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宗教--佛道教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教時間體系比較有意思,你了解完以後,就會知道,在世為人,時間實在是太短了。

 

一.一天以內的時間可分:剎那,坦剎那,臘縛, 牟呼栗多,時,晝夜

關於剎那的長度,佛經中有多種解釋︰

1、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2、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生滅;

3、剎那是算數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


公製換算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黑洞和時間的關係

            依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重力會使時間慢下來。因此當我們接近黑洞的時候,由於受到極強的重力效應,時間確實會緩慢下來,甚至有可能在我們接近到黑洞某個範圍內,當經過一秒鐘時,外界已過了100年。

            若把時鐘放在重力微弱的地方(例如地球)是很難(但仍可以辦到)測出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的。但若把時鐘放在重力強大,如黑洞之處,則立刻可見到重力對時間產生的影響,至於影響之大小又依觀察者位置之不同而有不同。對於掉入黑洞中的太空旅行者而言,重力增大會使他對事物的認知加快;他會覺得他被黑洞吸了進去,一下子就到了「底」。但對位於遠方,不受黑洞影響的觀察者而言,看到的情形與此恰好相反。在他們的眼中,那位不幸的太空人似乎動得很慢,而且好像越接近黑洞,就移動得越緩慢。原因是,根據相對論的預測,黑洞的強大重力會使時間延緩下來,所以那個太空人似乎永遠都還沒掉落到底。在最底下的地方?所有的質量和能量都被濃縮為極小的點?空間消失了,時間也停止了。黑洞內應用於外界的一切物理定律都宣告終止,因此我們無從得知黑洞裡到底是何種光景。

            有一位學家〈史瓦西〉算出一個範圍,再範圍之內的時間和各種物理現象都和外面不同,例如:時間較慢、重力較大。因為是史瓦西算出來的,所以稱為史瓦西半徑界面,又稱事像地平面

           事像地平面指的是黑洞內時間與外界是完全不同的狀態,由於光被重力所牽引,在黑洞裡的時間一分鐘或許等於外界的數十年,好比說妳現在被吸入黑洞內,妳在裡面一分鐘後就會被擠縮壓毀,可是或許在幾秒後妳看到了有其他人也被吸入黑洞內,但這其實是數十年後被吸入的...

  •  

    ************

    佛教的時間體系

    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晝夜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爭法明寺之位 前後住持告上法院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范榮達/台中報導】

    2011.09.30 03:22 am

    佛門清淨地,卻傳出住持之爭!聞名的苗栗法明寺,開山住持釋海藏與第2任住持釋法見互告,爭奪管理權和住持之位;昨台中高分院最新判決認為釋海藏雖為開山祖師,但要求解除新住持職務是她個人行為,非寺方管理階層決定,判第2任住持有管理權、身分也存在。

    法明寺主持的糾紛發生已2年多,釋海藏、釋法見仍住寺內,釋海藏老邁,身體衰弱,她透過志工轉達年紀大了,不會講話,不便回應意見;釋法見昨下午不在寺內,無法得知她對判決看法。寺方志工對佛門發生糾紛覺得無奈,但詳細狀況並不清楚。

    法明寺開山住持釋海藏已85歲,修行道路坷坎,曾在另間古剎修行,在該寺傳出「寺產」之爭,她離開古剎、自立門戶,購地建寺,為法明寺開疆闢地,無奈又與第二任住持發生爭寺產、管理權訴訟。

    釋海藏委請律師訴訟指出,法明寺是她在73年籌錢設立,名下財產都是她逐年購得,92年她委託吳姓男子幫忙管理廟務,吳男與第2任住持釋法見覬覦法明寺財產,修訂法明寺組織管理章程,擅自指定3人為管理委員,惡意排除她以利奪取廟產,她請求法院判決確認釋法見的管委資格不存在。

    釋法見也提起反訴主張,指擔任法明寺管委是經釋海藏指定,並函請頭屋鄉公所呈轉苗栗縣政府核備;她說,一向尊師重道,不敢將法明寺當作自己財產,但釋海藏因少數在家親屬認為她侵吞法明寺,不斷放話誹謗,她基於尊師隱忍。

    台中高分院法官指出,依該寺章程規定管理委員會由3人組成,管理委員由開山祖師指定,任期至不能視事或辭職為止,並未規定開山住持得辭退(解聘)管理委員職務權限,駁回釋海藏的上訴。

    法官認為住持與寺廟間為委任關係,開山住持要解除第2任住持職務,是個人行為,非法明寺或管理階層質疑,釋法見仍是現任住持。

    【2011/09/30 聯合報】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否轉世? 達賴90歲時決定

    • 2011-09-25
    • 新聞速報
    • 【中央社】

         西藏精神領袖賴喇嘛今天質疑,活佛轉世制度是否該繼續下去,表示他將在約90歲時決定是否轉世再來;

    達賴並堅稱,中國對此事無權置喙。

         藏傳佛教四派領袖於印度北部達蘭薩拉(Dharamshala)集會後,達賴發布4200字的文件,作此聲明。

         達賴說:「當我大約90歲時,我將與藏傳佛教喇嘛高僧、西藏大眾以及修習藏傳佛教的其他人士諮商,並重新評估達賴喇嘛轉世制度的賡續與否。」

         達賴指出,「我們將據此作出決定。」

         他又說:「除了經由此種正統方法認可的轉世靈童,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任何人為了政治目的選出的人選,將不會被認可或接受。」

         達賴在4月間放棄了政治領袖的地位,西藏流亡政府推選1位哈佛法律學者接替達賴成為政治領袖,後者可能引領西藏流亡政府更趨激進,以挑戰中國。

    ********

    第十四世達賴是1935年出生..

    現年76歲..

    離90歲還有14年....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如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之過去七佛、未來佛彌勒菩薩,《大史》記載有二十五佛[2]。大乘佛教則進一步認為在他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十方世界諸佛」,例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等等。

    如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所說:「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為佛教闡明: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

    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有時分別作無上士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陀還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一切佛都有十種稱號:世尊、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如來」(Tathāgata)則是對佛的總稱,《金剛經》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陀都具有三身:報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處於不同的境界。報身指由於過去的志願和經歷不同,因而成佛的時間、因緣、度眾的情形也有所差異的實際佛陀。化身指佛陀為方便善巧度化眾生,以神通力所變現的佛、菩薩、天、人、阿修羅、以致畜生、餓鬼、地獄等眾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於大涅槃時,與真如同體,與萬法合一的體性;恆河沙數諸佛皆住於此共同法身。如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化身佛,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佛教時期

    在早期佛教中一般梗概的稱有十八個部派或二十個部派。下面列出來自不同來源的部派列表。

    南傳記載
    下表取自斯里蘭卡編年史《島史》和《大史》[6]。

    上座部(Sthaviravāda)→分別說部(Vibhajjavāda)→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佛教的觀點
    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住持達摩難陀長老(1919—2006;Dhammananda)指出[1],佛教認為性愛(包含異性戀和同性戀)是由無明所造成的一種執著的行為。僧人選擇了放棄慾望所帶來的執著,出家、守持出家戒而修行,斷除慾念,朝向寂靜涅槃[1]。

    人類受無明的影響,以為自身身體是真實的存在,過份的迷戀慾望所帶來的事物(性愛),渴望滿足自身的感官需求,這樣將在輪迴中陷得更深。當人們的無明被智慧與知識替代,自然而然的就會擺脫身體對自身慾望的束縛[1]。

    「佛教不譴責同性戀,正如佛教並不譴責任何錯事。」[2] 。佛教並不認為同性戀是錯誤的[2][1],也同樣沒有把異性戀間的性愛看成是一種正確的事情[2][1],錯誤的是對它的執著與受它的奴役[2][1]。佛教對待同性戀問題是開放和寬容的,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有很大不同。

    同性戀與性愛只是人類對自身的一種慾望渴求,這種慾望的渴求會對認識自我造成障礙[1]。 達摩難陀尊者 認為「所有形式的性事增加對身體的淫慾,渴望,執著。有了智慧我們學會怎樣脫離這些執著。我們不譴責同性戀是錯的,有罪的,但是我們也不遷就它,這是因為它與別的性事一樣,延緩我們從輪回中的解脫。」[2]

    達摩難陀長老,更開示: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位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名.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吉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彌勒三尊

    大妙相菩薩 彌勒佛 法華林菩薩

     

    第一節 彌勒佛淨土殊勝

    彌勒淨土內院中是一生補佛處。過去諸佛未至成佛亦多於彼處。

    彌勒淨土乃慈尊慈心悲願,建設在欲界天的淨土,意在度盡世尊住世未度遺眾,而眾生帶業往生不急斷欲,故根障尚存,乃根性未淨,凡相猶在是所必然;

    因為它方諸淨土必須諸根盡淨圓融無漏,因此已無凡性,故也不存凡相,因此無男女分別之相自是必然。

    諸佛菩薩悉皆各有淨土世界,但是諸佛菩薩的淨土世界,大都要修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才能去到彼土。

    唯有彌勒淨土就在欲界天中,距此閻浮提地不遠,並且不入深定、不急斷欲,只要有心求生彼土,常誦,常唸,彌勒菩薩名,就可往生此處;因而,在現今時世中,是最符合眾生修行之方便法門。

    不論彌勒淨土內外院之殊勝,不論彌勒法門之簡易,僅就彌勒菩薩不住常寂光土、不在淨智莊嚴世界,只為攝受眾生而願在欲界天中建立淨土,如此大悲大願即可為未來眾生所親近皈依之未來佛;

    更何況彌勒法教尚有直指性命慧海之 彌勒密乘,因而彌勒法教實已涵蓋大慈、大願、大行、大智諸般法教。

    在今時眾生根器,受諸家法教之薰陶,而不昧靈明,但是功利之心無可諱言是有受蔽障,乃致接受福音,卻無力精進,更不用說增上出離心之發心,因而慈尊彌勒菩薩為眾生指引一條修行明路,並為未來菩薩下生與眾生共成佛品之先行鋪設。

    彌勒法教有世尊親為授記說法,印可彌勒菩薩命終自當上升兜率陀天建立彌勒淨土,並得五百億天子之福德供養,建設殊勝妙境之彌勒淨土,

    並有世尊親為囑咐,將遺眾交由未來下生佛引度,眾生可以皈依親近之未來佛,彼之法教即是由世尊親為說法,以示信於未來眾生。

    世尊一大智者,前可以盡知無量劫前諸佛大事因由,後可知未來運數變化,親自印證彌勒法教是為未來眾生依止之法門。

    換言之,彌勒法教是為依循世尊法教囑咐,而引度未來眾生共向光明大道而修行。

    彌勒菩薩距此下生成佛之時日,是非常遙遠,但是修行之人又不能無佛可依止,過去佛滅度已遠,未來佛卻更遙遠,因而此際,修行之人,當依正信教法而修行,在彌勒法教印證是為世尊印可,並在大法會中親為彌勒授記無誤,眾生當然可以依此法教而行。

    如此教傳正法為皈依修行,絕無自稱彌勒佛下世者,可以親近皈依。

    世尊曾說過兜率天宮之殊勝,就是一個阿僧祗劫也說不完,現今有善堂著書,擇其精華要點而訪遊,不能鉅細靡遺,卻可具體而微。

    第二節 地點 兜率天

    欲界之兜率陀天乃在第四天無誤,而忉利天指玉皇所居也無誤,但是這其間有個誤差存在,就是佛教徒與道教徒在為本道所作弘揚時會為維護本道而貶斥他道;換言之,有人為因素存在。

    玉皇居於忉利天乃為方便掌理人間世,但一些激進的佛徒,借此貶斥 玉皇僅為下界下品之神祇是有錯誤的,因當小心,基本上南天門已不在欲界天,將此南天門、忉利天及兜率陀天混為一談是有所差誤。

    兜率天是一生補處菩薩所居,釋迦佛未成佛時,亦居彼處;因此,在龍華三會未至之時,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行菩薩道,為人天說法,是為眾生求生彼土,可得見未來佛聞法而先入不退墮之利機。

    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層天,因為彌勒菩薩上生彼處,待天壽四千,再下閻浮提於龍華樹下,共成正覺佛果,度盡釋尊遺眾及眾生。

    第三節 成佛時間說明

    兜率陀天一日 相當於 人世間 壹佰多萬日 大約 四千年

    求生彌勒淨土,雖未能在淨土中的修行得正覺究竟,但卻能在兜率陀天的四千歲天壽間得等覺菩薩果,而伴隨慈尊再下閻浮提,共成無上正覺。因而彌勒淨土之究竟與否,關鍵則在伴隨慈尊下生共成佛果,雖未在彌勒淨土成就佛果,卻可在伴隨慈尊下生之時必定成佛。

    阿彌陀佛慈言<彌勒淨土遊記>讚文之一內容

    彌勒淨土之殊勝,在於彼處是有其時間性,乃在彼土天壽四千年而已,不若他處淨土無其時間性。凡諸有情求生得至彌勒淨土,悉皆可以增上而出離,完成初心而至修持等覺,再伴隨彌勒菩薩下生閻浮提,龍華三會中共成無上正等正覺。佛法傳佈福音,無非顯機于眾生累劫以來所種植之佛性種子所成就之佛緣;諸眾際值如此緣機,豈可不加把握。

    西方極樂世界遊記中菩薩言曰:

    一 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立刻就開了,也馬上可以見到阿彌陀佛.

    二 上品中生的人,經過一個晚上,蓮花就開,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三 上品下生的人,要經過一日一夜,蓮花才能開,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後,才能看到佛.

    四 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開了,但是只能先證小果.

    五 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蓮花才開,也是先證小果位.

    六 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經過七天才能開,先聽菩薩說法,後證小果.

    七 下品上生的人,必須經過四十九天,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後證小果.

    八 下品中生的人,經過六劫之後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求其開悟,後證小果.

    九 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後,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讓其開悟,後證小果.

    西方極樂世界,除非立下弘願,自己願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生的人,不在此限.所以說凡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自從在蓮花裡頭生出來之後;他就會一直往上修,永不退轉,直了成佛.

    阿彌陀佛在四十八大願中第二二願說假使我成佛之後,他方佛國諸菩薩眾來生我國,一定能在一世裡補到佛位.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覺之道者,不取正覺.

    彌勒內院即是生補處菩薩之所居,我們往生內院,即屬補處菩薩,未來當來成佛,所以,上生彌勒內院即屬正覺開悟之契機;當然要一世修成正覺,除非有莫大的根器與行持,不然是,不容易在當世中來成佛的

    所以,依然要仗恃,彌勒慈尊 大願之攝受,先行契引此彌勒內院,再求開悟。

    第四節 彌勒淨土 內院 外院 求生之行持:

    彌勒淨土分內外兩院,內院是為生補處菩薩所居有上中下三品上生彼處,外院為眾生依願往生而居。

    彌勒外院求生之行持:

    彌勒淨土外院,既是眾生依願往生所居,首要即是發心之後,恆行不斷,如此必定可以上生彌勒淨土。當然先決條件即是有此願心,具體實踐,如此可以自身之願心,契引彌勒菩薩之願海,而得攝引往生。

    具體實踐,最簡易的方法有三:

    一‧時時唸佛: 南無彌勒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此一「唸佛」,當然即是彌勒佛號,不拘坐臥行住,每有閒暇,口中唸聲、心中默誦均可,可以在佛前誦,可以在早晚誦,視自身時間允許而定,即是自行發願。

    此一方法是深植自身,願生彌勒淨土之意志,等到唸佛已到 意動 念起 均可自動唸聲之時,可再加以穩定(禮拜彌勒佛,拜佛、唸佛可併行)。

    二‧禮佛:是以大禮拜行禮佛,每一次拜佛須有七次以上

    既曰「禮佛」,當然可以隨時膜拜,可以一日分為早、晚、寢三課,或者早、中、晚三課,(此一定時持課是以律心,將意願實質轉化成力量)。

    是心中必須常有佛在,因而將之具體化即是拜佛,但就必須有佛案,因此佛案之陳設,當然「彌勒慈相」是為不可少,有所供佛則其供品也不可少,供品在日常之中,水、花、香、燈是不可免。

    〈六事行法之中,有頗多而詳盡之規範,可以視為大供,至少七日行一次〉

    三‧六事行法: 戒定慧..

    六事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所包含戒定慧三學之深意,卻是眾生不能輕忽,也是不容易持行,因而才有六事、多修、多分、少修、少分,而成上中下三品上生彌勒淨土。

    (1) 精勤修福 ─ 敬、恩、悲田中,所作業等。

    (2) 威儀不缺 ─ 堅守諸戒行,自住軌則等。

    (3) 掃塔塗地,修飾道路,整理制多等。

    (4) 香花供養,四事什物,隨給濟等。

    (5) 凡夫行三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禪。

    (6) 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行等(書寫、供養、演說、諦聽、披讀、受持、開示、諷 誦、思惟、修習)。

    所有行功念佛完功後要接誦讀迴向文

    願生彌勒淨土中。蓮開便見慈尊容。

    即得不退無上道。再隨菩薩下閻浮。

    今有弟子某某某。樂生兜率作眷屬。

    行持諸般善功德。迴向願海消業障。

    :彌勒法教之密法即在生慧而使我人開悟因而修密而悟覺,等如菩薩,可以直生彌勒內院。

    行持菩薩道資糧位總計有五十二階,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之勝行而,其中包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心,而其中十信即是包涵十心。

    六度- 布施度貪慳 持戒度淫邪 忍辱度嗔恚

    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 智慧度愚痴

    四攝-布施攝 愛語攝 利行攝 同事攝

    四無量心

    眾生無邊誓願渡(慈) 法門無量誓願學(悲)

    煩惱無盡誓願斷(捨) 佛道無上誓願成(喜)

    十信-即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施心、護心、戒心、願心、迴向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

    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定住

    十行-歡度行 益行 無瞋恨行 無盡行 離痴亂行 善現行 無著行 尊重行 善法行 真實行

    十迴向-離眾生迴向 不壞迴向 等一切佛迴向 至一切處迴向 無盡功德藏迴向

    隨順平等善迴向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如相迴向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法界無量迴向

    勇筆:弟子明白了!此殿乃是考驗大乘菩薩的初位修行是否已十信心圓滿。

    菩薩:然也!賢生所見,如圓柱或凸出如椅,其上各有一個名目,如信心、念心等等,受驗者坐上,即依此考驗名目而顯現,須十心俱皆通過才屬圓滿。

    第五節 儀軌之約束

    闡述求生彌勒淨土之修行,若在方便簡易眾生上生淨土之意義而言,原本無需如此繁文縟節,但是眾生根器不一,卻是修行同一課目,所以將此修行形成具體之儀軌,有特殊的意義;簡而言之,就是使根器不一的眾生在同一儀軌下強制約束自身的信願行。

    佛案的陳設是構成信心的加強動力,若要時時存在佛的好妙法相,唯有藉著清淨端肅的佛案,加強自身對此一法教的信心、信仰,由此凝聚信心力量,正是借物外假相凝聚無形力量的方便法禮佛。

    禮佛以大禮拜而行,是借著我人誠於內、形於外的恭敬體現,大禮拜禮佛由內心之誠以至形於外的恭敬,如此內更可以凝聚自身的願力,外更可以莊嚴禮佛,而召感自身的福業,能夠如此依循軌則,再加以行持唸佛的不斷,召感彌勒三尊的願力加被,更以恒持不斷的實踐,使自身形成一種自發的慣性,如此信願行圓滿行持,就可以不虞因受外在因素的困擾,而產生信願行,以及根器不等所產生求生彌勒淨土的動力可以不受影響。

    換言之,就是在這種行持的過程中,還不能感召他力加持之際,先藉由強制的約束力,來達成自身初心、初基的奠定。

    第六節 彌勒 密乘

    所謂「密乘」,簡言之,即是密咒(真言)、密印、密行。諸佛菩薩悉皆有本願之誓,以雙手十指結成種種之形,以為示現本誓之象,以此攝受諸眾有緣。

    彌勒密乘在教傳之中,雖然儼然若似無息,實則彌勒密行較諸藏傳密教尤為早遠;此在古月氏、樓蘭之國,傳佈之佛教文物多屬彌勒法像一事,可以印證彌勒法教,若非人為因素,不致斷續散佚,當然如此數定,乃是整體緣機之一環;但卻可以顯示彌勒法教有其教傳之正當性,修習密乘,小乘有以戒律嚴密而作密行,大乘則以善蘊於內,不使外著而密行。

    總而言之,顯教是以空性為著論,密教卻以智慧而首重;因而,修密即是直指印心之密法,藏密之教法以未受灌頂之人不予示現密法,然則彌勒密乘既是以引度釋尊遺眾而傳法,當然可以彈性而行,是以先聞密法,再修密行,而受灌頂,亦屬無違彌勒密乘之儀軌。

    密法之修行是一種捷徑,雖然捷徑卻不取巧,因為有許多密咒、密印之加持,有如在溫室中培養尊貴的花朵,初期深下功夫,待其茁壯即可面對風雨,至此行者當然知道修密的先行工夫必須周全而勤行,如此修密的第一要素已然完成。

    修佛之人在於求覺,亦即開悟;所謂覺何物?悟什麼?實則直指本心而已因而有說覺者平常心而已,因為在心的變化以迄到心的悟覺,其中所涵蓋的變化,如果沒有去親身驗証,絕對無法透澈了然。

    正如一道美味,如果沒有親身品嚐,縱然聽人解說,絕對無法融入其境,所以彌勒密乘的次第,即是要行者逐漸融入其中,使修行能夠透澈

    彌勒法教既曰:「顯密圓融」,當然可以視行者之志趣而取向,行者歡喜以顯教而修行,發心往生彌勒淨土,行者喜歡由密行而發心往生彌勒淨土,悉皆無妨,也沒有因顯修或密行有高下分別(是指所下苦修同工);

    如此說法,是否與現行修密之行者有所差別,或者使修密當下進入究竟的殊勝有所抵觸,

    實則顯教的修行,因為必須紮實根基,

    看似繁雜,實則根基紮穩之後,其餘進境可以一日千里之迅速。

    而密行在初基,雖然可以人人而行,但卻必須一關一關行進,因為密行頗受加持等等非自力所可克服之瓶頸。

    **********************************************************

    第六節 彌勒密乘之總論

    彌勒法教既是秉承釋尊付囑以引度遺眾,並且明載彌勒菩薩升天於兜率陀天,建立淨土;歷來深信而且願生彼土之行者大有人在,雖然時至今日之前,過程種種波折,但是彌勒法教之殊勝實無疑義。

    今日之後,彌勒法教應在閻浮提大放異彩,確有其大事因緣,一則彌勒法教因緣度眾,歷來似偃而存,行者往生多有實證,如此傳承,當可為現下眾生契引緣機;二則法脈傳世,彌勒法教新宗入世,必有各個有緣根器,加以銜命傳承,確立三會龍華之因緣;三則法教不以深澀而斷止,是有佛法因應之契機,今時眾生雖有福音沐受之福報,但囿於時機人心之變化

    ,乃有彌勒法教如此方便之中之異方便,以利眾生信願而行;四則時處非常法脈之轉捩,眾生受考而磨,並且佛法諸脈各自傳承,彌勒法脈之密乘亦應傳世,有此事因,自是彌勒法教當須有本而倡行之所據。

    本書之著,先行闡述彌勒密乘之意,其終當然以儀軌最重,因為修密若無儀軌,則如船之無舵、人之無志,將茫然而失,此後儀軌傳世,當可為眾生立一指引,是為暗路明燈不為過也;然則本書雖為密乘傳世,卻非行者必修密乘不可,因為彌勒法教顯密圓融,顯修密行悉皆無礙,只在因應法教緣機以及眾生根器而已。

    第二節 續論儀軌

    各大宗脈或由佛菩薩所制訂,或有資深精修之行者所擬定,都有明確而嚴謹之儀軌,一則顯示行者對宗脈佛菩薩

    古來華夏民族有以禮義之邦而居於泱泱天朝風範,大至一國猶然重視禮儀,更何況以修行為宗旨之道場,因而儀軌謂之行者所可顯現修行之風範,實不為過。之恭敬,二則莊嚴道場,三則突顯宗脈行者自身之肅穆虔誠。

    因此,首先以皈依彌勒慈尊為初發心,再以唸佛、禮佛為凝聚自身願力,而契引彌勒願海之修行;再精進者,則以六事行法而修持;當然其中有上中下,再細分為九品,上生彌勒淨土,故而顯修〈求生彌勒淨土為職志之修行〉,其儀軌則較為簡易。如若以彌勒密乘為修行志趣之行者,將必須嚴格遵循於彌勒密乘儀軌,而後修密。

    第三節 求生彌勒淨土儀軌

    求生彌勒淨土,雖然是簡易方便,仗恃他力而上生的殊勝緣機,然則再殊勝、再方便、再簡易,卻仍然必須自身有其志趣〈信願〉,然後必須去實踐〈行〉,如此才足以契合他力之接引。

    是以,就在信願行當中,藉著求生彌勒淨土的儀軌,使志趣之行者具體顯現於修持當中;眾所周知,往生彌勒淨土只要具備願意,而此一願意可以終生不斷,不使此一意念中止、偃息,就可以蒙受到彌勒慈尊的接引。

    第五節 獻供

    佛案壇城的設置,是要行者時時思憶三寶,更要提醒行者時時恭敬禮拜,提供行者積聚供養的無量功德以及資糧。

    因而佛案壇城的獻供,必須盡己輸誠以及能力去作,因為獻供愈盡心,自身便能獲得更大的福報;在此前提下,獻供不但是修法的儀軌中的一部份,更是我人執與貪的對治方法。

    佛案壇城的獻供品中,大多以七種為一組,各以容器盛之,從容器的選擇,已開始可以看出獻供者之用心,以金銀器皿不為過,或以精緻陶瓷、玻璃製品等均可,但排列一字整齊,間隔適中,必須用心而作

    茲將七種供品分述如下:

    一‧飲水:

    水之為供,不是佛菩薩需要飲水解渴,而是要利益眾生,尤其餓鬼道諸眾生得水解渴,如獲甘露,減少許多干擾。

    二‧浴水:浴水不是佛菩薩必須淨身,而是藉此浴水洗淨獻供者之身體不淨,以淨除無明。

    三‧香:香在佛案壇城是為莊嚴妙好法相,並能袪除污穢,進而使行者進入深妙好香之清淨境界〈用香可以柱香、臥香、檀香,甚至環香,悉皆可以〉。

    四‧花:花之獻供,是以莊嚴法相深妙之意,並以此使獻供行者終極成就,可如佛菩薩之深妙好相。

    五‧燈:燈主光明,照亮一切眾生之無明,是行者所必要。

    六‧塗香:並非佛菩薩須要藉此香油塗抹,意在為藉此香水而能進入佛菩薩已得究竟之芬芳妙香,袪除凡身不健康之臭氣。

    七‧果:果即代表食物,並非成就者耽於食物之欲求,而是藉此食物化於有情眾生,是在利益眾生。

    七種供品,每日一早獻供,而於晚間收除,其中水杯更須在清除後擦拭乾淨。

    以上所述獻供之法,其用意雖在獻於佛案壇城,但深妙用意有三:

    一、強力使行者消減貪執的心,藉著例行獻供,而可培養皈依的信心。

    二、獻供佛菩薩,實則是在利益眾生,可以積聚自身的福德。

    三、獻供的虔誠,更是修法過程中首一的修行基礎,因為可以無懈無怠的獻供,那麼更可以無懈無怠的精進修法。

     

    文章來自:http://w46900.myweb.hinet.net/b-ml-wmu.htm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基礎
    1. 佛陀的緣起
    1-1. 佛陀不是神
    1-2. 出家到成道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拱衡堂

    彌勒淨土遊記:http://www.goon-herng.tw/book01.htm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學辭典在線版、 藏經閣

     

    佛學辭典在線版 V1: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藏經閣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index-fan.htm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三界二十八天】: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問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間?何以不同經典所說時間相差十倍之多?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密素食觀 索達吉堪布 著

    無數劫中為眾生,布施身肉無量次,

    三界怙主釋迦礡A恭敬頂禮祈加持。

    諸佛悲集觀世音,祈請垂念濁世眾,

    彷彿地獄現人間,砍割慘叫震寰宇。

    開篇首先以誠敬心頂禮、祈禱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

    放眼當今世界,人們一定會悲哀地發現,曾經以為必然會到來的和平與繁榮並未如願以償地降臨人間,相反,太多太多的苦難與悲劇正在全球各地輪番上演: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在世人眼前彌漫起永遠不散的硝煙;此起彼伏的瘟疫、饑饉橫掃東西南北的廣袤大地;與我們相依為命的動物圈與整個大自然正被我們自己以血腥屠戮、野蠻破壞的方式一點點蠶食、消耗殆盡……在無數種令人頓感人類生存境遇之可悲、可歎的殘缺之處中,殺生食肉這一人性的陋習在當前尤為突顯。人們在不知不覺、習以為常的肉食習慣打磨下,漸漸將本具的道德良心、人倫規範拋置腦後,在以文雅的格調、撲鼻的調料、飲食文化的招牌、營養的需要等藉口包裹起一堆堆眾生血肉的同時,也將人性的慈悲、光明徹底扭曲、覆藏起來。

    若從實說來,人類面臨的許多生存問題以及道德困境,其實都與殺害眾生、飲血啖肉這一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如能戒殺茹素、廣植善根,一個理想的互相關愛、相濡以沫的生存環境也許就此可以達成;一種理想的人文環境、道德語境也許同樣可以出現在我們身邊。作為實現這種目標的努力之一,本文即主要依據藏傳佛教的有關教義,再結合現代醫學、營養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實際與理論基礎,同時也參照吃素與吃肉在傳統價值領域內的衝突歷史,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簡略宣說食肉之過患與素食之功德,以期大眾能意識到清淨飲食對人類社會所可能及應當具有的積極、重要意義。

    (擷錄部分內容供參)

    下面即真實展開正文之宣說

    • 當前,有許多自詡為密宗權威的人士,以極其輕率的口吻向公眾宣揚道:“修密法者是可以食肉的。”又或者說:“密宗並不遮止肉食。”受其影響,多有眾人,甚至包括一些儘管習密多年但仍不解藏密真義的三寶弟子,也想當然地認為修習密法完全不用戒葷茹素。流風所及,某些對佛陀教典及大德論藏聞所未聞、或僅僅觸其皮毛而未能探得堂奧的上師,兼以不重視因果且私懷個人目的,竟也公開對其弟子“開示”說:食肉無甚過失,藏傳佛教徒完全可以方便享用葷食,無需忌口。另有些名相上的所謂高僧大德,在開法會時也以血肉供養與會者……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02/yinshun02-00.html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十疑論

    (原文‧白話釋‧提要)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提要】

    一、剛發菩提心的菩薩,忍力沒有成就以前,是沒有能力去救眾生的。因此要常親近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救度眾生。

    二、所謂不生,是指生的因緣,是由於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沒有一個堅守的自性的。然而尋求此生物之本體,也找不到。它生的時候,不知道從那裏來,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講不滅,不滅是說諸法散時,它也沒有堅守一個自性,說我要散滅了。當它散滅時,不知它到了何處,所以叫做不滅。所以說,並不是因緣生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做不生。

    三、由於眾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又,因為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四、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時,十方像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證明一切眾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麼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又、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眾生。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五、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眾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三昧,心裏很厭惡三界,很想離開三界,並且身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回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有漏凡夫只要發了無上的菩提心,求生淨土,經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煩惱伏住或斷滅,因此而得以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

    六、生到西方淨土,證得不退位,有五個原因(略,見上)

    七、彌勒淨土是要通過修行眾多的三昧,要深深的進入正定聚,才能夠往生。而彌陀淨土是用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和光明力,來攝取念佛眾生。又,兜率天宮屬於欲界,在那兒修行的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兒又有女人,這些都是讓修行者增長貪愛五欲的環境。再說天女極美。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欲愛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淨土。

    八、在心是說,造罪業的時侯,是從虛妄顛倒的心念所產生的。而念佛的人,是聽到善知識教念佛法門,知道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名號之後,用真心誠意的心來念佛的。

    在緣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從虛妄愚暗的心,緣由虛妄顛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從聽聞佛的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由無上的菩提心而生的。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九、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聾暗啞的人,只要修淨土法門,往生極樂國之後,就不再是女人身,也不會是殘障者了。

    十、厭離心是要我們在心裏厭惡五欲,只有離開五欲的繫縛,才有脫離三界的希望。發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發願成佛的心就是發心度脫眾生免受災難,而度眾生的心就是教眾生往生佛國的心。

    要以智慧為前導,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因此要遠離只貪愛自身的心;要培養慈悲心,要時時想如何來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因此要遠離不為眾生著想的心;要修行種種方便,要憐憫一切眾生,以種種方便使他們得到快樂,因此要遠離僅為令自己身心快樂而勤作方便的心態。

    文章來源:http://book.bfnn.org/books/0056.htm#a11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斷淫欲,得生彼否

    淨土十疑論

    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斷淫欲,得生彼否。

    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云,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廱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

    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

    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淨。

    三者母胎中在生臟下居熟臟上,即是住處不淨。

    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噉不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

    六者薄皮覆上,其內膿血遍一切處,即是舉體不淨,

    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噉,即是究竟不淨,自身既爾,他身亦然。

    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

    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淫欲煩惱,漸漸減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

    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者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憫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迴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謂欣願門也。

    來源: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41

    ****************************

    雲水人間:

    得生西方淨土...

    真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