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苑綺罹直腸癌 復發率比大腸癌高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4年10月1日 16:22 「怎麼會是我?」藝人余天和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平時注重養生,不菸不酒、重視運動,今年8月因多次血便就醫檢查,赫然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一期,驚訝不已,卻仍於今1日進行手術切除病灶。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直腸癌的發生率和復發率都比大腸癌高很多,民眾若有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情況,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余苑綺平日注重養生,不菸不酒,近日卻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一期。(圖片/取材自余苑綺臉書)

余苑綺平日注重養生,不菸不酒,近日卻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一期。(圖片/取材自余苑綺臉書)

 

直腸短短15公分 致癌風險居腸道之首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病灶範圍廣泛包括盲腸、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總長度約150至170公分,其中最靠近肛門的直腸僅有短短12至15公分,罹癌風險卻最高。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約四分之三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由此可見,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的風險高,一旦確定罹癌,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比大腸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4成。

 

不同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後,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更讓人關切的是,直腸癌的病灶位置若過於接近肛門,嚴重時可能需面臨摘除肛門、改做人工肛門的命運,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

 

************************************************************************

不菸不酒 余苑綺罹直腸癌

【聯合報╱記者葉君遠、楊欣潔/台北報導】

2014.10.02 04:30 am

女兒余苑綺在開刀,余天夫婦在外擔心難過落淚。
記者葉君遠/攝影

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罹直腸癌,昨天進台北榮總開刀五個小時,取出三公分大小的腫瘤,余天表示不解,因為余家沒有癌症病史,余苑綺又是三名子女中作息最正常,固定運動,飲食也節制,青菜、水果從未少過,為何會年紀輕輕才卅一歲就罹直腸癌。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不少大腸癌患者都疑惑,自己生活規律正常卻罹癌,這與基因、體質有關。糠榮誠說,癌症病灶出現,多是基因突變時,受到外界環境汙染、不良飲食習慣等刺激,促使癌細胞生長,壓力過大、不良生活習慣及長期暴露於放射線,也是罹癌危險因子。

余苑綺上月告訴余天自己有血便現象,吃了一周的藥沒見進展,才趕緊做進一步檢查。醫生判定是直腸癌初期,但昨天開完刀切出後,卻表示可能更嚴重,但結果要等一周後化驗報告出爐才知道。

余天夫婦昨天在開刀房外等待,李亞萍一路哭到無法自抑。余天說,他問醫生直腸癌如何發生,醫生說飲食作息都是可能原因,但她不菸不酒,重視運動且睡眠充足,飲食方面也是家中最節制的,「她自己也很驚訝,一直問『為什麼是我?我生活這麼正常』,她年紀這麼輕,一定可以挺過來。」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說,年輕的大腸癌患者,多有家族史,家族中若有一位親友罹患大腸癌,未來罹患大腸癌機率就會增加二到三倍;若有兩位親友罹癌,罹癌風險增至四到六倍,建議有家族史民眾應提前至廿歲就開始定期檢查。

近來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糠榮誠表示,由於大腸癌篩檢普及,早期發現癌症病灶的患者增加,其中不乏年輕患者。不過,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不錯,第一、二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三期的五年存活率降到六成,四期為一成到一成五。

饒樹文說,大腸癌患者發病前,多有息肉,腸道瘜肉在五至十年內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約二到四成,建議有大腸瘜肉或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每年定期進行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

【2014/10/02 聯合報】

 

***************************************************************************

余苑綺直腸癌轉三期 兩周後化療

【聯合報╱記者闕志儒/台北報導】

2014.10.09 03:18 am

余苑綺罹癌手術後,1周瘦了3公斤。
本報資料照片

余天「三星報囍」錄影,感謝大家的關心。
記者曾學仁/攝影

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因直腸癌開刀,日前檢驗斷定為直腸癌二期,但醫生前晚卻告知他們,因為淋巴已感染,證明直腸癌三期,未來將進行化療,余天昨在民視「三星報囍」眼眶泛紅說:「要得也是我得,為何要這樣折磨我女兒?」

余苑綺罹癌,術後1周瘦3公斤,前天在臉書發文報平安,「開始進食後,恢復得愈來愈好,我真的強壯得跟頭牛一樣,管子統統拔掉,已能在走廊散步,請大家別擔心。」但經醫生進一步切片檢查,發現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確診是直腸癌三期。余天昨表示,綺綺預計兩周後化療,已有剃頭打算。

余苑綺昨午已裝置人工血管,余天說,一聽到三期好難過,亞萍也馬上哭出來,綺綺還問醫生化療會不會影響生育,雖然醫生說不會,但也建議她能先存下卵子。

女兒正受病痛,余天仍敬業進棚,等待登台時,他默默坐在椅子若有所思、沒有笑容,雖然強忍悲痛對媒體稱「OK」,但他也坦言,「整個心都在想女兒。」

【2014/10/09 聯合報】

 

********************************************************

在直腸癌方面,在穿透腸壁但沒有淋巴腺轉移和有淋巴腺轉移的直腸癌,

手術後實施為期一年之輔助性化學治療加上骨盆腔放射線治療,

可使五年的疾病不復發比例由37%提高到59%,具有統計學之意義。

  

*************************************************************

 

做人工肛門不自卑 32歲腸癌女樂觀抗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2012年8月11日 16:47

一般人很難想像,若排便不是從肛門,而是從腹部做人工造口來處理,那是多麼不舒服且難適應的事,32歲的毛小姐就遇到這樣的考驗,年紀輕輕的她去年被診斷出大腸癌,由於腫瘤距離肛門很近,為了預防復發而放棄保留肛門。一開始她曾擔心人口肛門會有異味、影響穿衣和外出的便利性,不過她選擇樂觀面對,已經能順暢使用人工肛門。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第四屆愛相挺」活動,大腸癌病友齊聚打氣。(攝影/張雅雯)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第四屆愛相挺」活動,大腸癌病友齊聚打氣。(攝影/張雅雯)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第四屆愛相挺」活動,替大腸癌病友打氣,有別於以往的體育競賽,今年設計一系列衛教闖關遊戲,讓病友與家屬組隊參加,毛小姐也與媽媽一同報名。

 

毛小姐沒有大腸癌家族史、平時也不吃燒烤,但是她長期以來有腸躁症問題,常常一周便秘、隔周又變成拉肚子,去年她發現自己有血便而就醫,原本以為是痔瘡,沒想到竟是大腸癌第二期,腫瘤有3、4公分大,且離肛門只有3.5公分,超過安全距離,醫師建議連肛門切除,以降低復發風險。

 

罹患大腸癌的毛小姐在腹部做人工造口來排便,現在已經能與它和平相處。(攝影/張雅雯)

 

罹患大腸癌的毛小姐在腹部做人工造口來排便,現在已經能與它和平相處。(攝影/張雅雯)

於是,毛小姐必須在腹部做人工造口取代肛門,她表示這樣的人工肛門無法用肌肉控制,好幾次她以為已清理乾淨,但是一起身,排泄物卻又跑出來;此外,身上帶著一個糞袋,也讓她不敢隨意出門。

 

然而包括家人、男朋友都不斷鼓勵她,毛小姐感受到許多關心,決定要以樂觀態度來抗病,積極學習如何與人工肛門和平相處,現在她已經能熟練灌腸,加上避免吃刺激性的飲食,因此只要每天一早起床灌腸,當天幾乎不用害怕糞便外洩的問題。

 

毛小姐笑說人工造口的外觀,其實有點像男性的生殖器,因此她暱稱人工造口為「弟弟」,家人還常問她:「『弟弟』今天乖不乖?」她也去練氣功,希望能加強控制力,讓人工排便更加得心應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