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蹤》報告總統:砍60所大學救失業

2009-12-25 報導/翁毓嵐、張孝義、顏瓊玉

為挽救大專生畢業即失業窘境,半年多來,政府砸下數百億經費,提供各種進修、實習方案,但這些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過於氾濫的大專學府,造就大批良莠不齊、競爭力下降、失業的泛新鮮人,日前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召集人林建甫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中,就直言,一百六十餘所大專應「砍」至一百所以內。

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十月的失業率終於首度回升至五.九六%,但在昔日號稱亞洲四小龍的四個國家中,台灣的失業率仍排名首高。

而在逾六十五萬人的失業族群中,大部分是每年從一百六十餘所大專院校畢業的泛新鮮人。

這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就業人口真的多過就業市場的需求?抑或是就業市場找不到合用人才?但不論是哪一個原因,最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日益嚴重。

台灣創造出一堆「高學歷」人力,卻無法符合就業市場需求,逼得政府今年還大手筆砸下近三百億元經費,提出各種促進就業案,就為了搶救這些失業的大專學院畢業生。

搶救失業大學生

去年台灣開始感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後,總統府曾委託台灣競爭力論壇進行一項「我國因應全球金融海嘯之策略與檢討政策建議」研究計畫,研究由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召集人林建甫主持,今年四月發表。

報告結論中,提出金融海嘯之下的國家經濟戰略裡,針對政府部門預算配置直指,應把台灣的大學數量減到一百所以內,才能讓有限的資源做較好的利用、讓人力做較佳的配置;換言之,人力得到最佳配置,失業率自然就會下降。

同時擔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的林建甫表示,依據全國人口比例計算,台灣的大專學院規模,以不超過一百所為適當,也才符合規模經濟原則。

但教育部在這十多年間,卻彷彿成了聖誕老人,廣開方便之門,使得升格、新辦的大學數量呈倍數暴增,甚至產生招生人數多於考生人數的怪誕現象。

報告中明言,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有興趣念大學,但透過降低門檻、收取學費招生的結果,不僅讓大學成了「學店」,淪為賺錢的工具,對國家和家庭、個人而言,都是一種浪費和錯誤的投資。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助理教授厲以壯則以台鐵局招考維修助理為例,錄取的三十人中,有十二人是國立大學的畢業生,還有兩名碩士生,「但維修助理不是工程師,它並不需要這麼高學歷的人力,在外國甚至只要高工畢業就可以勝任。」厲以壯直指,這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1662期【時報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