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愛之島

  • 2011-11-14
  • 旺報
  • 【(〈我的初識台灣〉三之一)
  • (李國政/加籍陸僑專欄作家)】

     我是2005年底隨台灣籍的妻子從溫哥華來台定居的,在辦理各項落戶定居手續的最初幾個星期,是我切身了解台灣的開始。要問這段期間台灣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台灣人的善心。最典型事例,是大小公私機構的服務態度。

     妻子是離台20年後回來重新落戶,我是持加拿大護照的外籍人士,我們要到各政府機構辦理不同手續;平時的食、居、行更離不開和各處商家打交道。將近兩個月下來,走了那麼多公私機構,除了一個例外,竟然沒碰到一個態度欠佳的,讓我驚訝不已,這水準,委實超過我一向稱讚的溫哥華。至於那個例外,是拜訪朋友時遇到的門衛,態度敵對、語言唐突。即便如此,妻子數落他,他也沒再吭聲。事後想想,門衛的職責之一是防賊,大概他的基本心態就是防範一切,與一般人有異,不友善可以理解,算了。當然,這是唯一案例,在其他地方,我們遇到過極為友善的門衛。

     有一次去士林區的戶政所辦身分證,鄰座來了一位精神異常的女顧客。櫃檯裡的服務員好言相向,卻引來她一頓臭罵。服務員莫名其妙,只是忍著,未回一句嘴,大概到後來恍然大悟這人是精神病,便走開了,留下那女顧客獨自繼續罵。另一名服務員不明就裡,接過來好言相勸,也是無辜被罵,這服務員也沒發火,只是離開了事。最後是戶政所資深主管出面哄這名顧客,和顏悅色地與她交談,直到我們離開,還沒哄完。

     另有一次搭計程車,我在後座看地圖。司機一個拐彎,我看看地圖,說不用拐彎,一直開下去比較近,司機免不了要解釋幾句,我也沒怎麼在意。到目的地,計價表上的價格是150元台幣,司機只因我那句算不上抱怨的話,好心地說只收120元。事後看看實際地形,覺得司機的走法才是正確,要按我的「一直開下去」,大概要走遠路。

     還有多次打電話問事情的經驗,無論公私機構,只覺得電話那頭的不管是男是女,不但和氣,且很有耐心,即便是我的要求不盡合理,對方也毫無不耐煩之意,陪著我說到底,再以「謝謝、Bye Bye」告別,而不是一句「這個事情我們不管」就掛斷了事。

     記不得有多少次了,在路上或是停下來看地圖、或是看路標、或是和妻子商量怎麼走,這時,就有人主動上來問我們要到哪裡,要給我們指路。

     難怪小小的台灣,竟誕生出全世界最大(志工人數最多)的慈善團體慈濟。想想我的「第二故鄉」加拿大,人口比台灣多1/3,土地是台灣的300倍多,自然資源之豐饒更讓台灣望塵莫及,但加拿大在國際間的慈善規模,哪及得上「蕞爾小島」台灣的1/10?是什麼支撐台灣名列世界前茅的國際慈善志業?台灣人的善心和愛心。

     也難怪,有一次參加一名大陸媒體人的講座,當她聽到我是跟隨妻子在台灣定居時,竟脫口而出說「好幸福」!

是的,能生活在善心滿溢的「大愛之島」台灣,我很感恩!

**************************

善而不美

迎面走來老醜女巫

2011-11-15

旺報【(〈我的初識台灣〉三之二)

(李國政/加籍陸僑專欄作家)】
 如果用「真善美」來直觀台灣,台灣人的「善」是眾所公認的,台灣人純樸熱情,「真」也不假,「美」呢?很遺憾,與「善」相反,對台灣人的「美」,我最初的直觀印象相當負面。
 2005年第一次到台灣,從桃園的中正機場出來,映入眼簾的印像是「陳舊」,這我還可以理解,它畢竟是30來年的老機場了。但出了中正機場駛往台北,沿途幾十公里一路看過去,覺得道路兩邊的建築,已不僅是「陳舊」而已,不少地方更只能説是「簡陋」、「破爛」,比上海浦東機場到市區的兩側風光要醜得多,當時的真切感受,就是「心情沉重」4個字。第一次看到那景色的衝擊是如此強烈,我一輩子都不會遺忘。
 機場和機場路兩側的風景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門面」,號稱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台灣,她的「門面」就這麼醜陋嗎?車近鬧市,駛上圓山飯店旁側的高點,放眼望去,密密麻麻諾大一片市區,摩天樓只得孤零零的兩棟:101和另一棟新光三越百貨大樓。這和上海鱗次櫛比、美輪美奐的高層建築群景象相比,彷彿是天地之差。
 這就是台灣,這就是台北嗎?本期望會遇見一位美麗仙女,迎面走來的卻是個老醜女巫,我豈止失望,更為那「美名遠揚」的「仙女」難過!
 當車駛入一條條市區的馬路後,看得更清楚,建築物的市容,只能用大陸人非常熟悉的「臟、亂、差」3字來形容。而且這個結論至今未變,至今還時時會為遍地可見的醜陋市容搖頭嘆息。
 臟,指建築物外墻,好像從不清洗,水垢、霉跡、銹痕加煙薰,觸目所及,幾乎都是斑駁陳舊,灰不溜丟,除了新蓋建築,例外少之又少。
 亂,宏觀的是指整個城區好像沒有城市規畫,在市中心城區,房子想怎麼蓋就怎麼蓋,除了101所在的新建「信義商圈」,很少看到有一條街、一片房稱得上具備「風格」;微觀的,是每棟樓自身的亂:違章加蓋的頂樓、邊樓到處可見,且多用簡陋的鐵皮作屋頂;防盜的鐵欄杆,有的裝了有的沒裝,裝了也是形狀顏色各異,雜亂不一;有的窗外裝了空調機,有的沒的,總之,雜亂無章。
 差,人行道沒有人性考量,似乎每家商店,每棟住家都可隨意加高自家門前的地面,把人行道切割得高高低低地,台階無數,連正常人不小心都容易絆倒,更何況輪椅?溫哥華街頭常見身障者坐著輪椅在街上逛這景象台北街頭看不到。人行地面已經不平了,有些商家還要把店面向外延伸,乾脆隔斷了人行道,這在小馬路或小地方已見多不怪。
 第一次去花蓮,火車開出台北後,連續兩三站看到的全是「破敗」景象:簡陋的工棚、隨意堆放的碎磚、舊木、垃圾等等,這麼長的距離內延續未斷。不久,火車來到傍山的沿海,一邊是蔚藍壯闊的茫茫太平洋,一邊是青蔥逶迤的中央山脈,本該是景色怡人的,卻又是沿途醜陋的建築物。想想曾在美國開車跨州旅行,有多少次驚艷過路旁漂亮的農家建築?這景象至少在台北到花蓮的鐵路沿線看不到。
 花蓮是東台灣的邊遠農縣,除了自然風景,沒有政、經、文的優勢,不引人注目。但近年有越來越多的國外貴賓造訪慈濟的花蓮總會,包括多位台灣邦交國總統。現任加拿大參議員的溫哥華前市長也曾專程去花蓮拜訪過證嚴法師。我常想,當這些台灣不可多得的「國際貴賓」興衝衝坐上火車,一開出台北,迎面而來的破敗景象,會讓他們對台灣生出什麼不便言語的觀感來?

*************************

 

  • 2011-11-16
  • 旺報
  • 【李國政/加籍陸僑專欄作家】

     如果說,「秩序」是「美」的一種表現,則台灣人廣義上的「不美」更表現在交通秩序上,那是我到台灣後,才出機場就領略到的「震驚」。

     接機的小車離開機場後,好心帶我們逛景點,沿著西海岸來到八里。當車從一條小路出來,要右轉上大馬路時,坐在後座的我和妻子習慣地往左一看,只見一輛車正全速駛來。要是在加拿大,我們是右轉車,又是從小路駛入大道,一定得停下來,讓左車先行。但我們的司機毫無停下的跡象,我和妻子同時叫了起來:「小心小心!」說時遲那時快,我們的車已在我倆的驚叫聲中轉了出去,左來的車自然踩了煞車,不會撞到我們。一瞬間,嚇出一身冷汗的我和妻子也同時恍然頓悟,這裡是台灣,不適用加拿大的文明駕駛規則。

     我弟弟曾從上海來台一遊,除了稱讚台灣人的熱情,也肯定台灣「交通秩序好」,我和妻子聽了,不禁相視而笑。台灣的交通秩序勝於大陸是沒錯,但和加拿大相比,簡直是「野蠻」。在我眼裡,台灣的路上是「轉彎車不讓直行車、小路車不讓大道車、機車不讓腳踏車、大車不讓小車、所有的車不讓行人、行人愛闖紅燈」。這幾年台北街頭已改善很多,但總體交通秩序離西方水準還是很遠。

     如果說,建築物是台灣的「靜態之醜」,交通秩序就是台灣的「動態之醜」。

     交通秩序的癥結,歸根結柢在法治觀念,這也正是台灣文明進程的現狀:「自由」很多了,「民主」也差強人意,差距最大的,就是「法治」。

     外界向來有「中國文化在台灣」一說,我也深以為然,覺得在台灣看到的是「中國」的文化真貌。至於大陸,照我看來,那是被1960年代的「文革造反」和1990年代的「全民經商一切向錢看」功利主義嚴重異化扭曲的「偽中國」。就有滿懷「中國情」,在大陸熱心慈善和文化事業的台商納悶問我,為什麼他覺得很多大陸人「不中國」?於是,在台灣,我得出了結論:與其說「台灣人善而不美」,不如說,是「中國人善而不美」。

     不可否認,台灣近年來「美」的進步也很顯著,新建的大樓外觀都不俗;座落在老舊建築物裡的餐廳、咖啡館、精品店等,很多都設計用心、裝潢華美,走在街頭,常能在一片醜陋的街景中遇到一處處溫馨漂亮的小角落;從北到南,這幾年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民宿,從建築外觀、內部陳設、庭園造景到服務經營都讓人驚艷。

     但是,全台灣那麼多陳年建築物的外表難以改變,還將長時間向世人展示中國╱台灣人「善而不美」的文化民族性。

 

****************

回響-台灣不是老醜女巫

  • 2011-11-17
  • 旺報
  • 【(鍾秀雋/台北市.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

    

     拜讀李國政兄〈生活在大愛之島〉及〈迎面走來老醜女巫〉二文,看到國政兄盛讚台灣公務人員及計程車司機的友善之舉,不禁為每日辛勤工作的台灣人喝采,也為此感到光榮。因為數十年來的民主發展,不僅讓台灣逐漸成為一個有法治的國家,同時也蘊存了這塊土地原有的濃厚人情,並未因政經快速的發展而冷漠、淡化,這群辛勤工作的小人物,無形間也為台灣的國民外交做了最好的拓展。

     不過,國政兄對於環境景觀的建議,筆者卻有另一翻思維。國政兄的評論可以粗分成兩大塊,一是機場建設,二是國家市容。機場的建設,筆者相當贊同國政兄所言,應該趕緊上緊發條,擺脫三天兩頭發生漏水等品質問題的窘境,並且提升效率,以世界幾大機場為目標學習,改善國家門面,讓遠道而來的外賓有舒適的感覺,這方面的改善確實效率不彰。

     然而,國政兄提到國家市容的形容諸如「道路兩邊的建築,已不僅是『陳舊』而已,不少地方更只能說是『簡陋』、『破爛』……」或「摩天樓只得孤零零的兩棟:101和另一棟新光三越百貨大樓。這和上海鱗次櫛比、美輪美奐的高層建築群景象相比,彷彿是天地之差。」筆者認為,這著實是兩地文化、國家制度乃至價值觀不同所致,用簡陋、破爛形容,對該些民眾實在太過嚴苛與不公。

     首先,對於公共建設的老舊、殘破等,筆者同樣贊成國政兄看法,政府有責任予以維修、整備,例如違法占據人行道或違章加蓋等,都是長期以來被台灣社會所詬病的;但有關私人住宅或景觀部分,台灣是一個高度法治的國家,所以只要居民沒有違法,其所擁有的居住環境、外觀乃至裝潢、樣貌,可自行決定,換言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配合自己需求,而非給遠道而來的外賓「觀賞」。再者,摩天大樓的多寡,莫非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素質、水準?有了經濟奇蹟之後的台灣社會,建築的選擇就一定要蓋華麗的大廈、或配合都更改建美輪美奐的社區,而將超過半世紀的平房、透天厝當作是過時產品、都市美化的毒瘤淘汰嗎?當建築消逝了,城市的記憶何在?想像如果大稻埕的巴洛克樓房都改成現代大樓,那裡還是大稻埕嗎?當陪伴艋舺人走過風華的巷弄小廟,都因都更成模式化的社區而不復存在,艋舺人還有故事嗎?

     台灣的進步的確需要不斷反省與學習,國政兄的許多評論都切中要點,但台灣不是極權統治國家,土地可以私有、政策要有程序、要有民意支持,政府可以引導、宣傳,但最終還是歸於民意,由人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做選擇。也許台灣很多地方不如外國來得美,但景象構成所傳達的意涵,絕對具有生活型態的傳承以及文化背景的型塑,絕非僅以現代審美觀可詮釋的,例如每當地方做醮時,透天型態的住家就可看到每戶辦桌宴客、擺香案接駕、豎燈篙的景象,這在沒有宗教活動、又高樓成群的對岸都市中,必然難以想像,但這就是台灣的常民文化。如果台灣每處都跟外國一樣,台灣還是台灣嗎?又如果每個地方都像信義計畫區,台灣還值得來嗎?

     期待未來國政兄在駐足欣賞台灣時,也能多一層在地的、文化的思考,相信會有更多體會、更愛這個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vemen 的頭像
    givemen

    雲水人間的NEWS部落格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