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陵呢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於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於南京鐘山,故死後其靈柩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願,於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於此。
孫中山安葬之迷公元198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20週年。 南京中山陵奠基60週年也是這一年。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75週年又在這一年。
然而,中山先生逝世後,為何沒用水晶棺? 為啥建陵紫金山? 遺體為何移南京? 誰人抬奉紫銅棺? 腹中內臟存何處? 墓內有無隨葬品,葬後密封誰督看? 大量禮品是否在? 遺體到底在何方? 抗戰時,蔣介石移靈重慶之事為何落空? 幾十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帶著這一連串問號,特地採訪了孫中山生前貼身衛士范良。
范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是目前在世的孫中山唯一的貼身衛士,又是孫中山逝世後參加過建陵工作,安葬時抬過靈柩,安葬後長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孫中山葬事的歷史見證人。
週:孫先生192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後,他的遺體一度安放在北京,為什麼後來在南京建造陵園?
範:這是孫先生的生前遺願,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解放後,孫先生辛亥革命時的衛隊長郭漢章來找我,談起孫先生在南京選墓址的事情。 那還是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一次他帶郭漢章騎馬去紫金山郊遊,路過明孝陵時讚歎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風水也好,北有橫臥的大山,南瀕明湖暗溪,可謂“山高水長”,便對郭說:“我身後能夠在此向人民討一塊地作墓,死也足矣”。 這就是建陵南京的來歷。
週:據說孫中山先生死後內臟全被取出了,確有此事嗎? 內臟被人盜走之說怎麼回事?
範:前者是事實,被盜屬謠傳。 當時先生曾有囑咐,要求死後將五臟作病理解剖,因為他是醫生出身,知道解剖的價值。 後來解剖時醫生髮現先生得的是肝癌,事後內臟單獨進行了火化,現存放在紫銅棺內。 抗戰期間,南京中山陵臥像前出現一樁怪事:汪精衛從北平協和醫院迎來“先生內臟”,當時引起海內外極大關注。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派鄭介民中將來中山陵調查此事,問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寫份詳細報告報蔣介石。 我下墓穴揭開玻璃罩,打開紅布擋著的五隻玻璃瓶,上面寫著孫中山先生五臟切片模型,在我之前竟無人敢下去看個究竟。 事後蔣介石召見,我向他匯報了此事,並向當時《中央日報》提出了抗議,不找當事人就發失實新聞。 最後,經過奉安委員會各委員簽字,此樁奇案方告結束。
週:有消息說,孫先生的遺體原來準備永遠供後人瞻仰。 最後為什麼密封了?
範:本來是有這個考慮,蘇聯政府還專門送來了水晶棺。 所以,開始,孫先生的遺體存放在裝滿福爾馬林的楠木棺材裡,當時他只穿麻織的短袖襯衣和短褲。 遺憾的是後來遺體接觸了空氣,發現局部變質已無法完好保存,蘇聯的水晶棺也沒有用上,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的紀念館供人參觀。 遺體南移時,又將楠木棺換成意大利進口的紫銅棺。 不過,也有一種傳聞,而且也登了報,說是張作霖的部下被北伐軍逼到香山,他們揚言再進攻就焚毀孫中山的遺體。 守靈者於深夜偷偷地將遺體從楠木棺中取出存放在附近的山洞裡,以使遺體變質,這不過是傳聞,我沒有親眼看到。
週:你剛才說的那具楠木棺還在嗎?
範:楠木棺材連同那套麻織衣褲都封存在北京碧雲寺孫先生的衣冠塚內。
週: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工程——靈寢竣工,定於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去北京移靈的有哪些人?
範:5月下旬,南方政府派出8名衛士前去北平移靈。 這裡還有個巧合,孫先生在世時,貼身衛士8人,這次移靈又是8人,後來我們在南京接靈正好也是8人,其中的奧秘我至今還沒有弄明白。
週:或許是八大金剛吧?
範:(笑)也許是吧。 斯大林元帥和鐵托元帥等偉人的靈柩都是高級將帥親自護送,而我們最高的只是校官,我當時是上尉,我們8名衛士是從先生80名生前衛士中挑選出來的。 先生逝世後,80名衛士一度成為蔣介石衛隊的一部分,中山陵成立拱衛處之後,又擔負拱衛陵墓的任務。
週:孫先生的紫銅靈柩用什麼方法運到南京的? 除了8名衛士,還有什麼人抬靈?
範:先生的遺體是用火車運來的,抬棺材的是清朝抬過皇帝和皇親國戚的後代,總共128人,棺材前後各64人,從香山到北平車站和陵前廣場到靈寢前平台,都由他們抬。 這些人抬棺水平很高,不論是平地還是上下坡,前進中棺材始終是水平的,一點也看不出顛動。 從北平運到浦口後,就送上一艘軍艦橫渡長江,到中山碼頭後,用一輛特製的靈車運到國民黨中央黨部(現湖南路江蘇省軍區)大禮堂。
週:請你詳細介紹一下奉安大典和下葬密封時的情況。
範:遺體運到湖南路中央黨部大禮堂後,接著是三天公祭。 6月1日,靈車從湖南路開出,緩緩地駛向中山陵,參加送葬的人民群眾、外國使節達20萬之多,其中也有不少是孫先生的日本友人。 數十里長的馬路兩邊也都擠滿了群眾。
週:中山碼頭和中山路都是為移靈趕修的對嗎?
範:不錯,從下關中山碼頭到紫金山南麓這條馬路都是當時修建、命名的,中山門也是由原來的朝陽門而改的……
6月1日那天,宋慶齡和宋氏全家,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的所有要員參加了奉安大典。
大典後,隨著陣陣軍樂,我與另外7名衛士,緩緩地走近靈柩,抬起棺體兩邊的銅環,慢慢地進入靈寢,然後用繩子將靈柩吊入圓形墓穴,通過銅梯來到墓穴底部,再將靈柩移正。 原來有一個特製的銅梯,長5米,也就是圓形墓穴的高度,製作銅梯本來是供人瞻仰遺容上下用的,可惜遺體沒保存好,銅梯也就失去了作用。
週:紫銅棺的形狀大小您還記得嗎? 墓內有沒有珍寶之類隨葬品?
範:印像很深,大小與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約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蓋。 透過水晶玻璃,只見孫先生身著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腳上是黑色布靴,神態安詳地仰臥在藍色的彈簧墊上,身體兩邊用許多絲綿球固定,兩腳中間安放著一只約33厘米高、直徑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間瓷瓶,裡面存放著火化了的內臟,用一塊紅色綢布扎口。 密封前,又蓋上了紫銅棺蓋,棺蓋上面刻有梅花圖案,很精緻。 6月2日上午開始密封,前後5天。 墓穴四周為長崗石墓壙,墓壙外邊是一尺多寬的隔層,再外邊還有一道堅固的牆面。 密封位置在墓壙的中部略*上,先用鋼筋條,鋼筋條上面是鋼絲網,箍緊後又舖一層油毛氈,最後用混凝土密封,這樣,上部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孫先生臥像,下部是孫先生長眠的紫銅棺。 密封工作非常細緻,我始終在現場。 墓內、棺材裡沒有隨葬品。
週:不久前香港《文匯報》刊登了關於我國有關部門用現代先進儀器測定,孫中山遺體已縮短了一寸左右,其他一切完好的消息,您是否知道此事?
範:這件事我也覺得奇怪,有關中山陵的活動一般都要通過陵園管理處,然而這件事我們管理處的一千多名幹部、職工卻一個都不知道。 上星期香港《文匯報》一位記者來寧,我問他這則消息的出處來自何處,他只是說“確有此事”,但沒有正面回答我。 所以,我們都認為在國家有關部門沒有證實之前,只能當作“參考消息”,究竟有無縮短,是否完好,有待測試證實。
週:中山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請問主要設計人是誰?
範: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 他還為建陵獻出了生命。 原來在靈堂的西南休息室裡還有他的浮雕像,於右任在浮雕上題詞:“呂彥直建築師建築陵宮積勞病故,特志紀念”,抗戰後,浮雕不翼而飛。
週:這個工程耗資不小吧?
範:當時設計興建中山陵全部造價為白銀400萬兩。 在1926年3月12日正式奠基以前的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各族人民特別是海外華僑捐獻的款項共有460萬兩,超過了全部造價,華僑還在中山陵周圍興建了光華亭、流徽水榭等紀念建築,在紫金山紫霞洞前建造了大水塔,利用山水灌溉花木,以點綴風景。
週:蔣介石一度想把孫中山的遺體移到“陪都”重慶,這個傳聞有沒有根據?
範:是有這回事。 蔣介石對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是眾所周知的;但在抗戰時期也做過對中華民族有益的事。 他對先生的感情還是比較深的。 侵華日軍攻破上海、蘇州兩道防線;蔣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遺體帶到重慶去。 當時設計陵墓的工程師認為陵墓比較堅固,再移靈怕損壞靈柩和遺體,移靈之事沒能如願。
說實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從墓穴周圍的隔層下去,在旁邊打洞取靈柩不是很困難的事。 我想主要還是工程師不願破陵,同時也考慮到日本懾於世界輿論的壓力,諒他們不敢在孫先生的靈墓上輕舉妄動。 歷史證明這個分析是正確的。 國民黨撤離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對我們說:“總理遺體不能移動,你們要保護好總理陵墓。”80名衛士都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言書上簽了字。
週:八年抗戰期間,中山陵只留下一個拱衛班,其余衛士都到哪裡去了?
範: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戰部隊全部離開南京,只留下12人繼續守陵,其餘都編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隊。 我也於日寇佔領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調赴重慶,後到成都航空委員會政治部二科任第四組組長,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重返中山陵。
南京解放前夕,我擔任了中山陵拱衛處代理處長。 此後接到了陳毅司令員讓我繼續守陵的命令。 解放軍渡江後派了一個連隊和我們一起保護戰時的陵園,直到現在我還沒有退休。
參考資料: http://www.hnta.cn/jdjq/zjqjd.jsp?Zbianma=100000000867&jqjd=%D6%D3%C9%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