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民國後 (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史上最大雨 超越87水災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氣象局昨天上午十時將屏東山區在莫拉克侵台期間的總雨量預測上修到二千毫米,下午四時又上修到二千五百毫米,相當罕見。晚上十時則把嘉義和高雄山區的雨量上修到二千二百毫米。

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有測站在八月七日到九日三天內,累積雨量超過一千毫米。甚至也有資料顯示,八月七日當天在雲林斗六,測到超過一千毫米的雨量。

但到昨天晚上十時三十分止,莫拉克共讓屏東尾寮山等十四個自動雨量站單日雨量破千,氣象局說,台灣面臨的是「破紀錄」的驚人雨量。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推簡體字 為識字掃盲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台北報導】

2009.06.11 02:11 am

大陸為何會「發明」簡體字?五十年代中期,中共總理周恩來集合上百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一次字體的簡化,種下日後簡繁體字之爭的禍因。

周恩來當時的出發點是,國弱民窮,大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一半以上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為識字掃盲,提高文化水平,提高科技,使國家富強,於是提倡簡體字。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大陸第一批簡體字出爐;一九六四年,中共國務院公告「簡化字總表」,共二千二百三十六字,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文革甫結束,大陸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八六年,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和文化部、教育部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告一段落。

兩千年十二月,中共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允許在一定領域和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

多年來,繁、簡體字之爭在大陸始終爭論不休;今年三月的中共全國政協會議,潘慶林、宋祖英、郁鈞劍等二十一位委員提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強調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漢字簡化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但同時也造成中國文化的斷隔。

委員認為,今後即便不使用繁體字,也要知曉,因為這畢竟是中國文化,對國家統一、民族興旺都有幫助。

每次有關繁、簡體字的爭議,都引發兩岸文化界人士熱議,不過,大陸官方、尤其是大陸領導人,對這種涉及文化層次的爭議,不置一詞,不表態。

【2009/06/11 聯合報】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2007.07.04 
找出台灣史完整事實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