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登山步道--北部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馬胎古道 探尋巨石後方的部落傳奇

2011/11/01

【文/楊小毛;圖/陳大彎、楊小毛

馬胎古道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義興村,義興與內灣相隔油羅溪對望。古道是昔日達蓋部落(或稱馬胎部落)對外聯繫、採買的生活用道。現在所稱的馬胎古道泛指由義興橋南端竹59鄉道起點附近進入,走到瑪雅山莊到達義興村,原住民稱為八鄰古道。本文介紹的舊馬胎古道是竹59鄉道未興建前,昔日達蓋部落對外的主要聯絡道,連結更深山的部落,非瑪雅山莊。

古道前半段,暑假時修建完畢,沿著野溪緩緩而行,後半段攀緣巨石上切入林間,筆者多次探詢,沿野溪旁步道行至小徑盡頭,卻遍尋不著可以繼續前進的路跡。這一次請了達蓋部落的原住民嚮導,才能如願踏尋昔日古道,完成真正馬胎古道的探訪。

從古道登山口入山,時而可從步道上眺望義興橋和油羅溪。古道前半段在暑假時完成整建,鋪設枕木階梯步道,寬敞好走。一側是野溪,另一側是低海拔原始森林,樹木林立,藤蔓懸垂交錯,林下姑婆芋挺立,環境潮濕陰涼,走起來非常舒服。

路旁紫色小花成串點綴,花雖小但顏色艷麗,沒有人會忽視她的存在。她是苦苣苔科植物尖舌草,除了藍紫色的花吸引人,葉片基部缺角歪斜的特殊樣貌也非常特別。尖舌草生長在石灰岩地層的潮濕林下,中南部低海拔山常見,北部不多見,但馬胎古道上卻族群分布密集,沿途都可以欣賞她的芳姿。

途經兩座水泥橋,原民住嚮導Dorsu說,橋墩是日治時期所建,橋面和扶欄經過整建,古意漸失。行進約1公里,不再鋪設枕木,恢復原始的泥土步道,有座木造的休憩亭,亭內設有階梯可下至溪谷,這裡稱為”情人谷”,不知道當年是否有很多情人成雙入對在溪谷幽會?谷地溪水潺潺、大石林立,風景優美。休憩亭處可折返接南坪段,但南坪段因木棧道已成朽木殘路,未修復前不建議踏走(註)。

茄苳樹是溪谷陰濕環境的代表樹種,古道旁有一棵3人才能環抱的老茄苳樹,樹齡已300年。古木參天,枝葉茂密,樹幹上留有昔日電線桿的引子,可見老樹以前的功用所在,也是可以存活至今的的原因吧!粗壯的樹幹已被榕屬植物纏繞,物競天擇雖屬自然演化現象,但心中還是不捨老樹未來因此會漸漸枯萎,原住民一向是尊重老樹的民族,只見嚮導大刀一砍,數條榕樹鬚根一刀兩斷。

再往前一點,約1.1公里處,有座剛完工不久的獨木吊橋,橋面用粗麻繩編織,僅容一人通過,很有泰雅族的味道,類似的工法在宜蘭縣松蘿步道、太平山的步道都常見。過了吊橋,寬敞的步道轉為林下小徑。古道幾乎被溪頭秋海棠淹沒,這種秋海棠開的花比一般步道上常見的水鴨腳秋海棠大且美麗。

古道依舊沿著野溪上溯,鳥巢蕨著生在大樹上,藤蔓懸垂,林相原始豐潤。途中遇岔路,左側向上攀升,離開溪谷地形,可達義興村瑪雅山莊,這條路徑是現在大家所謂的馬胎古道,真正的古道需要繼續往前探尋。

我們沿溪續行,直到古道末端切入溪谷,面臨無路可走。多次在此30公尺方圓之地盤旋找路,直行或越溪都徒勞無功。嚮導Dorsu帶領我們攀越巨石,踏過溪石,上切林間,不一會兒功夫,明顯的路跡又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唉!原來是這幾顆巨石擋住古道的方向,從未想過古道原來藏在巨石後方。

上切山林之後,古道風味漸顯,有兩段陡直的爬坡不太好走,稱之”好漢波”,原住民架設的繩索可以適時地發揮功用。Dorsu說,小時候,部落的孩子會將大人砍伐的竹子綑綁成束,托到山下賣錢。最害怕這段陡降坡,因為一不小心,連人帶竹一起翻落山谷的危險,讓他們步步為營。

途中有一處巨石阻路,只有一腳寬度可站,路是下坡段,巨石另一側是山崖,需要有人接引扶持才能安全通過,原住民稱此處為”牽手坡”,名稱形容的相當貼切,登山本來就是需要友人互相扶持的。

古道寬闊處不是秋海棠遍佈,就是姑婆芋林立,長的比一個人還要高。產業道路修築之後,古道人煙稀少,漸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中。達蓋部落族人大約一季會整理一次,儘量讓路跡明顯,未來的社區發展和營造,他們希望帶著民眾走一趟昔日的古道,傳頌部落的歷史和傳奇。

古道越走越明亮,經過一片挺直的柳杉林,這裡有造林政策的影子,途中也出現數叢的竹子,長的高大粗壯。Dorsu說,這是部落長者所種,目的是防範橋斷時,可以就地取材,砍伐竹竿鋪設便橋。原住民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智慧顯露無遺。

Dorsu說,這條古道有他兒時的回憶,父親常要他到山下買菸酒、檳榔,完成任務就有零用金。孩子樂於父親賞金的獎勵,你可知一趟古道往返需要2個多小時的時程呢!後半段古道不若前半段好走,但,陡升陡降、溪谷地形、下切山崖、寬闊林下、筆直柳杉林等多元的景觀都可體驗到,走來趣味盎然

註:前幾年南坪古道內灣段可以連接馬胎段,形成O型步道,但,此次探尋古道,驚見內灣段久未維修,原本立意良好的木棧道腐朽毀壞,鋼釘外露,觀景台也成為危樓,危機四伏,不再適合尋幽踏青。反倒是馬胎段今年暑假施工,拓寬路面,舖設枕木步道和扶欄,適合全家大小一起步行。

馬胎古道是南坪古道的東側路段,昔日承載著泰雅族達蓋部落與內灣的聯絡,有人將此路段稱為南坪古道馬胎段。南坪古道西側則稱為內灣段,入口在內灣對岸阿三哥客家菜餐廳往上約50公尺處。「南坪」意旨油羅溪南岸的河階平原,以現代話來說就是油羅溪的左岸。昔日的南坪古道除了馬胎段、內灣段,其實向西沿著油羅溪直到永豐橋的路段也是南坪古道。但,這段路已開拓為產業道路,人車熙攘,古道風貌盡失,沿途也沒有遺跡可尋。

如何前往:北二高下竹林交流道,往關西方向接台三線,轉120縣道,過內灣大橋,見義興橋右轉停車。

更多精彩見聞,請至楊小毛的blog(http://tlyang323.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南澳古道 走一段泰雅原民尋根之路

2011/10/18

【文、圖/楊小毛

南澳古道位於宜蘭縣南澳鄉南部山區,林務局修建大南澳古道系統東側3公里山徑於今(100)年4月啟用,古道沿著南澳南溪上行,路徑平坦,林木蒼翠,蟲鳴鳥叫,生態豐富,沿途可欣賞南澳南溪穿梭在崇山峻嶺的荒原景象,美不勝收。

南澳古道又稱舊武塔古道或比亞毫古道,是昔日泰雅族部落往返交換物資和活動的的生活用徑。日治時期日人將古道部分路段闢建為警備道路,沿途設置多處駐在所,以利其管理。古道登山口是昔日的旃檀駐在所,古道沿著南澳南溪上溯,途經兩座吊橋遺址、泰雅族舊耕農地、警備道路里程柱,沿途設有自導解說牌可以追朔泰雅族的歷史遺跡;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也可添增行走時的野趣。

古道是昔日日本人的警備道路,沿著等高線構築,平坦好走。南澳南溪蜿蜒在崇山壑谷間,時而沿著古道而行,時而隱入山谷。連續下雨多日,溪水湍急、水量豐沛。南澳的山景清澈翠綠,山高水深處處盡是美景。雨後氤氳嬝繞,山腰雲霧飄忽,行走山林間心曠神怡。

古道部分路段狹隘,只容一人通過,林務局在山壁間架設繩索,維護遊客安全。道路兩旁綠意盎然,地面有蕨類植物密集生長,向陽面常有筆筒樹挺拔站立山間;林間大樹林立,樟楠科植物、九芎成優勢。因林內濕度夠高,大樹上長滿各種著生蕨類植物,解說牌形容為「樟楠王國的服裝秀」饒富趣味。

大約行經0.8公里處來到一號吊橋,吊橋已經重新修建,站在吊橋上,可見右方殘留昭和五年日本人搭建的木板吊橋。殘破敗壞的橋面,引人思古追朔先人往返烙印的足跡。

古道每隔0.5公里設立一個里程柱,清楚標示路程的行進。途中有一個警備道19公里的里程石柱,見證日本統治歲月的遺跡,如今卻已成為時光的里程碑。有部分路段因岩壁植物叢生下垂,幾乎擋住行進方向,也有幾處坍方的碎石坡,小心通行沒有大礙。

返程雨勢稍歇,繡眼畫眉清脆的叫聲充斥林間;剎那間聽聞樹枝大力搖擺的沙沙聲,原來是台灣獼猴出來覓食;溝澗的蛙鳴聲也此起彼落,森林裡生態非常豐富。

南澳古道從大同鄉四季部落向東延伸至南澳鄉金洋部落,全長27.5公里。日治時期,日人為了理蕃,建置警備道路,沿途設置多處駐在所。相傳南澳的泰雅族祖先由南投縣延大甲溪上游越過思源埡口來到南澳深山,日治時期日本人不熟悉台灣山區地形環境,害怕原住民兇猛善戰會起抗爭,因此實施理番政策,將深山的原住民往外遷移至靠近平地的山區。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實行原住民平地化政策,將原住民由深山移住平地,南澳鄉泰雅原民遂成目前的7個村落。

林克孝先生為了追尋南澳泰雅族人的遷徙之路,常年在南澳山區”找路”,他罹難的束穗山在四季部落前往比亞豪社之間,就在南澳大古道系統上。古道最後一處休憩處,解說牌上述說1938年沙韻護送老師失足墜溪的淒美故事,當年林克孝先生就是被沙韻的故事吸引,無法自拔,走入南澳山區,開始他為泰雅原民的尋根之旅。可惜旅程未完,他卻先下車了。

如何前往:台九線(蘇花公路)約136.1公里,轉入金洋村方向,續走宜57鄉道(金洋產業道路),遇岔路向右行駛,至登山口約11公里。登山口前約50公尺有大片草坪可停車。後段道路狹窄,只容一車通過,會車困難。

更多精彩的南澳古道照片,請至楊小毛的blog(http://tlyang323.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

************************

車行路線如下:

北二高16K處南港交流道接國道五

->國道五蘇澳交流道下(目前的國道五南端終點)

->往台9線指標續行

->台9線120K東澳火車站

->台9線131K南澳火車站

->台9線136.1K後右轉宜57鄉道7K處

->往金洋村方向

->宜57鄉道0K處續行

->再行約3.8公里產業道路即會抵達南澳古道登山口。

(所謂約11公里指的是宜57鄉道的7公里加上之後的3.8公里合起來10.8公里就大約是11公里了)

資料:http://www.wayfarer.idv.tw/Taiwan/2011/0521/0521.html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霞喀羅」(Syakaro),是一座山、一條溪、一支泰雅部族的名字。Syakaro一詞,在泰雅族語是「烏心石」的意思,因為這片頭前溪的上游流域盛產這種材質堅硬的樹木,約在250年前有一支泰雅族人從尖石鄉遷入當地,便以此為棲身之地,並用來為部族命名。

霞喀羅國家步道,全長約22-23k,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蜿蜓在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北端的林間谷地中,橫跨尖石鄉與五峰鄉。霞喀羅國家步道,並非新開闢的步道,而是依循日治時期「鹿場連嶺古道系統」中,「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路線規劃而成。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