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爸爸努力賺錢,工作時數世界第一,為了事業,沒日沒夜地工作,或者往返於世界各國,忙到很憂鬱、過勞,就是要成為富爸爸,讓家庭財務安全,可惜,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們不算「好爸爸」,表現不及格。

「我爸根本不了解我,他只會問功課有沒有問題」、

「我的老爸錢是給的夠多,我卻從來沒跟他們說過心裡的話,說了也是白講,他沒時間聽,我也懶得說。」這是時下許多青少年對父親的看法,你聽到了嗎?

※錢逼人,台灣爸爸很憂鬱

自從羅伯特.T.清崎出的「富爸爸」在台灣熱賣之後,在台灣人的價值觀裡,富爸爸就與好爸爸畫上等號,唯有錢才能給孩子幸福,根據蕃薯藤的一項調查,台灣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錢,是自己的二.五倍,而四二%的父親很鬱卒的原因是賺的錢根本不夠花。

在台灣的家庭裡,子女的教育支出是佔最大的一部份,法商佳迪福人壽調查世界〸四個國家,包含美洲的美國、巴西、智利;歐洲的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亞洲的日本、台灣、香港等,在全球方面,子女的教育基金只是家庭支出排名第六位,但是,台灣的子女教育基金卻排家庭支出的第一位,讓歐美那些「阿豆仔」直呼不可思議。

場景拉到書店裡,架上擺的是,「一億人生」、「養個孩子一千萬元」、「退休要有錢,如何存夠五千萬元」的雜誌專刊、書籍,這些看在一般上班族的眼裡就像天文數字一般,壓得台灣爸爸喘不過氣來,每每人力銀行調查台灣爸爸的憂鬱指數時,都居高不下,像是泛亞人力銀行所做的一項「職場爸爸焦慮指數」調查,滿分一百分,台灣爸爸憂鬱指數就高達七〸三·五分,直奔極度憂鬱七〸五分大關。

※長時間工作,台灣爸爸努力拼事業

為了要達成富爸爸的目標,台灣人勤奮工作,以工時來說,台灣上班族平均一周工作四〸八小時,平均每個人一年上班時數長達二二八二小時,排名世界第一,相較英國每周工作三〸六小時、美國四○小時,日本四〸二個小時,每星期工作時數多出六至八個小時,就連與台灣文化相近的中國大陸,工作時數不過四○小時,最長的以色列也只有四〸三小時,但是以薪資水準來看,台灣平均上班族每月有四萬三千元,每個家庭的收入是六萬到八萬元,相較其他國家,表現不差,台灣爸爸還是直嘆:「錢不夠用!」

另外,在台灣人的價值觀裡「爸爸事業要有成就」,常常連續劇的對白裡,或兩性談話節目中討論到,若丈夫賺的錢不夠多、太太就會跟孩子說:「別像你父親一樣沒出息。」彷彿男人在事業上沒有成就,就是沒出息的代名詞,因此事業有成的爸爸成才是好爸爸。

為了做個事業有成、有出息的好爸爸,台灣男人覺得事業重要性永遠大於家庭,科技爸爸、兩岸爸爸工作的時間比陪小孩的時間長,像是明泰科技總經理汪德溥,外派到日本四年,每天工作至少〸六小時,他不諱言的說:「小孩是怎麼長大的,我都不知道。」他也坦白地承認,家庭的重要順位永遠排在工作之後。

※台灣爸爸表現不及格

然而,根據另一項非正式統計,目前約有四○萬左右的「台商爸爸」,往返於兩岸之間,他們遠離家園,為了成為「富爸爸」而努力,只能透過MSN、電話等與孩子溝通,寧願失去伴隨孩子成長的機會。

台灣爸爸努力賺錢要成為富爸爸,卻不是好爸爸,在孩子的眼中,拿到的成績單是不及格,根據讀者文摘在亞太地區八個國家,包含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菲律賓等做的一項「為父母打分數」調查,台灣媽媽勉強及格,爸爸僅拿四○分,在八個國家中,敬陪末座,到底在子女的眼中台灣爸爸是什麼形象?台灣親子關係又出了什麼問題?

※沒時間陪孩子,科技取代不了當面的鼓勵

在台灣大哥大台北旗鑑店開幕記者會上,董事長蔡明忠興奮地拿著三G手機,驕傲地介紹三G手機的影音功能,讓他增進與女兒之間的感情,拉近親子關係,許多科技爸爸、兩岸爸爸透過網路、MSN等新科技與孩子說說話,但是人本教育基金會主任謝淑美卻表示,科技是取代不了爸爸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孩子,我支持你」或者當面給女兒一個熱情的擁抱。

在讀者文摘的調查中,爸爸辛勤工作是被肯定的,陪孩子時間太少是爸爸拿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根據一份人力銀行非正式的統計,現代爸爸每天陪家人的時間只有七〸九分鐘,相較於每天工作〸幾個鐘頭,顯然少了些。有個〸六歲的小男孩說:「我想要的,爸爸通通都給,就是沒多給全家在一起的時間。」另一個〸七歲女孩子也搭腔:「對阿!爸爸很忙,根本沒時間理我。」反觀八個國家中,每週工作只有三〸五個小時的泰國父親、三〸八小時的馬來西亞爸爸,工作時數相對較短,可是「好爸爸」成績卻名列前矛。

※疏離親子關係,父子彼此不了解

當然,陪伴孩子的時間少,親子關係就顯得疏離,有首台語歌描寫這種親子關係的疏離感〸分貼切:「大漢爸爸親像山,總是惦惦不出聲,想要親近不敢偎,不知伊的心內塊想啥。」孩子的印象裡父親總是在工作,是無聲的、不可親近的,在生命中是缺席的,當然孩子更不知道父親在想什麼。

在台灣,孩子不懂父親,父親更不了解孩子,爸爸不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叫什麼名字,不會為孩子慶祝生日,因此「我從未跟父親說過真心話,反正他也不懂。」就成為孩子與父母親溝通時所選的答案。

※功課代表教育?成績代表競爭力?

然而,父親對於「窮困」的恐慌症,來自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台灣的父母親期待孩子具國際競爭力,由於現在的父母多為五年級生,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到經濟不景氣,面臨瞬息萬變的時代,因此對於孩子的將來極具「不安全感」,蕃薯藤的調查顯示,每天青少年跟父親說話的時間不到〸五分鐘,而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功課做了沒?」

所以對於功課、成績、孩子的成就,就是父親所背負的重責大任。跟已身為人父的朋友聊天,他這樣說:「我起碼要提供那樣的環境給他,努不努力就要看他自己了!」因此造成了父親的經濟壓力,從幼稚園、全美語小學、補習班、才藝班、到出國留學,一個月花在小孩身上至少要二、三萬元,養個孩子就要一千多萬元,台灣父親只好努力存錢、工作成為富爸爸。

※孩子成長路上不缺席,爸爸回家做晚餐

CFP.CLUB資深顧問李紹鋒表示,從小培養孩子自己負擔一點教育費用,對於孩子理財教育有正面幫助。而謝淑美則認為,教導孩子面對挫折、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培養孩子的競爭力,而過度重視孩子菁英指標,反而會造成揠苗助長的反效果。

當然,富爸爸與好爸爸之間並不是衝突的,但是千萬不要為了累積金錢而失去了親情,想想,當爸爸跟孩子說:「我這還不是為了你」時,孩子卻說:「將來我當父親,一定不要跟你一樣」,努力工作的爸爸們是否覺得失望、不值得呢?體悟到這點,時下不少父親決定不要在孩子的生命缺席、不要當無聲爸爸,不要在孩子的印象中只剩下「錢」,於是與妻子協議,在「富」與「好」之間尋找平衡點,回家做晚餐,朝好爸爸之路改進。


Aug.2005 錢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