈姬表示:「我每次看見金恩的照片都會想到,這個人很爛。」

金恩私生活的傳聞流傳已久,但出自同屬自由派的賈姬之口,或許說明了錄音帶為何拖這麼久才能解密。

【2011/09/14 聯合報】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版中華民國史 部分肯定老蔣

  • 2011-09-14
  • 旺報
  • 【記者徐尚禮/綜合報導】

     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昨天在11版的「政治」版大篇幅刊登獨家報導──解讀《中華民國史》編纂過程。編纂者對編纂為何歷時多年?敏感問題如何對待?歷史人物如何評價?一一回答,強調編纂原則就是「客觀公允」。

     例如,對國共關係及蔣介石都做到了較客觀的評價,尤其是肯定蔣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至於對北洋時期的政治外交,還是國民黨時期的內外關係,也都有明顯的新意和突破。

     報導說,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到來之際,36冊的《中華民國史》由大陸中華書局出版發行。該史由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幾代科研人員歷時幾十年,克服重重困難完成編纂。所謂困難,例如,文革時期,大陸內部有人質問「為什麼要為反動統治階級樹碑立傳?」

     整套36冊 歷時40年

     該史主編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在受訪時透露,從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出版,到整套36冊一次推出,前後歷時30年。而當初立項(政府投資項目)還是在1971年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期間,由總理周恩來自指示,將編纂民國史列入國家出版規畫。因此,該史出版共歷時40年。

     1978年,《民國人物傳》第一卷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亦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後,其他各冊陸續出版。

     今年適逢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學者專家將這部書中已經出版者作了修訂,未出版者全力完成,終將總計36冊的《中華民國史》系列研究全部完成,由中華書局一次推出。

     用新資料談國共關係

     關於國共關係及蔣介石的評價,汪朝光表示,國共關係是民國史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總體而言,該書對於國共關係的處理和評價,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利用了若干新資料,結合了近些年學界研究的新看法,而有所創新和發展。

     比如對抗戰時期的國共關係,既肯定兩黨合作的重要意義,肯定兩黨面對外敵入侵的危局,能夠拋棄前嫌,攜手合作,從而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各自的貢獻,肯定國民黨在抗戰時期不少內外政策對於堅持抗戰的意義;也指出國民黨在國共合作時期還是放不下壟斷政治的私心與架子,對共產黨還是有疑慮有擔心,從而對共產黨的發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這又不利於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

     對蔣介石的評價如何?昨天新華網在報導這一新聞的標題為──36冊《中華民國史》出版, 對蔣介石評價更為全面立體。

     有助解開兩黨心結

     該書不以單一看法評判其複雜作為,例如,對於蔣介石早年投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過後領導北伐、推倒北洋軍閥,尤其是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書中都給予應有的肯定評價。

但是,對於蔣介石發動「反共政變」、導致國共關係破裂、革命功敗垂成,對於蔣介石內外政策的保守性及其個人統治的獨裁性,對於蔣介石在抗戰勝利以後違背民意、發動內戰的責任等等,書中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評。

     汪朝光透露,有些大陸媒體認為該書的出版顯示大陸的民國史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倒不這麼認為,因為民國史有其繼承性,也有其創造性,並非憑空而出,亦非泥古不化,而歸結為實事求是的原則,更能說明其發展和變化,似乎不宜簡單地以天翻地覆定論。

     平實而論,由中共中央立項、歷經40年的《中華民國史》在辛亥革命百年出版,有助於解開國共歷史情結,中國社科院民國史研究室主任金以林指出,新的理解將有助於兩岸未來走向政治談判。

 

***********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霧社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事件爆發現場慘況

 

當時的霧社

霧社事件是發生於1930年日治台灣的抗日行動,地點在台中州能高郡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因為不滿台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犧牲人數近千人,僅次於西來庵事件。事件領導人莫那·魯道自殺外,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被強制遷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霧社事件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期間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台灣總督府於此事件之處理方式遭日本帝國議會強烈質疑,總督石塚英藏與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人遭撤換。多年來,臺灣有許多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藝文與影視作品,以紀念這場戰役的人們。

 

 

發生背景

台灣山地地形破碎,形成了許多各自獨立的生活空間,因此孕育出幾十個各自關連卻又獨立的原住民族群。各族群有時相互通婚,有時互相鬥爭,彼此糾結纏繞,充滿許多族群矛盾和歷史仇恨,讓外來統治者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霧社位台灣中部山區,濁水溪上源於此。霧社恰好是中、北、東部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分水嶺,是中央山脈重要據點,因此被台灣總督府視為山地理蕃的行政中樞。霧社群賽德克族人以數十或數百人形成一個部落,居住在霧社台地。計有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區)、荷歌社(今春陽部落)、塔洛灣社(今廬山附近)、波亞倫社(今廬山部落)、斯克社(今台14線雲龍橋附近)、羅多夫社(今仁愛國中及清境農場附近)、巴蘭社塔卡南社土岡社西袍社卡茲庫社,共11個蕃社。其中前面六社為霧社事件之起事者,日人稱為「反抗蕃社」。

清治時期長期間實行「畫界封山」政策,將不願承認清帝國政府統治權之「生番」隔離於界線外。清治末期實行「開山撫番」政策,除了懷柔手段,有時亦使用武力進行「開山」,征剿不服之原住民部落,原住民的傳統生活領域開始受到侵犯。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人為了取得礦藏、木材等中高海拔山地資源,更加深入番界,於是與這些原住民(日人稱為高砂族,後繼之國民政府則稱為山地原住民)發生了許多戰爭與交流。其中最為國際社會所知的,就是霧社事件

 

 

事件始末

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本為親日派,曾經與日本人合作,在1929年偷襲臺中和平青山泰雅族屠殺老弱婦孺二十六人,人稱「青山事件」。行政院原民會前主任委員、賽德克民族議會召集人瓦歷斯·貝林也坦承此事屬實。[1]

為了於霧社伐木,總督府優待入山工作人員,除正式警察外,其他入山官吏職員等人,一律賜以警察隘勇人員頭銜;惟該等入山人員與原住民相處不睦。一日,因砍伐不當導致五個正在工作的族人被壓死,且有許多族人在搬運木材時疏忽,被日本官吏毆打,社內人心嘩變。

除此,根據日本警方1930年10月7日的紀錄,日警吉村克己與同僚路過霧社,正舉行婚宴,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與吉村巡査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示好時,吉村以「討厭那不潔的筵席而欲加以拒絕,要將被握住的手甩開」(其ノ不潔ナル宴席ヲ嫌ヒ拒絶セントシテ握ラレタル手ヲ払ヒタル拍子[2])為由,竟然以警棍對塔達歐·莫那毆打兩下,其他族人憤而群起圍毆吉村克己,吉村頭破血流。

事後,莫那魯道顧全大局,怕事端擴大對族人不利,乃率眾攜酒往吉村處謝罪,但吉村盛氣凌人,不肯接受道歉。族人心懷新仇舊恨外,亦深恐日警報復,故紛紛敦促抗暴,莫那·魯道曾參訪過日本本土,見過東京京都軍校兵工廠,深知日軍武力之強盛,絕不可能抗衡。故遲遲不願應許。爾後在比荷·瓦利斯和比荷·沙波的策動下,莫那·魯道終於同意起事,是為「霧社事件」。

 
 
第一次霧社事件

1930年(日本昭和5年)10月27日,殖民地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舉行台灣神社祭。於霧社公學校舉行聯合運動會,此時日方警備鬆弛。

賽德克族霧社群(即德奇達雅群)之馬赫坡社﹝Mahebo﹞、塔洛灣社﹝Tarowan﹞、波亞倫社﹝Baolum﹞、斯克社﹝Suku﹞、荷歌社﹝Hogo﹞及羅多夫社﹝Rodof﹞[3]等6部落抗日的賽德克族等共約1,200人(其中戰鬥人員300多人),趁霧社地區晚秋季節之破曉時分,由霧社群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首先發難,分數隊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十三處。並同時襲擊霧社警察分室、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宿舍等,其中最嚴重的攻擊事件發生在霧社公學校,參加運動會的婦女與學童遭到了賽德克族無差別攻擊,死傷極為慘重,前來參加典禮的台中州理蕃課顧問管野政衛野與郡守小笠原均死於襲擊。

此次賽德克族起事部落共殺死日本人134名(大多為婦孺)、重傷26名、誤殺2位著和服漢人李彩雲與劉才良[4],並殺傷215人[5],從警察分室及屯駐所獲得槍枝180挺和彈藥23,037發,同時切斷通往外地的電話線。擔任日本警察的賽德克族人花岡一郎,選擇全家自殺,以不愧栽培他的日本人與養育他的族人。

日本政府於當天下午從自公學校僥倖逃出的教職員口中得知,霧社發生「原住民大出草」,霧社「日本官吏全滅」的事態,隨即動員警察與在鄉軍人於埔里展開防備,並以「以夷制夷」的方式,驅使其他原住民如屯巴拉社(今台14線終點,能高越嶺道起點,屯原。)擔任第一線鎮壓武裝部隊。

雙方交戰

 

由馬赫坡高地之塹壕向馬赫坡大岩窟砲擊

此事件爆發後,總督震驚,立即進行軍事行動。下令緊急調派臺灣各地之警隊與軍隊進攻霧社。除派屏東第八飛行連隊之飛機,到霧社山區實施偵察和威嚇飛行外,並調派臺中州臺南州臺北州花蓮港廳之駐軍往埔里、霧社前進,進攻發起事件之原住民。

抗日六部落族人退回各部落後,分成「塔洛灣」及「馬赫坡」二條戰線。塔洛灣戰線由荷歌社頭目塔達歐·諾干率領,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1930年10月31日與軍警部隊對決後,除馬赫坡社外其他部落都被軍警佔領。抗日主力退到馬赫坡社,其餘散在各溪溪谷。11月2曰馬赫坡社被軍警佔領後,起事原住民完全退入山中,大部份退至馬赫坡、塔羅灣兩溪溪谷,利用懸崖絕壁的有利地勢與日方作戰。

1930年11月5日,日軍臺南大隊在馬赫坡社東南方高地附近,死傷頗重。遂增派部隊配備機關槍飛機,並以飛機投擲違反國際公約之「糜爛性毒氣彈」(路易斯毒氣彈),對躲藏在密林中的原住民進行攻擊。在糧食彈藥皆有限的情況下,原住民退守馬赫坡岩窟,不是戰死就是在巨木下自縊。最後莫那魯道看見大勢已去,於是在隱密的山洞裡,以三八式步槍飲彈自盡,四年後才被別人發現。而在內山巖窟的兒子塔達歐‧莫那不接受招降,與被迫前來招降的妹妹訣別後自盡

 
傷亡人數

事件結束後的統計:遭日軍攻擊致死者364名,自殺者225人,俘虜者 265名,另外有約500名原住民投降。總督府出動包含臺灣軍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臺北步兵第一聯隊等等軍隊,約1194名,另外還有1,306名警察部隊。根據事後日方戰報顯示,軍警共戰死28名、受傷26名,協助日軍的原住民戰死22名、受傷19名。在進行了為期四十餘日的大小戰鬥後,事件才算結束。

 
 
第二次霧社事件

第一次霧社事件之倖存者514名,被安置於「保護蛮収容所」。在日本警方「道澤駐在所」鼓勵下,再次有216人不幸死於非命。

1930年11月10日道澤群總頭目泰目·瓦利斯被抗日原住民殺死,讓道澤群懷恨在心。更由於霧社事件日人利用各部落之間的敵對,使用「以夷制夷」策略,利誘脅逼此二部族組成「味方蛮族」襲擊隊,投入戰事,造成霧社各族群之間的仇怨擴大。但是因日本政府決定從輕處分霧社事件的參與者,造成道澤群憤恨不平。

4月25日深夜,道澤群的壯丁組成襲擊隊,攻擊霧社事件餘生者居住的「保護蛮収容所」,被殺死及自殺者共216人[6](一說214人[7]或218人[8])。達到報仇目的的道澤群襲擊隊員,大為出草,共砍下101個首級,提回道澤駐在所向日警「繳功」。此襲擊事件被稱作第二次霧社事件。

 
 
後續事件

事件前霧社是總督府理番政策的重點地區,儘管如此還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抗。因此總督府修正了臺灣原住民的歧視政策,並且加速皇民化教育,對原住民思想改造。並將原住民強制遷移到平地定居,由狩獵改為農耕生活。1939年,日本人為了興建萬大水庫,將巴蘭社群(巴蘭、塔卡南、卡茲庫)遷到北港溪中游台地,取名為中原社。而原居於霧社地區的賽德克族人,全部被移居到北港溪流域。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而巴萊(Bale)是真正的意思。

所以,seediq bale是真正的人的意思。對賽德克人來說,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女性要會織布,被認可後紋面。男性要能夠打獵、出草,被認可紋面。這才是「人」。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屠殺26婦孺 泰雅耆老控「莫那魯道不是英雄」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1年9月12日 10:36

 

  • 《賽德克‧巴萊》熱映,但台中泰雅族耆老卻控訴莫那‧魯道當年率領族人及日本人進村屠殺,共26名老弱婦孺遇害,氣憤怒罵莫那‧魯道「不是英雄」。(圖/取自網路)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電影《賽德克‧巴萊》全台熱映,該片塑造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為抗日英雄,但台中市和平區的泰雅族原住民卻不這認為,他們控訴莫那‧魯道當年率領族人及日本人進村屠殺、毀村,共26名老弱婦孺遇害。逃過一劫的80多歲耆老蘇樣‧瓦浪更氣憤怒罵莫那‧魯道「不是英雄」。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40年9月7日,納粹德國開始對倫敦進行大轟炸。 轟炸一直持續到1941年5月10日,其中,倫敦共遭受了連續76天的轟炸。 截止到1941年5月底,共有超過4萬3千人死於轟炸,其中半數是倫敦居民。 此外,僅在倫敦就有超過百萬房屋被毀。

]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那魯道變標本 43年後才歸葬

【聯合報╱記者李承穎/南投縣報導】

2011.09.10 04:30 am

南投仁愛鄉春陽溫泉所在的「德魯灣」,就是賽德克族最早的老部落。
記者紀文禮/攝影

這是電影「賽德克‧巴萊」劇中沒有的真實情節!主角莫那魯道埋骨青山的遺骸中,有撮他至愛的女兒馬哈莫那的頭髮與指甲,述說遺骨幾經波折,幾乎經歷半世紀終返故鄉的曲折故事。

生不能陪父,死前仍不見父親遺骨,莫那魯道的女兒臨終前,遺言「剪下自己頭髮和指甲,等找到父親遺骨一起埋進去,與父相伴。」這個卑微願望,在她死後三個月,才得以如願。

莫那魯道一九三○年壯烈成仁,卻被曝屍、當作人骨標本,一九七三年遺體終於移回霧社,風光安葬。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飛:扁被李嚇到怕軍人政變
  • 報導/林庭瑤、張怡文、陳德愉 攝影:楊彩成

唐飛出書談執政140天,一度與死神纏鬥的他,在書中和專訪中,道出藍綠政權交替時祕辛;他提到,前總統陳水扁初掌政權時,曾擔心軍人政變,是被李登輝嚇到;他也透露組閣時請扁留下程建人和李大維外交正副首長,才不會斷層。
身著無領襯衫、神色清爽的唐飛接受本刊專訪時,夫人一直相旁陪伴,侃侃而談當年接掌閣揆的祕辛。去年因急性肺炎返台休養,他說這一段時間,開始回想過去的經歷,覺得應記錄政黨輪替時的所見所聞,讓年輕人知道參與政治的重要性。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子檔太空情 穿越時空30年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1.07.22 04:54 am

前後30年,照片中這對父子,共同見證美國太空梭計畫始末,也記錄父子豐沛親情。
圖 /取材自space.com

美國首次太空梭任務在1981年4月展開時,一對父子在發射現場拍照留念,太空梭7月8日最後一次升空時,他們也到場留下同樣的照片,美國太空梭30年歷史的兩大關鍵時刻,他們都沒有錯過。

克利斯‧布雷與父親肯尼斯在同樣角度所拍的兩張照片一放上網路,點閱率迅速飆高,創下70多萬人次瀏覽紀錄,連「華盛頓郵報」和MSNBC都報導他們的故事。

1981年照片中的克利斯才13歲,與39歲的父親都是太空迷,對於能夠親睹太空梭首次發射感到興奮不已。照片中,爸爸拿著望遠鏡眺望發射台,兒子目光朝著另一個方向,若有所思。

30年後,爸爸已是銀髮老翁,兒子是紐約一家互動行銷公司的技術主管兼音樂家。兩人幸運抽中參觀券,得以見證太空梭最後一次升空,並請克利斯的女友為他們拍照留念。

【2011/07/22 聯合報】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張傷重被俘 搶救不治

  • 2011-07-03
  • 中國時報
  • 【呂昭隆/台北報導】

     國軍名將張靈甫的死因,兩岸一直各說各話。我方認定張靈甫是自盡殉國,同時請部屬開槍自殺,與下屬集體成仁;解放軍則宣稱張靈甫是被解放軍擊斃。

     一九九四年,大陸受旅美的張靈甫第二任妻子王玉齡尋求遺骨之請,就張靈甫殉難過程展開調查。由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與山東省臨沂市府合作,委請學者進行訪查,歷經數年調查後提出「重傷被俘,搶救不及死亡」的最新版本,但此說尚未經大陸官方拍板。

     張靈甫是抗日名將,戰功彪炳,但在大陸被醜化成一名莽夫。有關其抗日功績,全被抹殺隻字不語。反而是他因懷疑第一任妻子吳海蘭是共諜,並親手槍殺妻子之事,廣為流傳。大陸數年前拍的戲劇《紅日》,對張靈甫頗多著墨。

     張靈甫遺孀曾來台灣訪問,國防部也補頒張靈甫勳章;張靈甫兒子也曾訪問陸軍官校。

 

***********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同父子大結局 玉石俱焚

  • 2011-07-01
  • 中國時報
  • 【王正寧/特稿】

     二千年政黨輪替剛開始,陳水扁多次對李登輝移樽就教、請益國是,兩人感情如膠似漆、情同父子,但隨著政治情勢逐漸轉變,兩人漸行漸遠,在面對弊案纏身之際,陳水扁選擇玉石俱焚、緊咬李登輝國安密帳案,終致成為壓垮李登輝最後一根稻草。

     兩千年總統大選扁拜藍營分裂勝出,李登輝遭質疑「棄連保扁」而逼退,甫上任的陳水扁以行動「尊李」,就此展開扁李蜜月期。

     陳水扁在《世紀首航》一書中曾透露,五二○就職前每個星期都赴李登輝官邸數次,由當時的情治、軍事、外交、兩岸等單位首長到場作報告,當時政壇就以世代傳承來形容兩人的關係。

     事實上,陳水扁就任初期,李登輝的意見在特定政策上仍有實質影響力。但二○○二年,李公開質疑扁政府整頓農漁會信用部,目的是要消滅農會,公開與扁唱反調;但扁也反嗆,如果因為怕失去政權而不敢推動改革,才是懦夫。兩人關係開始生變。

     不過,早在陳水扁赴醫院探望李登輝,還故意拿出鞏案人頭探問時,兩人就已貌合神離。儘管如此,二○○四年,李登輝還是出面挺扁,號召百萬人牽手護台灣的盛況,讓綠營創下全國性大選拿下過半選票的紀錄,也護送扁連任。

     只是連任之後扁李的摩擦更頻繁、也毫不掩飾。在「扁宋會」就兩岸議題達成多項共識後,面對李登輝的說三道四,扁也高分貝回嗆,是李建議他與宋會面。當時李登輝也毫不示弱地透過女兒李安妮反譏,「老人家叫你去相親,去喝咖啡,沒有叫你跟人家上床!」

     對於李登輝的不滿,扁似乎也到了難以壓抑的程度,透過電視專訪,痛批前總統常常批評現任總統,「叫我情何以堪」;這位「台灣之子」甚至不留情面地說,雖然他像兒子一樣尊重李登輝,但也不能就真把他當成他兒子。

     包括獨立建國,陳水扁也質疑李登輝擔任十二年總統,有更好的條件改革憲政,當時不做為什麼現在要他來做?等於在台獨路線上公開向獨派盟主李登輝叫陣。

     二○○六年泛藍發動罷免陳水扁,台聯立委與李登輝商討後決定不為扁背書,全體投空白票,李還強調,「挺扁並不等於本土」,並嚴詞批評民進黨施政無能、身陷貪腐、「假本土,真造神」。面對李登輝的大動作切割,退至角落的陳水扁決定「要死一起死」,成為國安密帳案重量級的告發人。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鄭重道歉!國父孫中山從未主張“聯俄聯共”(圖)

瞿咫

辛灝年先生在多倫多大學發表了題為《孫中山與共產黨》的專題演講。

【人民報消息】1月13日我曾在《人民報》網站發表一文《孫中山為「聯俄聯共」主張而轉世受苦》,其中大量引自一篇以艾蔻做筆名寫的《一代偉人孫中山輪迴轉世的故事》。16日凌晨,有朋友打電話來更正說:國父孫中山從未主張過「聯俄聯共」,並送來出處。

我一看呆住了,天哪,2006 年11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誕辰140週年,11月26日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和中國同學會的邀請,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在多倫多大學發表了專題演講《孫中山與中國共產黨》,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底是甚麼揭示出來,把被中共顛倒的歷史糾正過來。可是4年多後,2011年,我把中共灌輸給我們的謊言強加給孫中山先生,並用它去誤導讀者,這是極大的犯罪!

每個人都有輪迴轉世,但艾蔻的文章說,孫中山此世轉生成聾啞人張四目,一生窮困,是因為國父影響後世的「聯俄聯共」的三民主義引狼入室,毀我華夏,斷我血脈,以至鑄成大錯,這是上天的懲罰。

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等考證了歷史,證明孫中山先生至死只有一個主張「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即「民族獨立、民權自由和民生幸福」。

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是蘇共顧問鮑羅廷為中共編造出來的所謂「新三民主義」。

如此,艾蔻編出國父輪迴轉世的故事,就不僅僅用「荒唐」二字可以解釋的了的。

辛灝年先生在2006年以大量充份的史實說明中共是如何一步步將國父的「三民主義」改換成蘇聯顧問為中共製造的「新三民主義」。

在抗戰開始時,共產黨說「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堅決奮鬥」。

但,在毫無言論自由的延安,毛澤東放開膽量否定了國父「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毛赤裸裸的宣稱:

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必須是聯俄的三民主義。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父孫中山死因 是膽囊癌而非肝癌

  • 2011-06-16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

    位於北京的協和醫院,因為地理跟歷史因素,醫治過許多名人。根據協和醫院保存的孫中山先生的病理資料檔案,他死亡的病因並非外界以為的肝癌,而是膽囊癌。

    據了解,孫中山先生生命最後兩個月的時間,大多是在協和醫院度過的。他的病歷檔案在1942年日軍佔領協和醫院時被日本人強行借走至今未還,但目前北京協和醫院仍保存有孫中山先生的長達13頁的英文病理檢查報告。

    據中新社報導,前協和醫院病案科副主任馬家潤指出,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協和醫院就他的屍體做了病理檢查。

    報告裏面有孫中山先生肝臟的照片,以及顯微鏡下病理檢查的東西。經過重新詳細檢視分析後,認為他的死因是膽囊癌這個診斷是可以確立的。專家並解釋說,屍體檢查比活體診斷要更全面完整,所以依據屍體病理報告得出的結論應該是比較準確的。

    在北京東單附近的協和醫院,1921年建院至今,保存著300多萬冊的病理檔案,包括梁啟超、孫中山、蔣中正、張學良、宋氏三姐妹、愛新覺羅溥儀等歷史名人的病理資料。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