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七講是說宇宙觀裡的森羅萬象—物質環境,內容是介紹三千大千世界。

甲、器界範圍

「直豎」:「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這個地方講的一個世界是說一尊佛的教化區域,這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諸佛的智慧德能雖然是完全相同,可是他度眾生的情形不一樣。譬如兩個老師同樣有學問、有道德,可是他們兩個所教的學生不見得一樣多,不見得是一樣的程度,也許有的學校很大,學生有幾萬人,有的學校學生只有幾十個人,相差很大。這就說明諸佛教化區大小不一樣。像經裡面所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比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大得很多,水準也高,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法子相比。這是佛在因地與眾生結緣不相同,你自己的學問道德是一樁事情,你與眾生有沒有緣又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情。佛常常勸我們,在初學時要廣結善緣,緣結得多,將來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很大,你度的眾生就很多。這裡頭當然不能有貪心,如果是貪心,我將來成佛成個大佛,我的國土也很大,要度很多眾生,如果有這個心,恐怕佛都成不了。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世界都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如此,世界無量無邊,所以說是「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間無量無邊。這是從豎的(上下)方面說。

「環周」:從橫的方面看,「一個大千系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這是說明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四周,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而一個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世界,因為一個世界的組成,它有一個小千、中千、大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些學者讀佛經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為佛家所講的世界只有三千個,三千個大千世界,這是誤會;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佛經裡面所講世界無量無邊,諸位讀《華嚴經》就曉得了。

乙、娑婆世界組織略說

這一段是舉例,舉我們娑婆世界,這是我們現前居住的世界。「直豎」,從縱的方面來看,可以分為三類:「初」—欲界六天,「中」—色界十八天,「頂」—無色界四天。

「欲界」有六層天。為什麼稱為欲界?「有飲食及男女之欲」,沒有離開五欲六塵;最重要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沒離開,所以稱之為欲界。欲界天人生活跟我們世間人差不多,他的福報大、壽命長,樂多苦少。像忉利天以上,他的苦只有五衰相,只有死墮之苦,除這個之外,確實享樂的時候多。

佛對於六道眾生特別讚歎人道,一切諸佛示現成佛都在人間,沒有在天上成佛的,也沒有在三惡道成佛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佛在天上說法,天人固然也有去聽的,不多。他們平常享樂慣了,俗話所謂「富貴學道難」,他不願意修行,他天天享樂,縱然聞法也很難認真修行。三惡道太苦,修道也很難;「貧窮修道難」,他飯都沒得吃,哪裡還有時間來學佛?人間是小康之家,說富也不太富有,說窮日子還勉強可以過得去,這個環境最容易學道,苦多樂少,容易開悟。

欲界六層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也是佛門的護法神。我們進寺廟的門,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天王殿。我們一般人稱四大金剛,其實那是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忉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三十三,所以也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一層天,不是三十三層,是欲界裡面第二層天。為什麼稱為三十三?其實那是三十三個部分合起來的,好像我們中國二十八個省,美國有五十個州,是這個意思。當中也有中央政府的組織—忉利天主,四方好比是諸侯,合起來是三十三個單位,所以稱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平列的,是在一層,欲界的第二層。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天,他是在欲界第四層天。第四層天是凡聖同居土,因為有凡夫、有聖人,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聖人;有內院、有外院,彌勒內院是菩薩道場。可是兜率天人看不到彌勒菩薩,雖然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相見。好像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鬼雜居,人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我們這個世界也有佛菩薩住在這個地方,有緣分的人見得到,沒有緣分的人見不到,所以這個世間也是凡聖同居土。欲界天第四層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色界天四禪天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這些名相以及它的狀況,《法苑珠林》與《楞嚴經》說得很詳細,可以做參考。

「色界」有十八層天。「無欲有禪,具身器形」,具是具足,他有身體、有居住的環境(就是器世間)、有形狀;但是沒有飲食男女之欲,沒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些念頭。目前在國內外禪宗很盛行,我們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心裡頭還有沒有欲?如果欲念沒有斷,不夠資格參禪。

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共十八層天。愈往上面去,定的功夫愈深。初禪是「梵天」,梵是清淨的意思,心已徑得到清淨。二禪是「光音天」。三禪是「淨天」,在六道裡面可以說是極樂的世界,色界裡最快樂的是三禪天。四禪是「福天」,福報最大,是凡聖同居土。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層,一共是九層天,第四禪本身就有九層天。

四禪九層天,有三層是普通的四禪天。有一層是外道天,叫做「無想天」,修無想定成功,就生在無想天。修定不容易,一定要有人指導,盲修瞎練費了好大的功夫,修成個外道,還是出不了三界,到時候定功失掉,還要墮落,很冤枉!另外有五天叫做「淨居天」,這是聖人所往的。小乘的三果,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一些權教的菩薩,他們多半在這個地方修行。小乘三果羅漢,把見思煩惱斷盡,他就超越了。超越有兩種:一種是利根的阿羅漢,不必經過四空定,他就超越;還有一種是鈍根的,速度沒那麼快,他要通過四空天,然後才能夠超越。所以淨居天那個區域又叫做「五不還天」,不還就是不回來了,他不會再退回到欲界;從那個地方,他有能力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輪迴。

最高的這一層,頂層是「無色界」,有四層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一共是二十八層。無色界,「已無形相,只有神識」,這個世界裡沒有物質,完全是精神的世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合起來稱為三界。「三界火宅」,這句話是佛在《法華經》上講的。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裡沒有安穩的地方,三界裡面都有苦;欲界有三苦、八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明瞭之後才會考慮到,我們要真正的超越三界,離開這個苦惱的處所。

「一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單位世界很像現在天文學裡面所說的太陽系。「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數百,上至初禪」,這就是一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單位,一個小的組織。佛經裡面講大洲、中洲、小洲,類似我們現在所講的星球,星球有大有小,有大星星、有小星星,這是一個日月所照,以太陽為主,是一個單位世界。佛在經典裡面講,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中心,中心稱為須彌山。須彌山到底在哪裡?這是我們沒法子說的。如果說須彌山在我們地球上,問題很大,與佛經上講的不相合;所以須彌山大概不在我們地球上,我們地球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一個洲而已。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宇宙觀。以這個單位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小世界」,這就是一個星系(星團),這就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這一個大的星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合成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

這種說法很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銀河系一樣,一個銀河系就很像佛所說的一個大千世界。我們曉得銀河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星系星團,星系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太陽系,我們晚上所看到天空當中的星星都是太陽,因為行星不放光,行星沒有光。我們太陽系裡面的行星,因為距離近,太陽反射的光很強,我們能看到,火星、土星、水星、木星都是相當的亮;但是其他太陽系的行星,我們肉眼沒法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太陽,每一個太陽必定有許多的行星、衛星環繞著它,所以世界無量無邊。

一個小世界有一個「初禪天」;一個小千世界裡面有一個「二禪天」,有一千個初禪天;中千世界有一個「三禪天」,有一千個二禪天,有一百萬個初禪天;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有一百萬個二禪天,有一百億個初禪天,也就是有一百億個小世界;這個說法是一個概略的說法,不是一個定數。為什麼?世界有大有小。我們今天在太空當中發現的銀河系,確實有很大的,也有很小的,所以它不是一個定數。這合起來稱為「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地區。可見得成了佛,的確是神通廣大。

我們說佛滅度了,佛不住在世間,佛沒住在我們這個地球,到別的星球;其實我們自己也如此。有很多人懷疑我們地球上人口逐年增加,這些靈魂從什麼地方來的?諸位要曉得,是他方世界到這兒來投胎的。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死了之後神識也會到別的星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凡是聚在一起都是緣分,如果沒有緣分不會聚集在一起,所以一切法無非都是緣聚緣散;有緣就聚,緣盡就散,緣聚緣散沒有定法。《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比三千大千世界大得多,是集合許許多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成的,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如來報身佛所居住的國土。

這些說法,尤其是講小千、中千、大千,幾乎跟天文學家發現的完全一樣。裡面最不容易解釋就是單位世界,好像經裡所講的與我們現在觀察有一些出入。可是在此地我們要相信聖言量,這是事實。

丙、萬物歸納六類

世間諸法無量無邊,說不盡,佛非常善巧把它歸成六大類。這六大類配合我們的六根,眼所見的都叫做「色」,耳能夠聽到的都叫做「聲」,鼻可以聞到的都叫做「香」,舌能夠嘗的都叫做「味」,我們身體能夠感觸的都叫做「觸」,心裡面所想的就是意所知的都叫做「法」;一切萬法可以用這六大類包括。

這六類有好幾種名稱,此地略舉三種。又稱為「六塵」,塵是比喻,「由六根入身染污淨心」:這六樣東西,你要是分別執著它,能夠染污你的清淨心,就好比塵土。我們桌子擦得乾乾淨淨,塵土落在上面就染污。這六樣東西,你要是執著它,就染污清淨心,所以稱為六塵。又稱為「六妄」,因為這六種境界確實是虛妄而不是真實的。「為凡夫攀緣迷妄之境」:六根所接觸的六種境界,凡夫迷了,以為這六種境界是真的,一意的去追求,所以稱為六妄。這個名詞有警覺的意思,告訴你這六樣東西是虛妄的,虛妄的境界可以隨緣受用,不可以攀緣追求,攀緣追求是過失。又稱為「六賊」,這個名詞的意思就是提醒我們要遠離,要能夠捨棄它。「以根為媒劫功德法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具足無量功德,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真是全知全能,現在都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被這六種東西障礙。這六樣東西好比是賊,六根是媒介,透過六根起作用,使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被它障礙住,所以稱它為六賊。如果曉得這六樣東西—六賊對我們有傷害,我們當然遠離,絕對不會執著。

這是把宇宙裡面物質環境作概略的介紹。說到這個地方,我再作一個簡單的結論。前面跟諸位說過四緣生法,心法是四緣生法,色法(器世間)是兩種緣生;一種是親因緣,與有情眾生的親因緣沒有兩樣,都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器世間(器是器用),就是人所依靠生存的環境,也就是物質的世間,這種世間是唯心所變,經上常說「境隨心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明白這個道理,你的智慧就開,不會再迷信。

我們這個身體是我們最接近的一個境界,身體也是隨著心在轉變,而這種轉變可以明顯的觀察出來;心裡高興時面孔笑咪咪的,心裡不高興面孔很難看,馬上就轉變,時時刻刻從表情就能看到你的心。再深一層講,身體的健康或者你的壽命,都隨著你的心變化。心健康,身體一定健康;心健康,身不會有病。為什麼?身是隨心轉的。有病,你自己有堅強的信心,病很容易治,很快就恢復。如果有點小病,自己就著急,不得了,我得大病,非死不可,什麼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為什麼?心要是死了,身也不會長久。

台中李老師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清朝時代的一個名醫。曾經有一個病例。有一個病人長了一個毒瘤,長的部位沒有辦法用藥,而且非常嚴重。他告訴這個病人:你這個病沒關係,不會要命的,用不著吃藥。他指出另外一個部位告訴他:你要小心這個地方,如果這個地方有病,就要送命。他回家去,那裡不注意,現在注意這個地方,沒多久,說要注意的地方問題出來,他害怕,又去找醫生。醫生說:好!現在有辦法了,原來你害病的部位藥力達不到,那是要命的,現在是你自己用精神的力量換了一個部位,這個部位好用藥、好動手術;馬上就給他治好。可見精神力量非常大,能夠改造生理。

我過去有個同參,出家的一個法師,他從小出家。大陸撤退時被抓去當兵,在金門當了幾年兵,想要退役出家。退不下來,怎麼辦?裝病。天天裝心臟病,假裝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臟病,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治好。本來沒有病,天天裝,變成了真的。觀想力量之大,確實能夠改造自己。

身可改造,環境也不例外。環境就是風水,你心清淨,有智慧,風水不好的地方,你到那裡去住,慢慢的風水就會變好。境隨心轉!所以佛教導我們修心,沒教我們去算命,沒教我們去找好風水;佛不許弟子看相、算命、看風水。只要身心清淨,什麼境界都隨心轉變,這多自在!所以最好的風水是在最清淨善良慈悲的心地,心地才是好風水。佛法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最好的風水。

前七講,介紹一般的佛學常識,也是說明六道一切眾生實際的狀況。六道裡面有情的眾生統統有苦,不自在,所謂是不自由、不平等,所受的都是苦,好比是一種病態的狀況之下。我們要是發現有病,一定很快的去找醫生,診斷如何恢復健康。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是大病,為什麼不警覺?佛為我們說破,指示給我們看清楚:第一、我們要覺悟,知道三界六道輪迴之可畏。第二、要發心,就是要發願,一定要離開輪迴,離苦得樂!不出輪迴,就沒有離苦;出了輪迴,才算是離苦。特別是三惡道之苦,如果不出輪迴,三惡道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第三、要明瞭超越的方法,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如果真正發心求對治的方法,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唯有找佛陀才有辦法。宗教不能解決,宗教只能使你生天,天還是在六道輪迴之內,沒有出離六道;學術也沒有法子。如果學術、宗教能夠解決得了,佛不會出現在世間。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這一講,簡單介紹六道。六道輪迴,初學聽起來有一點像神話一樣,不大容易相信,但是這是事實。信,有;不信,還是有;這是宇宙之間實實在在的事。「宇宙有情概況」,這就是宇宙觀裡面的人事環境,人情事理。

甲、六道狀況

「天」:六道第一個是天道。天的意思就是高高在上,「天者顛也」,顛峰、最高。在有情世間,天人的地位最高,福報最大,種類也很多。

「類受」:類是種類,受是享受;只舉這個例子來給我們說明。天的種類概略可以分二十八層天,這二十八層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面有六層天;色界裡面有四禪十八層天:初禪有三層,二禪有三層,三禪有三層,四禪有九層,一共有十八層天;無色界又稱空界,他連色相都沒有,也有四層;所以三界總共合起來有二十八層天。

天人的享受是說不盡的,享受裡面只舉一種:壽命。壽命是享受,五福裡面長壽是福報之一。我們從壽命看出他的福報,他壽長。「壽五百歲起」:這是講最低的,最低的是欲界裡面的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是忉利天,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一般宗教裡面拜的上帝,都是指忉利天主。佛在經典裡給我們說,要想生忉利天必須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跟摩西十誡很類似,可見得修十誡能夠生忉利天,忉利天主就是他們的天主上帝。可是我們娑婆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多少個忉利天?一百億個。他要找上帝,一百億個上帝,找誰?找哪一個?這個問題很嚴重,一定要搞清楚。

四王天的壽命五百年,他這個五百歲可不是我們人間的五百歲,我們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的一天;也照人間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要活五百歲,你們計算計算,他的壽命相當之長。可見得他的福報比我們人間的福報大得太多。他也有五通,是報得,就是一生天上這五種神通都有。

再往上一層是忉利天,福報就更大,壽命也更長,加一倍,他的壽命一千歲,算法也不一樣,我們人間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如果在忉利天上,看我們地球上眾生很可憐,朝生暮死,早晨看他生,晚上就死了。水上蜉蝣是朝生暮死,忉利天人看我們世間人,就像我們看水上蜉蝣一樣,還在那裡爭名奪利搞個不休,真可憐!愈往上去壽命是倍倍增加,非想非非想處天是最高的,壽命八萬大劫。這是天界類受略舉。

「苦厄」:厄是災難,他有苦。天上畢竟是樂多苦少,不是沒有苦,他有苦。「欲五衰」:欲界有五衰,欲界天人平常沒有苦,天天享福,可是到壽命快終了的時候,他有五種衰相出現,這個時候他感覺無比的痛苦。天人不老,天人也不生病,但是天人會死。五衰相:一、「衣垢」:天人的衣服不要裁縫,天衣無縫,不像我們的衣服要裁縫、要買料子,他不要。天人想穿什麼衣服,隨心所欲變化而成,而且衣服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要洗。衣服不染灰塵,這是我們人間所沒有的。可是他福報享盡命快終時,衣服就會染上灰塵。天人一看到衣服有染污,就曉得壽命將盡,這時候他恐怖、苦惱。二、「花萎」:天人喜歡戴花,天人戴花冠,花都非常的鮮豔。他有福報的時候花不會枯;如果花枯萎,他的福報就盡了。三、「身臭」:身上發出不好的氣味,原本天人身上有香氣。有時候我們讀經、看經、念佛,並沒有供佛像、沒有燒香,可是聞到有香氣。我剛剛學佛時,看經常常聞到很強烈的香氣。請教老法師,告訴我說,這是我們在讀經、看經的時候,有天人在旁邊,他很喜歡,到這兒來看看,他身上放的香氣。他的色相我們看不到,他的香氣我們可以聞到。天人身上有香氣,如果香氣沒有,臭氣出來,他的壽命就快要終了。四、「腋汗」:兩腋之間出汗。天人平常不出汗,身體很清淨。五、「厭座」:坐立不安。天人福報快要盡的時候,這五種現象同時出現,稱為五衰相。天人知道壽命快終了,愁憂恐怖。

天人也有災難,「三禪三災—火、水、風」。欲界有五衰苦,當然三災也是免不了的,也躲不過。色界四禪,初禪天有水災、火災、風災,這三種災難都有;二禪天沒有火災,可是有水災、風災;三禪天福報更大,只有風災,沒有水火災難,可是風災也很厲害,能夠把三禪天吹壞。四禪天是福天,沒有三災,但是有死墮。

「空死墮」:無色界四空天有死墮,雖然有福報,命終的時候必定墮落;因為他爬到最高層了,死的時候沒有辦法再停留在那一層,只有往下墮落。可見得三界統統都有苦,並不是真正究竟之樂。這是天道的簡介。

佛教裡有兩部類書,對於天道的講解非常詳細。一部是《法苑珠林》,有一百卷,講天道部分,把經論裡面佛所講天人的事情編在一起。另外一部是《經律異相》,有五十卷。這兩部都是唐朝人編的,等於百科全書一樣。

「人」:人道,我們現在都是屬於人道。地球上有人,別的星球也可能有人,其他星球上的人跟我們人的樣子是不是一樣?恐怕不一定。可是他一定具備人的特色—人的智慧、人的感受。「身壽享等各地球互異」:身形、壽命、享受等等,每個星球上不盡相同。苦厄大致上差不多,有三苦、八苦,一定有這些受。為什麼?造的因相同,果報必定是一樣的。

「阿修羅」道:阿修羅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端正。阿修羅的男子相貌都很醜陋、很凶惡。可是阿修羅的女子是美女,天上最美的,諸天都喜歡娶阿修羅的女子。阿修羅常常跟忉利天戰爭,互有勝負。《楞嚴經》講阿修羅有四大類:有天上阿修羅,人間也有阿修羅,餓鬼、畜生裡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裡頭沒有;他在那一道,他的身形享受與那一道大致上相同。阿修羅福報很大,但是沒有德行。六道裡講阿修羅都是指天阿修羅,所以把他算作三善道。天阿修羅有天之福報,沒有天人之德。諸天性情都是柔和的,都是慈悲善良的,阿修羅不是如此。阿修羅福報跟天人一樣,但是疑心重、瞋恚心重,喜歡鬥爭,好勝逞強,他要是不對別人發脾氣,自己也會發脾氣。史達林、希特勒、毛澤東,都是人間阿修羅,福報太大、性情太殘忍。他的業因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但是他瞋恚,瞋恨心重、傲慢心重,修福不修德,才落到阿修羅道。福報享盡了,果報當然就不好,因為他很少造善因。

「畜生」道:畜生道的種類、享受非常繁多。「胎卵濕化」: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一)胎生,又作腹生。從母胎而出生者,稱為胎生;如象、馬、牛、豬等。(二)卵生,由卵殼出生者,稱為卵生;如雞、蛇、鳥等。(三)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由糞聚、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產生者,稱為濕生;如飛蛾、蚊等。(四)化生,無所託而忽有,稱為化生,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如諸天、諸地獄。牠們的「形狀、壽命、享受千差萬別」,苦厄也是很多。「苦役」:譬如從前,牛替人耕田,馬替人拉車,要為人服勞役。「充食」:家畜,豬羊雞鴨之類,人要吃牠。這也是有業報,殺業太重會有很大的災難;因為你吃牠,牠並不甘心,並不情願給你吃,牠沒有能力抵抗,牠怨恨的心、報復的心永遠存在,將來一有機會,牠一定會來報復。古人說:「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我們如果真正想到這個道理,不敢吃眾生肉;吃眾生肉,將來一定要還債,這是沒有法子避免的,冤冤相報。這個世間的刀兵劫就是從殺生而來的,殺生殺得越多,戰爭就越殘酷。我們從歷史上來看,戰爭一次比一次範圍大,一次比一次慘烈,什麼原因?殺業的累積。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不殺生,刀兵劫裡就可以不受這個災難,就可以免除,這就是共業裡面有別業,我們要覺悟。我們生活必須仰賴飲食,植物裡面有足夠的養分維持我們的生命,何必要殺害這一些動物?實在是不應該!「人殺」:譬如有一些小朋友,抓到蝴蝶、蜻蜓,他玩,把牠玩死,他並不是吃牠,像這一類無知殺害眾生的,也非常之多。「互噉」: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畜生之死,很少得好死,都是被殺的,所以三途裡面畜生道稱為血途,都是流血而死。

「餓鬼」道:鬼道的種類也很複雜,可以分為三大類: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多財鬼」:有福報,像閻羅王、城隍、土地公、媽祖、王爺公之類,有很多信徒燒香祭祀,都是多財鬼。「少財鬼」:也能得到一點飲食,但是相當的苦,別人丟下,他去拾取。「無財鬼」:你供養他飲食,他也沒有辦法得到,所以稱之為餓鬼。餓鬼指無財鬼,鬼裡面大多數是無財鬼,很可憐。最苦的是焰口鬼,一得到飲食,他口裡面就噴火,把飲食都燒壞,所以他得不到飲食。佛門裡放焰口就是布施,以佛神力咒語來幫助他,使他能夠得到一點飲食,能夠救濟他,所以放焰口就是施食給餓鬼,請這些餓鬼來吃飯。能夠很如法的去做,這些鬼能夠得到飲食。

鬼的壽命很長,「壽五百歲」。計算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人間一個月是餓鬼的一天,我們人間初一、十五去祭祀供養,是一天早晚兩餐得到飲食;如果沒有人祭祀,他就挨餓。人間一個月是餓鬼的一天,也是以一個月三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天計算,鬼的壽命五百歲。鬼道不能去,時間太長,而且太苦!餓鬼的苦厄是「恐怖飢渴」:他得不到飲食,所以我們常常稱鬼為餓鬼。除了飢餓之外,鬼的膽子很小,所以人怕鬼是不應該的,是錯誤的觀念,實際上鬼怕人。常言說得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鬼的膽子很小,所以遇到鬼不要害怕,沒什麼可怕。鬼常常有恐怖的感覺。經裡面講鬼道大類有三十六種。

「地獄道」:獄是監牢獄。經論上講:「地底下過五百由旬是地獄所在處」。但應知者,地獄不僅在地下,或在山間、大海邊、曠野樹下、空中,皆有其地獄。地獄這兩個字意思是苦地,六道裡面他的情況最苦,是最苦的一道。

地獄的種類繁多,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其形體壽命,受苦輕重,隨各差別。根本地獄非常之苦,《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得很詳細。根本地獄裡,其中的「無間」地獄最苦,又稱為阿鼻地獄。「趣果、受、時、命、形」:是說明無間地獄有這五種無間,它不間斷,這是地獄裡面最苦的地方,是罪業最重的地方。佛經裡面講,造五逆十惡墮五無間地獄,就是這種地獄。

五逆:一、殺父,二、殺母。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縱然是抱怨,也不能殺害父母,所以殺父母的罪非常重。三、殺阿羅漢。阿羅漢是聖賢,他是人間善良的榜樣,他能夠轉移風俗、教化眾生,是眾生的好老師;殺害他,這個罪過很重。四、出佛身血。佛的福報太大,許許多多護法神保護他,你想殺害佛,殺不到的;但是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這可能,這個罪很大。佛是天人導師,一切眾生的福田;殺害佛,一切眾生都不能種福。佛是一切眾生法身慧命的寄託,殺害他,一切眾生都不能夠得到法身慧命,這個罪過很重。五、破和合僧:僧團是和合、是一體,你在當中分化破壞。這五種罪都是墮無間地獄。十惡:身—殺生、偷盜、淫欲,口—妄語、兩舌、綺語(花言巧語)、惡口,意—貪瞋痴,這是十惡。造十惡五逆之人必墮無間地獄。

無間地獄:一、「趣果無間」:果報就是地獄,這個地方人一死,神識立刻就到地獄,當中沒有間隔。人死了之後,神識離開肉體,四十九天之內不會馬上去投胎,在這個期間是中陰身,完全是神識狀況,我們一般講靈界,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一般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一定去投胎,又到六道去輪迴。可是犯五無間罪業的人,他的神識不經過中陰,這個地方一斷氣,立刻就到地獄。二、「受無間」:地獄裡面有無量苦,他同時都要受,不是一樣一樣的受。三、「時無間」:從墮地獄那一剎那開始,直到他罪受完才出地獄,沒出地獄時他所受的罪,在時間上講沒有間斷、沒休息。四、「命無間」:一日之中真是萬死萬生,這個地方刀山下去,馬上死了,那裡風一吹又活了,活了之後再受,非常非常之苦。五、「形無間」: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大,地獄多大他的身體就有多大,所以地獄裡所有刑罰同時受。

地獄的壽命很長。「壽短者一萬歲」,地獄裡最短命者壽命一萬歲。「人間三千七百餘年為一日」,在無間地獄看我們世間,中華民國五千年的歷史還不到兩天,怎麼得了!所以地獄千萬去不得,決定不能去;去了之後,出來很難,時間太長了。怎樣可以不去?不造地獄的業就不去了。過去雖然造了業,但現在不讓它加上緣,緣我們自己可以控制;不造惡緣,雖有地獄業因,不受地獄的果報。除地獄之外,餓鬼、畜生都不好,最好都不要造這個業因。

簡單跟諸位介紹一下業因。天道是修十善業道。欲界天要修十善業道;色界天要修禪定,還要修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無色界天的條件要修四空定。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十善業道,這是諸天條件,取得生天的資格。人道是要修五戒,中國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才能得人道。阿修羅也是修五戒十善,但是他貢高我慢的習氣沒有斷除,好勝好鬥的心沒有去掉,所以變成阿修羅。因此我們學佛,處處要修柔和、忍辱,很重要。要能夠忍讓,於世無求、與人無爭,才能得到真正的善果。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痴,真妄邪正、善惡是非不能夠辨別清楚,搞顛倒,搞錯了。餓鬼道是貪心太重;貪愛不是好事情,餓鬼道的業因。地獄道是瞋恚心太重,瞋心墮地獄。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

地獄的苦厄,這裡也是略舉:「火坑、堅冰、刀山、劍樹、碾磑、湯鑊、沸屎、合山等,繁多難述。」諸位可以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看《楞嚴徑》第八卷,講得很詳細。

乙、互相輪迴

「三善道喻頭出,三惡道喻頭沒」。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到三惡道苦海裡面,頭伸出來透透空氣,一下就再到底下去了,總而言之,不出六道輪迴。在三善道的機會比較少、時間也短,到三惡道的時間總是長、機會總是多。你要不信,看看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想想我們自己,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三惡道的機會多,還是三善道的機會多?我們來生可能到哪一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用去問人。什麼樣的因,該什麼樣的果!

三惡道又叫做三途,三途就是血途、火途、刀途。畜生稱為「血途」:死必定有血,所以稱為血途。地獄稱為「火途」:縱然是寒冰地獄,也有一片火光。這火從哪裡來的?瞋恚之火。人一生氣,火都往上升,臉都紅了;所以地獄是火途,是瞋恚心變的。鬼稱為「刀途」:鬼常常覺得有人拿刀跟著他,要殺他,時時刻刻有恐怖、有恐懼。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祕(十二因緣)

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祕(十二因緣)

這一講告訴我們生死輪迴的因由。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輪迴是不是真的?什麼人主宰?這一講是討論這個問題。「人生」:人生就是指自己,也泛指一切眾生,可是主要還是說自家。這是第一表裡面「人生觀」當中的「當前所造」,我們是當前造因,所以才有苦果。「三際」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抉祕」:祕是深祕的意思,很深的道理,也是事實;佛為我們發掘出來,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十二因緣」。

甲、雙重因果

「雙重因果」:因果是綿延不斷的,有過去的因緣就有現在的苦果,有現在的因緣就有將來的苦果,所以十二因緣裡面有三世,表裡面列得很清楚。「過去因緣」是過去世;「現在苦果」與「現在因緣」是現在世,就是今世;「未來苦果」是未來世。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所以佛法研修的範圍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修學內容之廣泛、範圍之博大,確實世間任何的學術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

我們先講過去因緣。第一是「無明」,第二是「行」。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果報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最難懂的是無明,無明有兩種:一種是根本,一種是枝末。此地是講枝末無明。

無明是「無始煩惱」,就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這個東西稱為無明。《起信論》講:「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那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不是此地講的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如同經典上講,「無始無明」,根本就沒有無明,沒有開始;若有始有終,就變成事實;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它是虛妄的。《楞嚴經》上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那就是根本無明。因為這個地方講:無明斷了就超越三界,雖然超越三界,根本無明沒斷,這是斷枝末無明;這個無明是指見思煩惱,所以稱為無始煩惱。見思煩惱為什麼稱無始?生生世世累積的煩惱無量無邊,就是這麼回事情。

煩惱如果不遇到緣,它不起作用;如果遇到緣,它就起作用,起作用就叫做「行」。行就是行動,這就是「善惡之業」。煩惱不動的時候,是迷惑,是無明;它動作的時候,就叫做造業。一動必定有三類,不一定在哪一類,有善、有惡、有無記。無記就是善惡都談不上,譬如口渴喝一杯水,這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個業是無記業,就是沒有善惡的。

在果報上來講,因與果是關係最密切的,緣要差一等,比較疏遠一點。譬如苦果像兒子,行就是他的父親,無明就好像是他的祖父,比較疏遠一層。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發展的關係一定是按這個順序,一點都不錯亂。這就是說明宇宙萬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秩序,它不亂,就是它發展的經過都是有秩序的、有層次的。過去世你有煩惱,所以造善惡業,當然今世就會有果報。

「更從過去果來,上溯過去無始」。無始就是過去還有過去,是從時間上來說。這也說明了我們的生命是無有窮盡,我們有過去世,當然我們也有未來世,所以生命不僅僅是一世。因為生命是無有窮盡的,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求一個究竟圓滿。

由於過去的因,就產生這一世的果報。果報從哪裡講起?從神識投胎說起。「識」—「本識攬渧」,這就是入胎。父母與我們的關係是增上緣,前面講過四緣生法,親因緣是我們自己的本識;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世間人講靈魂。其實靈魂這個名詞非常不恰當,因為魂他不靈,他要靈,絕對不會找一個貧窮下賤人家去投胎,一個個都會投到帝王家,一出生就大富大貴,那多自在!魂要靈,他怎麼會到三惡道去投胎?他看到豬那麼髒、那麼討厭,絕對不會去投胎。所以魂是迷魂!孔子在《易繫辭傳》裡告訴我們:「游魂為變,精氣為物。」這兩句話說得很高明。說游魂是對的,因為神識活動的力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我們如果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太遠,神識一彈指間就可到達,這個速度太快了。游魂為變,這是對的。變是變什麼?變六道的身,一會兒到這一道投胎,再到那一道投胎,變我們依正的相狀。孔子這兩句話,跟佛經裡面所講的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父母跟我們是緣,就是增上緣,這才受生,得現在世的果報。「渧」就是父精母血,取這個為自己的身體。子女的相貌有時候很像父母,現代學術認為是遺傅,佛法不講遺傳。相貌為什麼會一樣?他來投胎的時候,喜歡父母那個樣子,他就照那個樣子塑造自己。這種相在四十歲之前不容易改變,四十歲之前的模樣就是你剛剛投胎時候那一念變現出來的,我們稱為先天的,就是你入胎時所取的相。自己有了知識,如果能夠發心修行,那是後天的,這個相會變,相隨心轉。四十歲以後的相多半是後天的,你修慈悲心,相貌就很慈祥;心情很凶惡,相貌讓人看到就害怕。

你怎麼會來投胎?有許多人結了婚之後不想要兒女,但是兒女好多,一年一個來了一大堆;有許多人想要兒女,想了幾十年,一個都沒有。可見得父母能不能生兒女?不能,只可以說他是個增上緣。兒女到你家裡來要有緣分,沒緣不來,有緣就來了。佛給我們講,父母與子女的緣可以分為四大頰:一、報恩,孝子賢孫報恩而來的。二、報怨,敗家子會把你搞得家破人亡。三、討債,看父母欠他多少,欠得少一兩歲他就走了,欠得多大概一、二十歲就走了;培養到大學畢業,花了多少錢、花了多少心血,他討完債就走了。四、還債,看他欠父母多少,如果欠得多,在物質供養上很豐厚;欠得少,父母的生活他勉強照顧,每個月給一些零用錢,沒有孝敬的心、沒有恭敬心。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看穿了,人生就是這麼回事情,討債、還債、報恩、報怨。

子女跟父母是這個關係,人與人之間統統是這個關係,沒有其他的關係。小偷偷了你,你也是欠他的債;你不欠他,他為什麼不偷別人而偷你的?強盜殺了某一個人,是欠他的命債,他要不是欠他的命債,他不殺別人單單殺這個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有因果的關係。而且因果報應是循環的,這是因為人愚痴。譬如,別人殺我,我不甘心,我要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四種緣是愈結愈深,以後果報是愈來愈苦。輪迴實在可怕,應當要覺悟!

神識入胎之後,第一個七天稱為「名色」。名色是「識煖胚團」:剛剛入胎的時候,還沒有長成一個胎兒的形狀,這個階段是名色。名是他有精神、有神識;色,他是個物質,是個肉團,還沒有長出人形,這時候稱為名色。

「六入」:相當時間之後,他在母體裡面逐漸形成一個嬰兒的形狀,這時候稱為「六入」。就是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都有了,都長出來。「扶塵具形」:他具足一個人的形狀;這都是在坐胎的時候,還沒出生,他已經長成人形,六根具足。

現在苦果裡面,五種就有三種是在坐胎時,坐胎時的苦處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到的。佛告訴我們,坐胎就像在地獄裡受罪一樣,決不是舒服的事情。母親喝一杯涼水,胎兒感覺好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一杯熱茶,胎兒好像在八熱地獄,就像在地獄裡受罪一樣。佛經裡形容胎兒十個月是胎獄之苦,因為這十個月的胎獄太苦,把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孩非常聰明,很可愛,在十一歲的時候害了一場大病,病好了以後,人就變得像白痴一樣痴痴呆呆的。一場大病都能把從前的事情忘掉,何況坐胎這種大苦?所以前世的事情都忘掉,都記不起來。可是有一種人能夠知道前生的事情,他跟這個父母也有緣分,他沒有坐胎,他是奪胎。就是坐胎的人一出生就死了,他見到這個情形,他的神識進去,把這個身體奪過來,代替了他。換句話說,他沒有經過十個月胎獄之苦,他是奪胎而來的,他對於前生的事情清清楚楚。如果真正是投胎而來的,前生的事情一定不會記得。

「觸」:就是出胎、出生,與外面境界接觸。「根攝境界」:這是講出生,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從出生到老死,這一生當中都接觸。

「受」:觸了之後,他就有感受。感受是什麼?「苦樂捨感」,就是前面講的苦樂憂喜捨這些感受。嬰兒只有觸沒有受,他還不懂得喜怒哀樂,不曉得苦樂憂喜,天真!從前的小孩天真的時間保持得相當長,現在的小孩一兩歲就懂得人情事故,天真的時間縮短,苦樂憂喜捨的受延長;一兩歲就有苦樂憂喜捨,實在很可憐!菩薩行裡面有修一個嬰兒行,完全修天真,心裡面沒有人我是非、沒有苦樂憂喜捨,非常自在。從前的小孩十二歲以前不懂得人情事故,心裡面清淨,不受境界的染污,只有觸沒有受。現在的小孩受的時間提前,兩、三歲的時候就有受;在從前,確實十二、三歲以後才會有這個受。

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現在世苦果,這些果報是過去世的因緣造成的。可是我們在受果報的時候一定又不甘心,想種種方法要改進自己的享受,又不知道正當的方法,所以又要造作。造作是現在因緣。

「現在因緣」分為三大類:第一是「愛」,第二是「取」,第三是「有」。「愛」就是七情五欲的根本,它是緣,換句話說,愛就是無明。「因受生著」:著是執著,著相了,你在感受時著相、取相。愛這個字範圍也很廣大,如果順自己的意思,稱心如意,你就愛貪愛取;如果不合自己意思,你就愛離,把它遠離掉也是愛;愛意思很廣,瞋恨也是愛。喜歡的,愛得到;不喜歡的,愛遠離;用一個愛字來代表,這就是起了分別執著。

這一個無明還淺、還不太嚴重,才有分別而已,如果這個無明繼續增長,那就到第二個階段「取」。取是「因執追求」,這就很嚴重必定要造業。這還算是緣,這個緣跟前面愛緣不相同。愛緣裡面是動機;取這個緣裡面是造作,就是第二條所講的行,取是有行動的。行動為什麼不叫做因?因為底下有結業,結業與來生神識去投胎關係更密切,所以它還是屬於緣。這就是對一切法取捨得失、一切的造作,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面。

既有造作當然就有業,造作就是業,就是阿賴耶識裡又落下業習種子。取就是造作、就是行,你造作善業,阿賴耶識裡落下善的種子,這個種子叫做「有」,有了種子。你造作惡業,阿賴耶識裡落下惡的種子。我們念一聲佛號,阿賴耶識裡有佛種子;念一聲菩薩名號,阿賴耶識裡有菩薩種子;經典裡面看到聲聞、緣覺,就落到聲聞、緣覺裡面;一念慈悲喜捨是諸天的種子;想到五戒十善倫常這些道理,覺得很歡喜,認為這是對的,人天種子;起了貪心,餓鬼的種子;起了瞋恚心,地獄種子;對一切事情糊裡糊塗,是非利害不分,畜生種子。我們每天所造作的,十法界的種子統統都有。既然統統都有,我們來生到哪裡去投胎?當然最好的是作佛、作菩薩;也有人不願意,有人名利心很重,發心去作天王、國王。能不能我想這樣,將來就能得到?不行。為什麼不行?業力主宰著你。「業牽後有」:後就是來世,來世又有了身體,又要去投胎,又要去輪迴,還是搞這麼一套;六道之內全是業力主宰。六道以外是願力主宰,那就不一樣;真的,想用什麼身分就以什麼身分出現,想到哪裡投胎就可以到哪裡投胎,那是自在的。三界之外才行,三界之內沒有辦法,全是業。

業力,經上給我們說「強者先牽」,哪一種業的力量強大他先投胎。十法界的業種我們統統都有,只看哪一個業力力量最大,它先起作用。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佛教導我們念佛,使一切造作當中,我們以念佛這個業力最強最大,當然這一個業因先成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如果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就不屬於三界內的業力。念佛功夫沒成就,沒有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帶業往生還是業力(淨業)去生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只有這個特別,這個業力可以到佛法界裡面去,其他法門都做不到,唯獨淨土法門佔了這個便宜。我們在三界之中是業力輪迴,就憑業力也能往生,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特別法門。其他法門裡面沒有,因為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斷惑才能證真,連小乘都不例外,一定要斷見思煩惱,就是此地這個無明,一定要把它斷掉才能夠超越三界。淨土法門稱為難信之法,就難信在這個地方。因為三界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怎麼可能說是見思煩惱還在,你就能夠超越三界,在理上講實在是講不通。可是你要是想到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沒有斷見思煩惱,這就有點可信了。那裡不斷見思煩惱,這邊也沒有斷見思煩惱,當然可以去,境界相等。什麼樣條件去?十法界的業力要佛法界的業力強,強者先牽,這麼去往生的。何況阿彌陀佛又有願力接引,給我們做增上緣。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不曉得,太虛空這麼廣大,究竟到哪裡去?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一定會來接引你、會來帶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是講業力強的先得這個果報。

「未來苦果」:這是來世。來世又有「生」,生是「倒識託胎」。你的神識不迷惑顛倒,它就不會來投胎;一定是迷惑顛倒,它才去投胎。「老死」是「生後苦死」。投了胎之後,又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搞這麼一套,而終有老死,這個事情永遠就是這麼樣的循環,好像一個環沒有一個開端,這就是輪迴。「更生未來惑業,下推未來無終」:生死輪迴是無窮無盡,沒有止盡的。經上常講「生死疲勞」,實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們應當要覺悟!

這個十二因緣,如果我們從第一表總相、別相、事理上來觀察,過去因緣是屬於理,現在苦果是別相;現在因緣是事,現前的事。事跟理有密切的關係,理因事顯,事依理成,相輔相成。未來苦果是總相,總別不二。從這裡面,我們對於總相、別相、理事這些關係,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

乙、喻語

「十二重城,困在長獄之意」,這是比喻。長是講時間太長太長,無量劫。六道就好比是一個監獄,永遠不能夠超越,所以把它比喻作十二重城。又比喻作「十二輪」,輪是「輪迴不停」的意思,永遠不會休止。這是比喻我們為什麼有三世?為什麼有輪迴?為什麼有六道?這是什麼道理形成的?誰在那裡推動?誰在那裡主宰?佛把這些真相跟我們說明了。十二因緣此地是略說,若要詳細的講相當複雜。諸位可參考《十二因緣經》或者《心經詮注》,《心經詮注》裡面引用經論說得很詳細。

佛門裡面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前生到底造一些什麼業?我們現在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因與果一定相應。你前生做善業、修福報,這一生很自在、很幸福;前生造惡業、不善業,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很痛苦,就是這麼回事情。剛才跟諸位說過,我們在四十歲之前受前生業感力量很大,四十歲之後我們對自己這一生要負責任。因為我們自從有知識起開始造的業,對後半世就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的命運可以改造。道理就在此地。袁了凡改造命運是一個例子,像他這種改造命運的人太多了!確實可以改造。

來世果報如何?這一生所做的就是。我們這一生存心善良、做好事,來生的果報比這一生一定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要學佛,依教修行,前途一片光明,充滿了信心,這一生再苦,幾十年就過去了,來生得大自在、得大福報。我們要相信,人決定有來生。千萬不能說,苦到感覺人生沒意思,算了,我不想活,我要自殺。這就是你不修了,苦果來了受不了,「我不受,我要自殺」,那麼你這苦果沒受完還在,來生繼續再受。你都沒有善因,那只有受苦,你來生比這一生還痛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斷惡修善,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不能夠逃避現實,要面對現實去改造命運,這是佛法。所以佛法決不是消極的,是積極的;佛法絕不脫離現實,他是最講求現實的。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四講與第五講是第一講裡的人生觀,第六講與第七講是第一講裡的宇宙觀。這一講的題目「人生當前之所受」,這是我們應該要覺悟的。我們所受的,「觀受是苦」,一觀照,我們所受沒有別的,苦而已。只有苦沒有樂,這是真話。但是諸位要記住,這個苦受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迷了才有苦受,悟了就沒有。底下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迷的人才有,悟的人沒有,悟的人有真樂。苦樂憂喜捨都離開才是真樂,才是真自在。

甲、領受種類

「領受種類」:領是領納,受是感受;人生當前之所受,佛法裡把它分類,分成身心兩方面來說。身有兩大類,有「苦」、有「樂」;心有「憂」、有「喜」;如果苦樂憂喜都沒有,就叫做「捨」。捨受很好,但是它太短暫,不能夠長久維持;如果長久維持就叫做定,短暫的叫做捨受。

底下有個說明,你看線條劃的。「實」:身的苦受、心的憂受,這是實在的。只是說實在的,並不是真的;這個實不當作真實講,就是它是實有其事,它是實有的。「虛」:你感覺到這個身有樂受、心有歡喜,或者有捨受,這都不是真的,這是假的,是你的錯覺。為什麼是假的?下面是說明。「所苦暫停暫去」:苦暫時的離開,你就覺得很快樂。譬如,飢餓之苦是實在的,過幾個鐘點你吃一餐很樂,吃一餐等於吃藥,這病苦要吃藥,吃了很舒服;再過幾個鐘點又要吃一餐,一天不吃就餓得很苦,兩天、三天不吃就餓得更苦。你就曉得人一身的毛病!這個虛實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挨打很苦,鞭子打上一鞭很痛,打上十鞭、二十鞭痛上加痛,這是苦,苦不會變成樂,這個苦就是實在的。「所樂不止仍苦」:樂會變成苦,比如說吃東西,吃得很舒服、很好吃,吃得很快樂,一餐給你吃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叫苦連天。你們年輕人跳舞很快樂,連續跳七天七夜,你就叫苦連天。樂會變成苦,可見得樂是假的,不是真的;苦不會變成樂,苦是實在的。我們所受的,的的確確是苦。天冷了,你有衣服穿,覺得很自在;沒有衣服穿,看你苦不苦?我們現前享受的,只有苦沒有樂。我們受苦是真的,享樂是假的,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下面幾段都是佛在經典裡所說。

乙、苦果略舉

「苦果略舉」,這是略說。苦果,經論裡一般分為三類,稱為三苦。第一種是「苦苦」,這兩個字,上面是動詞,下面是名詞。第二種是「壞苦」,第三種是「行苦」。一切六道眾生都不能避免三苦。「苦苦」又叫做八苦,在人間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八苦。

第一、「生苦」:出生的時候苦。這個苦,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形容入胎、坐胎、出生簡直跟地獄一樣,胎獄之苦。我們人很健忘,早已把這個苦忘掉。可是如果細心的話,也能夠體會到一些。人在歡喜快樂的時候會笑,痛苦的時候會哭,你看哪一個小孩一出生滿面笑容?沒有看到過;小孩子都哭,可見得痛苦。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生苦不假,是真的。第二、「老苦」:你們諸位想想能避免嗎?老年人的痛苦悽慘,處處都看得到。所以年輕人要多幫助老年人,多照顧安慰老人,到你年老的時候就有年輕人來照顧你、伺候你。為什麼?你過去種的因,它後面有果報。現在要是看到老年人就討厭,你要曉得過不久你就老了,一般人也會討厭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第三、「病苦」:一般人都有害病的經驗,生病是很不好受的。第四、「死苦」:佛在經典裡有一個形容,人死的時候好比生龜脫殼。活的烏龜把它的殼剝下來,想像而知,死苦比病苦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生老病死這四種苦,是任何一個人不能夠避免。只有極少數的修行人,有相當的功夫,能避免老病死之苦;雖老,老而不衰,很自在!

第五、「愛別離苦」:心愛的人、心愛的物常別離,不能夠聚在一起,常常讓你牽腸掛肚,很痛苦。第六、「怨憎會苦」:冤家對頭希望一輩子不要見面,但是卻天天碰頭,天天讓你生氣。第七、「求不得苦」:你多願多求不能夠稱心如意。這三種苦每一個人都有,不分貧富貴賤,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所求,都有他的所願,有求有願就是苦的根源。佛法講三解脫門,解脫就是自在,三種自在之門—空、無相、無願,你就沒有苦。萬法皆空!一切相都不取不著,沒有願,什麼願望都沒有,自在!有願就有苦。佛法裡教我們發四弘誓願,這是大願、稱性之願,心裡可不能作意,可不能攀緣,攀緣就苦;佛法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

第八、「五陰熾盛」:前面七種都是果報,五陰熾盛是因。為什麼會有前面這七種呢?五陰熾盛,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身體是物質;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之身,有肉身所以你有苦受。「受」是感受。「想」是想像、思慮。「行」是造作、遷流、生滅;念頭不住的生滅,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永遠循環,不能夠停止下來。「識」是指阿賴耶識,佛法稱神識,世俗稱靈魂。受想行識是心,因為你有心,所以你才有憂慮,你的身心才受苦。五陰像猛火一樣燒得熾盛,增長煩惱,所以才有前面這七種果報。

生老病死這四種苦果是「內」,內就是身內的、本身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身外的。「內之內不淨」,這也是苦。觀身不淨,這個身不清淨,並不可愛。三天不洗澡,你看毛孔裡流出來的是些什麼東西,就曉得裡面乾淨不乾淨;身不是清淨之物。「外之外」還有「天災人禍」,可見得苦實在是太多,這世間哪有樂?死後「後之後輪迴不停」,決不是死了就了斷,沒這回事情,死了就不得了!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死,要求解脫,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人。死了是迷惑顛倒,再一次來的時候比這一世更迷惑、更苦。

欲界有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之下,都有這八苦。色界天沒有七情五欲,所以沒有八苦,但是他有色身。色界天由禪定之淺深分為四級,稱為四禪天。諸位一定要明瞭,禪很好,你有本事斷七情五欲嗎?七情五欲斷掉,才不過是初禪而已,禪不容易!七情五欲不斷,參的禪是野狐禪、口頭禪而已,你不會得禪定。色界、無色界天人沒有瞋恚心,他伏住見思煩惱裡的瞋恚。你是個參禪人,人家說你幾句、罵你幾句,你還氣好幾天,一點功夫都沒有,這確實不容易。色界天的定功有時間性,到時候這個定就失掉,失掉之後又要墮落,所以他有「壞苦」。底下註解說「萬法無常」,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到無色界天,沒有身體,沒有色相,這是六道凡夫裡最高明的。中國的老子體會到這個境界,老子說:「我有大患,唯我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有身體,我有身體怎麼自在呢?無色界天人沒有身體,只有神識,所以沒有苦苦、壞苦,沒有這個身受;但是他有「行苦」,行就是「剎那生滅」。

丙、三界統苦

三界統統是苦,沒有不苦的。在欲界裡,這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都有。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間有苦苦(八苦),死了之後身體四大分散是壞苦。我們人從生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老,不是十年十年的老,是剎那剎那老,青春不再!世間人唯一精進,一剎那都不肯停止的就是行苦,所以人生有什麼意思?從出生的那天就是一條直路往墳墓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從來也不肯休息,這就是人生的道路。色界有兩種苦:壞苦、行苦。無色界沒有身體,色相他不要了,是靈界、精神的世界,沒有苦苦、壞苦,但是他有行苦;他還有微細的念頭剎那生滅,所以尚有壽命期限;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時間到還是要墮落。

丁、受苦益起顛倒

「解苦妄作復造苦因」:他想解決痛苦,可是他迷惑顛倒,由於不覺悟,所以想法作法都錯,於是苦上加苦。解苦應當從因上解決,不要去造苦因,才真正能夠離開苦果;如果不斷的繼續造苦因,又想不受苦報,沒這個道理。「加苦續苦無有已時」:世間人所做的是增加苦、繼續苦,苦受永遠沒斷。「喻如揚湯止沸」:這是舉個比喻,水很熱,我們希望它溫度涼一點,你把水拿來揚一揚,行嗎?下面火燒得那麼旺盛!聰明人應該釜底抽薪,把火熄掉,溫度自然就降低。不知道熄火,揚湯止沸沒用處的。

這一講概略的說明,我們當前所享受,除了苦之外沒有樂。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凡是誤會都是學佛的障礙,這裡面略舉的幾種,範圍非常廣大,而且很普遍。誤會不消除,不但信心不能建立,對於修學必定也是茫然而無所適從,所以必須將它消除。李老師當年編這個教材的時候,這幾種誤會是最普遍的,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些誤會依然存在。

甲、誤會

首先要解釋,什麼是誤會?第一種是「我假理想」,就是個人的假想、想像,以為是某一種情況,這是不可靠的。佛在經典裡告訴我們,沒有證到阿羅漢之前,決定不能相信自己的理想,為什麼?都是妄想。理想應該是有道理的、如理的;上面有一個「假」字,假理想,不是真理想。真的理想,那就好了,是正知正見;就怕把妄想當作理想,這是誤會。第二種是「聽信妄談」,這是誤會的來源,道聽途說,現在也非常普遍。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憑自己的想像是想不出來的。

下面用比喻來說明。「未見而言」,這個不可靠,這就是我假理想。「見蛇為龍」,這是誤會,發生錯覺。「未究其理」,對這個理沒有深入究竟,只走粗粗的淺嘗,就以為是如是。這三類「自非其真」。佛法許可你研究,希望你研究,佛法不怕懷疑、不怕問,要破疑開悟。可是問,要問明白人,如果問的那個人也是未見而言,或者未究其理,那就糟糕,你要是聽信他的話,誤會就更深。現在佛教出的書、雜誌,可以說太多太多,當然有些可以看,有些看了會增長你的誤會,這都是要注意的。正是《楞嚴經》上所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般人無法辨別,以致產生許多誤會。

丙、迷信屬他

佛法不迷信,佛法是正信。「迷信屬他」,他迷佛不迷,這是說佛以外都是迷信。什麼是迷信?第一、「無謂有」:本來沒有的事情,他以為有,這是迷信。如「渴鹿陽焰」,陽焰是地上的一種氣,遠看好像是水一樣,大陸中原地帶常見的現象;鹿是畜生,牠沒有知識,口渴了想喝水,看到陽焰以為是水,陽焰就在牠面前不多遠,可是走到前面,還在前面,永遠也找不到水。根本沒有水,牠誤會以為有水。這是迷信,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第二、「有謂無」:確實是有,但是他認為沒有。「近視斥星」,這是比喻。近視的人沒見過天上的星星,天上有星星,他因為近視看不到。看到太陽,他承認有;月亮在滿月的時候,那個光也不小,大概是有;星星沒有,他沒見到。確實有的,他不相信,他說沒有,這也是一種迷信。第三、「偏陋執」:偏是偏見,陋執是執著;偏見的固執。往往見事情只見一邊,見事、見理都不圓滿,他堅固執著一端,這也是迷信。舉個比喻,「轎付前價」。從前有錢的人出門坐轎子,轎子是兩個人抬的,抬到目的地,他付錢給前面的人,後頭的人來問他要錢,他不給,他說:「我只看到他抬我,沒有看到你。」這就是固執,他沒有看到後面抬轎的人,他就不給他錢。這是舉比喻來說,這些都是迷信。

從前編這個表的時候,是破除迷信,消除對於佛法這種誤會,是勸我們學佛。現在我在此地講,意思跟以前不一樣。現在你們入門了,進到佛門來,還有迷信;這個迷信若不破除,對於你修學是一大障礙,這個迷信的破除,比已往那個迷信破除更難。真如本性真有,一切萬法當體皆空,你不能認識清楚,迷信!你把這一切事相都認為是有,在這裡面起心動念、得失取捨,都是迷信。還有一種執著,修學先入為主造成了成見,這就是偏陋執。法門無量無邊,我們以什麼樣的慧眼去選擇,使我們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真正有成就?那是要正信,迷信是做不到的。迷信的人縱然學佛,一生往往空過。李老師說:台中蓮社蓮友二十萬人,真正能往生恐怕三、四個而已,不容易!原因在哪裡?迷信,不是正信。

「正信屬佛」。佛經是世尊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不是從心意識裡流出來的,所以完全是現量的境界。底下講:「現量」、「比量」、「聖言量」,這是講佛說法的善巧。其實佛的境界,完全是現量,沒有比量;菩薩以下的說法就要用三量。而菩薩當中,見了性的菩薩,大多數也是現量;沒有見性的菩薩,尤其是像我們現在在凡夫位,我們看佛法、討論佛法,是要根據這三個條件。「現量」是眼前的事實道理,大家都承認的,為一般人公認的。「比量」是正確的推理,也能夠為大家所公認的;例如見煙知火,推理得之。「聖言量」:這個理太高深了,不是現前境界,也沒有辦法用比量來推測,那只有引用佛菩薩的教誡;佛菩薩是聖人,不會妄語、不會欺騙我們,所以我們相信佛菩薩的聖言。

可是這三量,一定要有理智加以辨別。無論在中國、在外國,我常常聽說,某個人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某個人是釋迦牟尼佛化身來的,又是這個菩薩、那個菩薩,好多好多!你一聽,趕快去親近他。給諸位說,這決定是胡造謠言,騙那些愚痴、沒有知識、迷信的人。你要是跟他去,就是愚痴、無知、迷信的人。佛菩薩會不會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會。經典上說得很清楚,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絕對不會暴露身分,如果身分暴露,他馬上就走。中國古代有很多例子,身分一露,馬上就走,那是真的;他要是不走,決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滿清亡國就是亡在扶鸞,因為慈禧太后與王公大臣都相信這一套,國家大策誰也不敢拿主意,怎麼辦?扶鸞,完全聽命於鬼神,所以滿清亡國。《左傳》云:「國將亡,聽於神;國將興,聽於民。」聽命於鬼神、妖魔鬼怪,國家將亡;如呆能聽老百姓的意見,這個國家一定興旺。

學佛的人怎麼可以聽信鬼神?佛是教我們信自己的自性。佛教導我們修自己的清淨心,三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修這個才能成就。佛來了,我給他磕頭作揖,求他賜予我什麼,都是假的。他給你摩個頂,你就開智慧?我不相信!假如他摩個頂就開智慧,佛大慈大悲,一天到晚伸出千手摩一下大家的頭頂,不都開智慧了,你還要修個什麼?不要修了!迷信,千萬不要被人騙了。佛法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的,不是迷惑顛倒的。經典裡面佛摩頂表示一種安慰、親切的意思,大人對小孩摩頂表示愛護,千萬不要搞錯。

佛門裡確實存在嚴重的迷信,尤其是密宗這些神咒。神咒在從前是非常靈驗,呼風喚雨,役使鬼神,《高僧傳》裡記載這些神僧確實有這個能力。我學佛這麼多年,我不念咒,我懷疑念咒不靈。咒是佛菩薩或鬼神的言語,必須要口傳;把它翻成中國字,照這個字去念,他聽不懂,我不相信他能聽懂。你不懂,他也不懂,白念了。西藏喇嘛來傳授,靠得住嗎?我不相信,因為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三千年來一個傳一個,音早就變了,而且每一個人還帶著地方的方言,所以傳到三千年後的今天,我不相信這個咒子會靈驗。這些東西很迷人的,因為人都好奇,都喜歡自己有點神通,別人所沒有的,去學。李老師過去在大陸上,也像你們一樣很好奇,他學東西認真,修學的態度確實是令人敬佩。他告訴我,他學了二百多個咒,而且都是跟西藏、西康這些活佛大喇嘛學的,學了八年,因為不靈,放棄了。有一次他在講堂跟我們講,他在密法裡學過隱身咒,這咒一念別人就看不見。他把這個咒子一念,看見沒有?我們都看見他了。不行!這太難了。以後他遇到印光法師,跟印光法師學念佛法門;他今天得成就,是從念佛法門成就的。他學過八年的密不靈,參過八年的禪沒有得定,所以他說:走了好多冤枉路!

佛陀教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依義不依語」,不執著言說、文字,要體會經典裡所講的道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與真如本性相應的是了義;講世間禍福吉凶的是不了義,那是小道,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迴,只能得一點人天福報。「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理智,識是感情,要理智不要依感情,這非常重要。

丁、消極兩屬

有人說學佛是消極,李老師告訴我們:消極彼此都有,他說我們消極,他自己又何嘗積極?

「善消極屬於他」,那些人說學佛的人消極,他自己對於善事不肯做,不肯做就是消極。「進德修業,濟困扶危,為眾犧牲」,這都是好事,他不肯做,可見得他消極。「惡消極屬於佛」,學佛的人也消極,哪些地方消極?「縱慾享受,營私害公,爭名奪利」,學佛人都不要,這消極。他看到我們這一些方面是消極,好像在社會上沒有進取心,不跟人爭名奪利。「惡積極屬於他」:「身殺盜淫」,「口四種惡」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這是十惡業。世問人積極在造,這是惡的積極。

「善積極屬於佛」—「離欲出家,莊嚴地獄,不捨一人,帶果行因」,這是積極到極處。「離欲出家」,我們看到這一條,學佛要不要出家?學佛一定要出家,不出家決定不行;家是累贅,是煩惱的根源。可是這個家,不是家庭之家,那個家出了沒用處;你出了自己的家,到寺廟變成大家,小家換成大家,更糟糕了!出什麼家?出五欲之家—財、色、名、食、睡,離開五欲就是出家;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

出家有四種。一、「身在家心出家」:大乘菩薩居士是心出身不出。你現在有家庭,身在家庭,心超越了,這是真出家。二、「身出心不出」:如果身出家,住在寺廟裡,心還是貪圖世間名聞利養,那就糟糕了。三、「身心俱出」:就是我們現在講出家人,這是非常難得。可是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決不是說剃了頭、受了戒,就是出家;家是出了沒錯,出了家以後多半都入了魔王的圈套。出了家之後很容易墮地獄,為什麼?出家之後,把佛教的形象敗壞,這個罪多大,不得了!出家眾是代表佛陀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代佛住持佛法,教化眾生,如果沒有把這個責任肩負起,沒有把這個事情做好,護法神不會饒恕你。出家好不好?當然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把這個責任真正肩負起來,盡心盡力去做,福報非常之大,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如果沒做好,就非常的麻煩,罪過無量無邊。因此,出家這個事情不能勸,真正明理之後,他自己發心。四、「身心俱不出家」。

從前出家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以前是經過帝王的考試。出家除了要考進士課程之外,還要考三藏經典,所以出家人為社會大眾所尊敬。考試及格,皇帝發給文憑准許你出家,這文憑就是「度牒」。皇帝發度牒給你,就是承認你有資格做他的老師、有資格做全國老百姓的老師,所以度牒決不是輕易發的。從前出家人有這麼高的素質,才能夠將如來正法流傳到今天。所以一定要曉得出家的意義,真正發心出家弘法利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莊嚴地獄」:地獄是沒人願意去的,菩薩願意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入地獄救度那些苦難的眾生。到地獄裡面說法度眾生,這是莊嚴地獄。「不捨一人」:一個人發心,度你一個,多人發心,度多人,一個人都不捨棄。「帶果行因」:這就是倒駕慈航。他圓滿菩提成了佛,退居到菩薩地位上,還是念念不捨眾生。因就是菩薩道,從如來果位上,再退回菩薩地位來教化眾生。像我們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他早就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等覺菩薩的地位,在華嚴會上他是第七迴向的地位,在楞嚴會上他是圓教初住的地位,這都是帶果行因。肯貶低自己的地位來幫助眾生,這是積極。

戊、他尚神權

神權在佛法裡決定沒有。佛法相信有神,譬如此地講的天帝、神鬼,佛法相信祂確實有。可是祂也是凡夫,祂的福報比人大,也有一點小神通,不足以信畏。所以佛法對鬼神,跟孔子一樣,敬而遠之。我們對祂尊敬,可不能學祂,學祂就錯誤。一般宗教認為「天帝」是「造物主」。前天,有兩位美國人提到上帝是造物主,問我看法如何?我說我同意,上帝這個造物主造天堂就像華盛頓造美國,像孫中山先生造中華民國,這個意思、這個看法就對了。如果你說這一切萬物都是祂一個一個做出來的,那祂太無聊了,做出這個幹什麼?做出之後又不聽話,又要背叛祂,那祂就太顛倒了。所以造物主這個概念要搞清楚。真正造物,佛法講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好像我們作夢,夢中境界是我們心造的。宇宙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天主教這些年來開放,現在他們講上帝意思不一樣了,他說上帝就是佛教講的真如本性。這就是盡量吸收佛教的教義,改變他們的思想,充實他們的教義;因為科學越發達,它的教義有很多的困難。

「神鬼司賞罰」:像我們講十殿閻王,他是不是真管?也得有因緣。譬如刑警隊管懲罰,你不犯罪,他不敢加給你刑罰,要犯罪他才能判你罪。由此可知,善惡還是自己做的,他在當中得其便,他有這個權勢;你做善,他賞你;你造惡,他懲罰你;你善惡都不做,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神」是鬼道裡面的官吏而已,城隍是鬼道裡的縣市長,土地公就是鬼道裡的鄉鎮長、鄰里長,就是這一類的,管的是鬼,是鬼裡面有福德、有地位的,他退休後跟普通的鬼沒有兩樣。所以對鬼神決定不能迷信。「偽教」:像過去白蓮教之類,不是正統的宗教,假借神仙這些名義駕乩扶鸞。這都是崇尚神權,一切聽命於神。受這些鬼神擺布,這是愚痴。

他尚神權,佛法與這個恰恰相反,「佛尚自權」。底下是簡單說明,「萬法心造,自轉因果,唯我獨尊」。釋迦牟尼佛出生時所示現的相,「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些外教的人看到這一段經文很不舒服,他說佛教未免太自尊自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其餘的人都瞧不起了?這是莫大的誤會。這個「我」不是指我這個人身,這個我是指自性,指真如本性。這個我是講真我不是假我,是指大我不是指小我,小我有什麼好尊貴的?這是一定要搞清楚。唯有真性獨尊,因為真性能現萬法。在唯識裡面排在第一位,唯我獨尊的是第八識,因為第八識以下都是第八識變的,第八識是能變,其餘是所變,能變是尊;可是第八識比起真如本性,那又要差一截。真性才是真我,才是真正的獨尊。

己、忽略現實屬他

「忽略現實屬他」:佛法是最講現實,絕對不會忽略現實。底下有幾個比喻。現實,一個是「所求」,一個是「所得」。所求的,舉了個比喻,「刀頭舐蜜」;蜂蜜是甜的,但是這個蜜是塗在刀刃上,你要是舌頭去舐,甜味是嘗到,可是舌頭也去了一半。這是忽略現實。所得的,是「昧機畏果」,昧著良心得到以上所求的,可是心不安,怕果報。底下一個假設的比喻,「火烘牡丹」。牡丹花開得很美,稱為富貴花,火烘牡丹,確實有這個事情。唐朝武則天時代,有一些人想討好皇帝,把牡丹放到溫室培養,牡丹開花大概是在三月間,如果正月初一就能看到牡丹花這是吉事;他們就用人工的方法培養,使它在正月開花。但是這個花只開一次,如果讓它自然生長,年年都開花;人工的方法逼它提前開花,它只開一次,以後不會再開花。這是忽略現實。

「始終真樂屬佛」:「四正勤法」,是最講求現實的;正是正當,勤是精進。已經有的惡,從今天起把它斷掉;還沒有起的惡念,決定不起;已經行的善,要讓這個善增長;沒有行的善,要趕快發心去修;這是四正勤。「知果畏因」:對於因緣果報的道理,認識得很清楚、很透徹,所以他造因非常謹慎。「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身心充滿種種功德、法喜,這是真樂,這才是現實。怎麼可以說學佛的人忽略現實呢?

庚、不合科學屬他

「不合科學屬他」,這裡提出幾個問題。「人生何為」: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答不上來,這是迷惑。「宇宙何關」:宇宙、社會、一切人事,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有人說沒有關係,說有關也是說得不懇切,這就是「顛倒」,不得事實。「佛學為何」:佛學是什麼?他「未見」,不明瞭佛學是什麼。每一個問題有正確的答案,這是科學。「統系屬佛」:統系就是科學的精神,佛法是有系統的學術。底下也正是解答這三個問題。

「人生酬業」:這個答案非常正確。你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你過去世造業,這個時候來酬償業報。佛經裡說,子女跟父母是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因緣不會來。人與人之間也是這四樁事情,看到那個人不順眼,那是報怨;看到那個人很喜歡,這是報恩。這裡頭也有討債、還債的,都有這些關係,比較少;父母兄弟一家人,債務就比較多一點,麻煩一點。所以,人生就是為了這事情來的。這是認識人生。

「真妄覺迷」:這是講認識宇宙。真的是本性,妄的是現象。你要是覺悟,就是真的不變隨緣,這就是佛,他不變,能一切隨緣,自在!這是覺悟到真的,我們講無上正等正覺。菩薩雖然覺,妄沒斷;菩薩稱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他情沒斷。菩薩隨緣不變,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隨緣當中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所以佛、菩薩是覺,凡夫跟羅漢是迷。阿羅漢對於妄相不迷,他真性迷,所以阿羅漢沒見性;他的態度是不變不隨緣,阿羅漢住在第九定中,大定當中,他不隨緣、不度眾生。凡夫真妄皆迷,隨緣隨著變。我用不變隨緣這四句來解釋真妄覺迷,諸位要細細體會。

佛學為何?「萬法歸一」,這是真理所歸。這個一不是數字。迷人看到這個一,還要問一下「一歸何處」?覺悟的人看到這個一,什麼都沒有,立即銷融,就會歸自性;一就是自性,就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用心思惟想像。如果你還有一個「一」的概念,沒有見性,因為那個一就是障礙,這個念頭就是無明、就是障礙。

許許多多的誤會必須排除,尤其在現前這個世間,奇奇怪怪的說法太多,我們要小心要謹慎。學佛最好是親近一個善知識,不要找太多,親近多了增長知見、增加疑惑,不能夠堅定信心。古人的好處,他只親近一個老師,他只走動一個道場,他什麼都一,一就入門。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一講介紹佛教定義,認識佛教。第二講要討論研究的方法,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有性、相兩宗,也就是總相與別相,也稱為空、有兩門,這兩門都可以下手;但是空門下手,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得到。古今的學者告訴我們,性宗入門必定要具足上根利智,就是最聰明的人;這個聰明不指世間的聰明智慧,因為世間的聰明智慧是障礙。真正所指的是心地清淨、具足誠敬之人,這是學佛的上根,這樣的人才可以從空宗下手。如果是喜歡研究、喜歡動腦筋的人,不宜從空宗下手,因為空宗不需要動念頭,不起心、不動念,你喜歡起心動念當然就不相應。也有辦法,就是從有宗入門,有宗就是別相,從別相入門。佛法博大精深,總持法門就是性相兩宗而己。李老師在此地,給我們提出一個入門的途徑,就是從有門。「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這是從別相下手。修學實在說態度重於方法,這是我們應當要注意的。態度就是誠敬,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就有一分收穫,十分誠敬一定有十分的收穫。」可見得誠敬是入佛門的關鍵。有誠敬的態度,再加上良好的方法,我相信我們修學佛法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甲、佛學難解

「佛學難解」,這是事實。為什麼難解?先從它本身的內容去觀察,它的內容是整個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本來就複雜,所以說「複雜宇宙,複雜人生」。複雜的宇宙人生簡直是無有窮盡,以有盡的言說(言說有限度、有範圍),要去探討無盡的事理,實在是太難。所以底下講:「複雜即難說,難說自難解。」因為它太複雜,所以要將這些複雜事情說明白,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說都說不明白,你怎麼會聽懂?雖有困難,這個事情還是要解決。「說聽有方便」,這就是要求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最好的教學法。用最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教我們初學從「信」、「解」入門。「信」要「依總相」,「解」要「從別相」。我們現前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從這個地方入門。

為什麼說「信依總相」?總相非常的難解,我們要信它。憑什麼信它?憑聖言量信它。這是佛說的,佛以他的人格來作保證,他不會欺騙我們,這個事情是事實,只有他知道,我們現在境界還不到。譬如說,佛跟我們講「萬法皆空,萬法皆如」,我們聽了之後,的確沒有法子體會得到。佛給我們講「不生不滅」,我們眼看一切現象都是生滅法,怎麼會不生不滅?這種甚深之理與真實的事相,有待我們逐漸提高自己的境界,到時候自然就明瞭;可是還要靠自己在解行上去努力。

古德給我們提示,學佛有四個層次,那就是信、解、行、證,分成這四個階段。首先要建立信心,因為信心不建立就會懷疑,你就不肯去研究,或者研究就會懈怠放逸、不認真。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對這個事情有懷疑,沒有堅定的信心,這個事情就注定要失敗,不會成功。無論大事小事,這個事情要做得很圓滿、很成功,必定是具足充分的信心。佛在《華嚴》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大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無量無邊的功德從信心而生的。信能生功德,好比是功德的母親一樣,它能生。這個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信心的建立,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我們現前所說的信佛,信仰三寶,都是屬於迷信。信是信了,三寶、佛法究竟是什麼?還不曉得。不曉得就是迷!但是你能夠信它,這個不容易。所以這種迷信是有條件的,不是沒有條件的,有哪些條件?第一個我們相信佛是具有很大智慧的人,具足很高的德行,他不騙我們,他能夠教我們,我們將來也能跟他一樣的成就,我們相信這個,這就是有條件的迷信,不是無條件的。其次,佛教傳到中國也有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當中有許多聰明智慧的人,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都有成就,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見證。我們看到這麼多人修行,這麼多人成就,信心是由這些條件促成的,我們對他有信心。這個信的確是迷信的,有條件的迷信。

有條件的迷信,也可以稱為強信;勉強的相信,不能稱為正信。什麼叫正信?這個信仰的產生,不是依賴於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也不是歷代這些高僧大德的成就,是對它的理論產生了信仰,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這種信才叫做正信。正信從理解產生,對於佛法有研究,確實明白它的道理,這個信心生起來,這是正信。這還不是真信,真正的相信是什麼?這個事情見到了,明心見性,我也見了性;見了性,這是真信,不是假的。解悟,正信現前;證悟,真信現前。信心從我們現在開始是強信,一直到成佛,真信才圓滿。我們學佛無非就是修信心而已,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求解非常重要,求解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讀誦;一個是聽講。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那就是要有一個好老師來指導,這是我們成敗關鍵所在。古今中外不管是佛法、世間法,他之所以有成就,一定有個高明的老師指導他。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一開端就說明一定要接受明師教誡。這個「明」不是有名氣的名,名氣大了,知名度高,也未見得有真正的學問;這個「明」是光明的明,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明心見性的老師。這個老師是過來人,唯有過來人指導,我們才不會錯;路他走過,而且他走通了,他走到了,可見得他沒有迷路,他指我們這路子,決定不會錯。如果你找到一個老師,他自己走這個路沒走到,自己迷了路,你再找他,他指你的路子,也是一條迷途。所以一定要找高明的善知識去親近他,這就是所謂的師承,這一點非常重要。

乙、諸法三分

這一段提示我們研究的方法。「諸法三分」:諸法是指宇宙人生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是教我們在一切法裡面觀察,要面面俱到,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就會發生誤會,如果面面都看到就圓融。「三分」:大到整個宇宙,小至一微塵,都有這三個部分,那就是體、相、用。它的本體、它的相狀,以及它的作用,這三樁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方面都能正確的理解,才將這個法看透,得到它的真相。

第一是講「體」。體裡面有性體、有質體;性體是真的,不生不滅,質體是有生有滅。性體是空寂的,那就是總相,萬法皆空;這裡面沒有生滅相,而且是常恆的,所以沒有斷滅相。不但沒有斷滅相,也沒有相續相,如果有相續相,相續就是生滅,就不是真常,真常裡面沒有相續相,這是講本性。本性,佛經上常常講「法爾如是」,法爾就是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本來就是這樣,這是什麼都加不上;如果你在這個地方起了一念疑情,這一念疑情就叫做無明。所以這個境界,佛經裡面常講「不可思議」,思是思惟想像,議是言說議論,不能夠思議,一思就是無明,一議就是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這是講到純真無妄,是體空,是真空。

性體「空而無質」,質是物質,它沒有質。此地舉了兩個比喻:如花之香、如鏡之光。比喻只能比個彷彿,沒有法子比到恰好,沒有東西能比喻真如本性,沒法子比的。這兩個比喻說出空的意思,但是空不是無,空是有。「如花之香」:香是六塵之一,香怎麼能比?實在是不能比,但是無可奈何,拿這個來做比喻。香是一種氣味,可以遠聞。花有香氣,我們很遠的地方就聞到花香,但是花並沒有來,香的氣味你聞到了,你看不到,你也捉不到它,確實有花香。這比喻空的意思。「如鏡之光」:鏡有光明,有光明它才能照。鏡子是一個物體,有形相,它能照;「光」是沒有跡象,再遠的距離它也能照,都照在裡面。這是實在不得已,用這兩個比喻。我們在講席中,常常用電波來做比喻,更容易體會。電波遍滿空間,我們眼不能見,耳不能聽,手也摸不到它,心裡頭也無法想像,它確實存在,無處而不在。可見得「空」是有,空不是無。

但是我們無論用什麼方法來說明,質的空不能變成有。性空,它能變成物質,這個太妙了!其實我們現代的科學家也相當聰明,發現質可以變成能量,能可以變成質,質與能可以互相轉變。那是「體」裡頭第二個意思,就是「質」,質體,質與能可以互相轉變。我們以《心經》的話來說,質就是色相,能量是空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能體會得到。可是質與能是一樁事情,這個質能從哪裡來的?質能的本體是什麼?再往上追究一層,質能的本體就是性能,就是本性,科學家到現在還沒發現這個問題。性能是活的;質能不是活的,所以它是物質。唯識裡面講,質能屬於相分,性能屬於見分,見相同源,前面也說過,見分與相分是相當不容易辨別的。性體是形而上,質體是形而下。

「析之本無」,質體也是空的,你要是把它分析分析,它就不存在了。性是當體即空,「萬法皆空」,這是從性體上說的。又說「緣生無性」,緣生無性的性,不是此地性體之性,而是質體,緣生無性就是說緣生性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是《中觀論》上所講。因緣生法,這一法是許許多多條件集合,離開這些條件,這個物體就不存在;所以它是許許多多條件湊合而現的假相,是暫有的現象,不是永存的相,只是暫時有的相。

我們在質體上下手。佛經裡面常說質體「雙持性相,軌生物解」,雙就是講性與相,持是保持,它能夠將性相集合在一起,就是見分跟相分集合在一起。特別是在有情分上,像我們這個人身,身是質體,這個肉身是物質,許許多多細胞組織成的;今天研究電子,裡面有軟體、有硬體,我們這個人身就是軟體、硬體組合的,就是這麼回事情!這裡面有相、有性,我們的精神就是性體,六根的根性就是性體,我們這個色身就是質體,可見得的確雙持性相。這個組織是有條不紊,雖然複雜,它有條理。因為它有條理、有規則,所以就能夠理解。不但我們人可以理解,諸天也能理解,甚至於餓鬼、畜生也能理解,九法界有情的眾生都能夠理解它。佛經裡面的本體有兩種:一種是性體,一種是質體,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質體是分析空,一分析它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現在它有了,雖有還是沒有,有跟無是一不是二。譬如我們看一棟房子,這個房子是磚造的,迷人一看,喔!這是棟房子。他的看法有沒有錯?也不能算錯。建築師到那裡去看,他沒有看到房子,他只看到這個地方多少磚、多少瓦、多少鋼筋、多少水泥。他有沒有看錯?也沒看錯。他的看法比我們一般人就看得深入,我們一般人只能看到外表,他將屋子裡頭都看透了,他看到磚頭、瓦塊、鋼筋、水泥是真的,房子是假的。懂不懂這個意思?這是排列組合的。拆開來還是那麼多磚頭,還是那麼多瓦塊,可見得房子這個相是假的,假有。再看磚頭、瓦塊也不是真的,是許多分子、原子、電子組合的。看到最後,一切萬法無非是一些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而已,除這些東西,什麼都沒有,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不是說把房子拆掉之後,你才曉得,喔!沒有了,建築起來的時候一看就沒有,當體即空,這個觀察才能觀察到它的真實相。

觀察到真實相的好處太多,不會在妄相裡面起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不會在妄相裡面去造業、去打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曉得一切法是平等相,一切法俱不可得,你的心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智慧心見一切境界相就叫做「觀照」。我們現在見色聞聲不是觀照,因為我們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了分別、執著,見聞覺知皆是觀照。所以觀照的心,是用真心;失去觀照的心,是用意識心,就是分別執著心。「觀」是觀察,根塵相接觸稱為觀;「照」是明瞭,一接觸就明瞭,沒有通過思惟,不用心意識。

底下是比喻:「絲非布質,布非衣質。」說明分析空。「絲非布質」:質就是我們講的質料、體質。絲可以織布。這塊布什麼質料?絲織品,可以這麼說法。如果說布的質料就是絲織品,能不能講得通?講不通,還有棉、麻、尼龍,很多種質料都可以做布。這個意思就是古人所講的「白馬非馬」,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說白馬是馬,黑馬就不是馬了。「布非衣質」:我們這個衣服什麼質料?布的,布衣。如果說衣的質料就是布,這也講不通,還有皮衣、毛衣,所以衣的質料不只布一種。絲除了做布之外,還可以做其他東西;布除了做衣服之外,也有許許多多的用途,它不是僅有一個用途。

仔細分析,一切法本來就不是一個定法。所以這種有,佛家稱之為「妙有」,妙有是無有而有、有而無有,就是這個意思它才妙。真空跟妙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就是一。一,就開悟,就入進去;二就是障礙,就不會開悟。這對我們修行人是一個很大的啟示,你要想入門,一門才能開悟,你要學二門,這一生就別指望開悟。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只容許一門才能悟入。為什麼要開那麼多門?每一個人根性不相同,喜歡從哪個門入,門門都能入得進來。最怕的是搞兩門、三門,你自己懷疑這一門不行,那一門大概還可以,那就糟糕。一悟一切悟,這是絕對正確的。譬如我們講堂,四周圍開十個門,無論從哪一個門進來,進來之後等於都進來了,一切都悟入,隨便從哪一個門進來都一樣。如果同時走兩個門,你能進得來嗎?

古來的大德最初學得很多,到後來都放棄,只留一門,他悟入了。為什麼最初學很多?最初不了解,在摸路、在探索,到最後一門深入,這才能成就。我自己過去也是如此,雖然有個好老師指導,自己還是摸索二十年,才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於是才把一切經論捨掉,曉得搞這些東西決定害了自己,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選一門。我選念佛法門,為什麼選這個法門?當年李老師勸我修念佛法門,我也念過《印光大師文鈔》,我對他很讚歎,也信,但是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不肯真修,還要搞別的大經大論,到以後發現這是真的,一切法門裡面念佛法門確實高明。怎麼發現的?在《華嚴經》上發現的。如果不讀《華嚴》,不講《華嚴》,我對於淨土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華嚴會上,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善財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於淨土才產生真正的信心,這才把所有經論捨掉,專門講淨土法門。

一門深入,其他的經論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以聽,要把力量會歸在一門上。這一門是主修,與這一門有關係的可以參考,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到處去聽,到處去請教,但是都是充實這一門,真正是一門深入;幫助深入,這個可以。如果一聽心就動搖,那不能聽,沒有資格聽。譬如學淨土,佛念得已經不錯,聽禪師講禪,不錯!也去參禪,那就壞了,那就沒有資格去聽。聽了,把禪的道理幫助念佛,這就對;藉它的道理幫助念佛,幫助達到理一心不亂,提高自己境界,決定不參禪,這才對。無論什麼法門,全都幫助念佛法門,這樣才能入得深,才能夠悟得透徹。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一輩子都不能成就。

從體上用功夫屬於性宗,無論是性體或者是質體,都是屬於空宗,一個是當體即空,一個是分析空。相上下手的則是有宗,別相就是在相上用功夫。

「相」是講「現象」。相是「暫起幻有」,是暫時現起,是假有不是真有,你要是把這東西當作真有,就看錯了!曉得是假有,假有可以享受,不可以執著,享受就得樂,執著就有苦。受用是對的,決定不執著,才能做到受用自在。為什麼不執著?因為它是假的。假的怎麼可以受用?那我要問你,你們常常看戲,戲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假的,為什麼你要看?看得很開心。這不是受用嗎?戲裡頭這些人物事情,你並沒有把它當真,所以你不煩惱,看了很快樂。人生就是在演戲,都是假戲!你要是不當真,怎麼會不快樂?你要是當真,那一天到晚就生氣了,你就不快樂。這個地球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假的,就好像戲台上表演一樣,一下就過去了,你要是把它當真,那是迷惑顛倒。明白「相」是「暫起幻有」,人生就有樂趣。知道這一切是假相,千萬不能當真,在這裡面成就自己的定慧;如果你當真,成就你自己的惑業苦報。可見得觀念差一點點,結果就不相同。觀念一錯就迷,就把暫起幻有的假相當作真的,他就迷惑、造業、受報。所以佛菩薩在九法界、在六道裡面,遊戲神通,自在!真正快樂!他這個自在快樂從哪裡得來?就是曉得一切都是假的,他一樣也不執著,一切受用現成,一切受用自在。

底下是比喻。「氫氧化水」:水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氫氧化合物。「土石積山」:山也是假的,不過是土石堆砌起來的而已,把土石拿掉就沒有山,可見得山不是真的。這是比喻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的,都是暫時而有的。

《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兩句話不好懂,這兩句話說的是真相。這兩句話就是說世間一切法不生不滅,入了這個境界,就是證得無生法忍。譬如這間房子把它蓋好,這個房屋生了;拆掉,這個房屋滅了,它是有生有滅。為什麼有生有滅?因為你著了相,著了這個假相,覺得這個假相有生有滅。而覺悟的人,他沒有著這個假相,他只看到磚頭瓦塊,堆起來是磚頭瓦塊,拆掉之後還是磚頭瓦塊;不生不滅,他看到的是不生不滅。《法華經》裡面講,「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實相、真實相;其他一切組合是幻相、假相。既然是假的,哪有生滅可言?本來不生,什麼時候有滅?這個意思更深一層了。雖然現的是假相,假相有作用,起相它就有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的作用認識清楚。

「用」是「力量」,「能變現狀」;力就是能變化。「水與氣冰,功各不同」,水在零度之下結成冰,溫度加高變成水蒸氣,它是一個東西三種形態,三種相不一樣,氣體、液體、固體;相不一樣,作用就不相同。蒸氣可以推動火車、推動輪船,可以把它當作動力來利用;水,渴了可以解渴,水蒸氣不能解渴;冰塊它可以有障礙,水蒸氣沒有障礙。「相」不相同,作用也就有變化,各有各的作用。總起來講,就能夠看出來,佛法裡面講「萬法無常」,一切法確實是無常的,無常裡面你要想求得一個天長地久,那是痴人說夢,沒有那回事情。

這是教我們,對於任何一法都要從體相用三方面觀察。三方面觀察到了,才真正覺悟—萬法皆空、萬法無常、緣生無性,佛法裡面常常講的這三句,你就真正明白,真正開悟了。悟入就是智慧,智慧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就能幫助你離苦得樂。

丙、生起三由

體相用裡面,特別從相上下手,研究差別的現象怎麼來的?「生起三由」:現象的發生有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因、緣、果」。這一段就是體相用三分裡面「相」的註解,就是對於相的深入觀察;它有因、有緣、有結果,結果就是這個相(幻相)形成。

佛法裡面平常講因果,把當中「緣」省略了。因如果沒有緣,不會結果,一定要有緣才會結果。佛法的修證,或者再講淺一點,改造命運,可能嗎?可能。有什麼理論依據?就是依據緣。因已經造了,沒有法子,不能改,可是因要是沒有緣不能結果,如果你能把緣控制住,就能控制結果。我過去造惡因,曉得惡因一定會感惡果,但是沒有緣,它不會結果。我把緣控制,不讓它有緣,雖有惡因,它不會結果。我造善因,想得善果,我把善因再加上善緣,善的果報一定現前。佛法講改造命運,理論依據就在緣上。所以佛法不講因生法,講緣生法,特別強調緣。

「因」,是「動機」、是「造作」,這兩種都是親因緣。在佛學術語裡面講,這個因是種子(唯識論上稱動機為種子)、是現行。種子就是習氣,我們每一個人阿賴耶識裡面,都含藏有十法界的習氣,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餓鬼、地獄、畜生都有。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種子具足就是因具足,十法界無論哪一界的果報都有可能,你要到哪一道就看緣。人能不能成佛?當然能成佛。為什麼能成佛?因為你有佛的種子,你有成佛的因。你現在為什麼不能成佛?你沒有成佛的緣,你缺少助緣,所以你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

「造作」就是現行,就是我們現前一切造作,這個造作又在阿賴耶識裡落下種子,所以現行也是親因緣。因,有過去跟現在;動機是講過去的因,造作是現在的因。現行,一現九隱。我們不是十法界的種子都有嗎?現在我們得的是人身,在十法界裡面我們是人法界這一個種子現行,其他九法界的種子在,並沒有消失,但是它不起作用。一個法界現,九個法界隱;九個法界不現,只現這一個法界。這種情形就叫做業報身,業報。如果能把業報轉變成智慧,那就得大自在。怎麼自在法?就可以同時在十法界都現身,像那些佛與大菩薩無時無處不現身,我們講分身,得自在了。可惜我們現在沒能做到,真正能做到,那就像我們念《華嚴經》、念《梵網經》:「千百億化身」,這多自在!就不會感覺到很苦,分身無術。「因」是親因緣,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

「緣」,就是講機會。緣裡面包括有三種。第一種是「所緣緣」:就是所緣之緣,所緣就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今天念佛,希望成佛,希望成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所緣的。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你現在所緣的不只這一樣,好多好多,還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你所緣的。比較起來,恐怕名聞利養所緣的心還特別強,求無上菩提的心只用個一分、兩分而已,不甚強烈,心裡是希望,現在不得到還不要緊,還不想急著得到,所以菩提這個所緣緣的緣力量薄弱。但是你對於煩惱的所緣緣很濃厚,緣貪瞋痴慢,這個力量太強了。無上菩提跟貪瞋痴慢,你阿賴耶識的種子都具足,但是你現在想要無上菩提的心念不強,在時間上來講很短暫。現在在講堂裡面心裡想,我要求無上菩提,下了課馬上就求貪瞋痴慢去了,這不行。一天二十四小時,想到無上菩提只有幾分鐘,想到貪瞋痴慢幾十個鐘點,那怎麼行?當然貪瞋痴慢作主,因為它的時間太長,力量太強大了。

所緣緣非常的重要,就是你有了期望。有期望,還得要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無間緣」;無間緣是你這個期望不能間斷。我們對於無上菩提常常間斷,所以不能成就;不是不想成佛,成佛這個念頭常常會被打斷。就拿念佛來說,不是不想念佛,佛號常常間斷,不能夠二六時中相續不斷,沒有這個條件,縱然想念佛也是空的。可是你的貪瞋痴慢是從來不間斷,所以你想想,後來有什麼果報?這是成敗關鍵的所在。

親因緣(因)、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本身具備的,外面的條件就是「增上緣」。諸佛菩薩幫助我們,是屬於增上緣。親因緣是每個人具足的。所緣緣跟無間緣如果自己不具足,佛菩薩幫不上忙;你自己真正具足這兩個條件,佛菩薩就幫上忙。我們現在,佛法裡頭這兩種緣有,但是不足;煩惱習氣,這兩種緣很具足。外面境界,你六根一接觸就起貪心,就起瞋恚心,因為因緣具足。外面境界幫助你貪、幫助你愚痴、幫助你瞋恚、幫助你造業,這是增上緣,都幫上忙。佛菩薩幫不上忙,因為你所緣緣跟無間緣力量不足,太薄弱。

因加上緣,後面就有「果報」,果報是「結成、起相」。經論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可以歸納為色、心兩大類。心法(包括一切心理現象),一定要具足四種緣才會起相,那就是親因緣(因)、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如果是色法,就是講物質,植物與礦物,不需要所緣緣跟無間緣,它只要兩種:一個是親因緣,一個是增上緣,它就結果。

下面是以植物來作比喻。植物只有兩種緣,不具足四緣。「如種下地」:種是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瓜來說,瓜子是它的親因緣,這是長成瓜最重要的一個條件。瓜子能不能結成瓜?它必須得到緣,如果得不到緣,不會結成瓜。我們把瓜子裝在玻璃瓶裡,裝上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瓜,那就是緣不具足,雖有種子而沒有緣。它的增上緣「如日水肥」,要土壤、肥料、水分、陽光,這些條件具足,它一定能長得很好,才能成熟,才能結果。「常暫不同」:種子成長時間長短不一樣。瓜,三、四個月就長成,就結果,桃李樹要三年才能結果,這就是時間有長短不一樣。增上緣有「強弱之判」,土壤有種種不相同,質地不一樣,陽光充不充足,水分夠不夠,對於它的生長有密切關係,所以結果「遲早有時」。同一棵樹,每一個枝條它所得的增上緣都不一樣,有的偏在陽光那邊,它的花開得好,果實先熟;背著陽光這邊,它結的果就比較小,它熟得比較晚。這全是緣的充足與否,所以果報不相同。

如果是在有情眾生(動物),除增上緣之外,所緣緣跟無間緣是決定的因素。這就是在別相上給我們透出一點修學的消息,讓我們在這下功夫。人生如是,不出因果定律,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必定得惡報;因是自己造的,果報當然要自己受。我們一切的際遇,自作自受,不能夠怨天尤人;怨天尤人自己又造重罪了,後來的苦報,那是不堪想像。轉業的方法,就是控制緣;緣要是控制住,境界就轉變,果報就轉了。

末後兩句:「有因同果異,有果同因異。」這也是普遍所見到的現象,特別是在有情分上,無情不會,無情是種瓜一定得瓜,瓜不會長成豆,稻的種子也不會結成瓜,可是在有情分上就不一樣。譬如你們同學在一個班上念書,同一個學系,現在你們因相同;畢業之後到社會上,各人有各人的事業,發展到最後不一定能相同,這是因同果異。為什麼會果異?緣不相同。每一個人的際遇不一樣,將來在社會上,種種因緣不相同。也有果同的,譬如政府裡面的部長,都是部長階級,可說是果相同,但他因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這些部長並不是都念政治,並不是都念同一個學校,這裡頭也是緣,可見得緣佔決定的因素。所以佛法說緣生論,要我們特別重視緣,緣能夠改變因果。

對於一切現象一定要懂得這樣來觀察,就不會迷惑。

丁、法有兩端

「法有兩端」:一切法不外乎「事」、「理」,事理是一不是二。「事」是「跡象」、是「行動」,跡象就是現象,行動就是力用,就是三分裡面的相與用。相與用都是屬於事,理是講體,還是三分裡面的理體、事相、事用。事屬於科學,理屬於哲學,理事不二,圓融無礙。經典裡面「有時說理」,有些經論偏重在理論上,像《金剛經》、《百法明門論》、《般若心經》,都是偏重在理上。讀這些經典,明白這個道理,要把這個理會歸在事相上就有用處,從理要悟到事,這就圓融。「事成於理」,一切事都有理論的依據。

「無理事不能通,不可滯事昧理」,這是很重要的求學態度。有一些念佛的人心裡想,念佛只要老實念佛就可以,何必還要研究這些教理?那就錯了,就滯事昧理。他不曉得,如果不懂得念佛的理論,這一句佛號念不好,念久了沒有感應,他覺得不靈,就懈怠、退轉,一定要懂得它的道理。所以佛說那一些偏重在理論上的經,有它的用意。

「理」是講「義趣」,義就是道理,趣是講它的趣向、歸趣;這是「解說」,講堂裡面的教學。「有時說事」,像《彌陀經》說的是事,《地藏菩薩本願經》也說的是事。在知識分子來說,凡是說理的經容易接受,認為滿有道理,說事的經不容易接受,認為都是迷信。「理依於事」,理事是分不開的。

一切經可以分為理事這兩大類,講理的經好講,疑問少,講得有興趣;講事的經難講,講事的經一定要說出一番道理,這個事人家才會相信,這個不容易。說理的經,一定要把理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能夠顯現出來,這個理才不致於落空;理與事要相應。有理有事的經也不少,像《華嚴經》,說理也說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的經是非常完整的經典,既不偏於理,也不偏於事。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就是「有時說理」,這部經是說事,他就說理,他要不說理,事沒人相信,理說得很透徹,事人家就相信。

「無事理何所立,不可執理廢事。」執理廢事是病,這個病比滯事昧理這個病還要嚴重。因為執理廢事容易落在狂慧,墮落在惡取空並不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它的方向走偏差,錯誤了,反而不如滯事昧理。滯事昧理,他執著一端,執著念佛,縱然不能往生,來生還得福報;如果執理昧事,來生必定墮落,連福報都得不到。但是佛法的修學一定要圓融,要懂得理事無礙,事事也是無礙,原本就是無礙,如果覺得有障礙,那是本身出了毛病,一定要把毛病找出來,把毛病改掉,你才有門路可入,才能真正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得大自在。這個無礙的法界,在淨土裡面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如果你還沒有往生,現在在這個世間得大自在,遊戲神通,與諸佛大菩薩住世無二無別,這一種受用(享受)真正不可思議!

這個表介紹完,我們做一個總結。表裡面提出八個項目:體、相、用、因、緣、果、事、理,這就說明無論觀察哪一法,你要觀察到八個方面,八面玲瓏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可見得學佛並不盲目,學佛人對於一切法的觀察確實相當的細密。八面觀察也不過是看一個外表而已,略知,還談不上深度。如果是深一層觀察,這八面,每一面裡頭都有八面。單單說體,體裡面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體之事、體之理,每一條裡頭都有八條,六十四面。六十四面觀察,才算足有一點深度,還不太深。再深一層觀察,這六十四面,每一面裡頭又有八面,五百一十二面,算不算最深?不算,其深無底。佛觀察這個世間真是不可思議,我們怎能比得上?我們連一個表層都沒有顧及到,只看到一面、兩面,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說我們邪知邪見。連表層的八面都沒看清楚,怎麼能說自己有智慧?從這裡你就能體會到,佛菩薩智慧之大,不可思議,我們不能不佩服!學佛特別貴重全體圓融,面面觀察到就是全體圓融,這是真正開智慧。如果是圓解初開,智慧現前,這個時候的境界,如同佛在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不起於見,不著於相」,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起於見」就是如如不動。不生知解,不著一切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個時候的境界就是實相現前,也就是一真法界現前,也就是實報莊嚴土現前,或者說清淨法身現前。佛跟我們講的,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世尊說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們現前的執著 —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演變成煩惱障,法我執演變成所知障,這兩種障礙使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使我們的法身、般若都不能現前,這是病根的根源。沒有這兩種執著,真性就現前。所以情執如果不斷,再要執著言說、名字相,又生了疑惑,又起了錯誤的解釋,就是又起了邪見,那是病上加病。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注意到的,不要學成病上加病,一定學了之後,那個病要減輕。要曉得聽佛法是破執著,是把我們妄想分別從心地裡清除,可不能增加!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講 先明佛義

甲、佛之釋義

第一段是「佛之釋義」,解釋「佛」這一個字的意思。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音是「弗」的音,旁邊加一個人,當時是新字。這一個字是梵文「佛陀耶」的略稱,中國人把尾音省略,單稱一個「佛」字。「佛」這個字的意義可以說是把整個宇宙人生都包括進去,這裡面有本體、有現相、有作用。體就是我們講的「佛性」,唯有佛性是真實的。實在講,佛性應該只講一個「性」,所以佛經常講「自性」。有情眾生(動物)的自性稱為佛性,無情眾生(植物、礦物)的自性稱為法性。「佛」的意思是智慧、覺悟。「智」是體,是性體;「覺」是自性起用。自性的本體是智慧,自性的作用是大覺。雖然中國文字裡面,智覺這兩個字能夠翻譯出「佛」這個字義的一部分,還是不能翻得圓滿,不得已只好保存原音再加以註解;這個智不是我們普通講的智慧,這個覺不是我們普通說的覺悟,這都是我們中國文化概念裡面所沒有的。

先講「智者」的含義。智,包括三類: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些都是佛學術語。第一個意思是「一切智」,用現代哲學名詞來講,就是正確的了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裡稱為一切智。一切智,括弧裡面就是簡單的註解,「知法總相」。「法」這一個字在佛學裡是一個代名詞,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總代名詞;宇宙人生一切的理論、一切的現象、一切的過程,一切的一切,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一微塵,我們今天所講的原子、基本粒子,皆稱為「法」,所以法是宇宙萬有的總代名詞。「總相」就是共同的現象,無論哪一法都不例外,都有共同的現象,這個相我們就稱為總相。每一個法不相同,我們就稱為別相,差別的現象。佛法講「緣生性空」,性空就是總相,緣生就是別相。

總相相當於現代哲學所探討宇宙的本體,別相相當於哲學所講的現象。本體是什麼樣子?本體是空相,佛法講空寂;但是這個空不是當作「無」講,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法裡面講空,空裡頭有;空不是無,空是有。那奇怪了,有怎麼能說空?說空是因為我們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我們沒有辦法接觸到,但是真的存在。譬如電波,我們拿個無線電收音機,頻道一對馬上就有聲音,電波充遍空間,我們看不到。電波在哪裡?抓也抓不到,但它確實有。所以佛法講空,它有,它不是無。《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的總相是「萬法皆空」,無有一法不空。從本體上講,一切法都是空的,現代科學家也似乎體會到這個意思,但是沒有佛法說得那麼樣的精深博大。現代科學家承認,一切的物質都是基本粒子組合,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才有種種元素,有元素再加上不同的方程式,所以才有宇宙萬有、森羅萬象。追根究柢都是同一個物質—基本粒子;這個東西,科學家發現這是最小的物質,所有東西全是它組合的。它從哪裡來的?它的究竟又如何?科學家不懂。佛法裡說得更深,這個基本物質從哪裡來的?從見分變現出來的,這就是精神跟物質是同一體。唯識裡面講「見相同源」,見分跟相分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同一個本體;自證分就是自性,見分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世界,相分就是物質的世界。

佛法講物質,它是講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就是說明物質有四種特性,所以它才能夠變現萬法,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地大」,它是一個物質,雖然很小,它還是有體積,地是有體積的物體,所以地是代表它是一個物體。「火大」代表它有溫度、能量,「水大」代表它有濕度;我們現在講帶陽電、帶陰電,佛經講火大、水大。「風大」,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最基本的物質有四種特性。

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物象沒有不變的、沒有不動的,一切物象都是在那裡變化、變動。為什麼?因為它組成的基本粒子是個動相。從這上面來看,一切法是空相,萬法皆空,這是講分析空。科學家今天所觀察出來是一種分析空,分析到最後都是一個基本粒子。佛法更深入去觀察,基本粒子是從哪裡來的?從法性裡面無中而有。無中能有,有又能歸於無,所以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精神能夠變物質,物質又可以化為精神。決不是今天所講的質能互變的質與能,那是物質之能,不是真如本性之能、精神之能;精神之能可以能夠變成質能,質能可以變為物質。這一層,科學家還沒有發現,相信科學不斷的進步,一定能夠發現這個原理。所以從一切法的本體去觀察,它是一個空相。

如果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空相,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多,你的煩惱沒有了,你的分別、執著沒有了,心能夠在境界裡呈現出清淨平等。佛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他從哪裡得來的?他知法總相。怎麼會得清淨?一切法裡,他不執著、不分別,他曉得一切法原來是一樣,沒有兩樣。一切境界沒有好醜,同是基本粒子造成的,造成的原料是一樣,所以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平等,平等心從這裡起的;心平等,當然就清淨。這是第一種智慧,這一種智慧,阿羅漢就得到了。佛法所追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切智現前叫做「正覺」,真正覺悟,正確的覺悟。對於宇宙人生不迷,正確的認識,稱之為正覺。

這個正覺並不圓滿,為什麼?只知道一切法的總相,曉得一切法是平等的、是空寂的,但是不知道現象怎麼來的。曉得皆是基本粒子組成,沒錯!基本粒子怎麼會組成這麼多東西?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怎麼來的?這就講現象,這個學問又高一層。能夠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稱為「道種智」。道種智:「種」就是種類;在宇宙之間,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種類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種類怎麼來的?一般人想不出來,以為一定有個神在那裡製造。神造萬物,神就太忙了,一天到晚忙著製造,造了這些人後來又反對祂,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這些宗教家們找不到答案,就想出一個神來製造。神是從哪兒來的?是人心裡變現出來的。上帝能造萬物,什麼人造上帝?我們大家造了上帝。我們要是不承認祂是神、是上帝,祂也無可奈何。所以不是上帝製造的。「道」就是道理、程序。什麼道理,怎麼樣一個過程,會演變到現在的森羅萬象?這個學問就相當複雜,這種智慧就是道種智,這是菩薩的智慧。道種智現前就叫做「正等正覺」,比正覺要高一層,他不但知道宇宙的本體,還曉得一切現象發展的過程。知法總相就是理體上的認識,「知法別相」就是現象的認識。

第三種智慧,這是最圓滿、最究竟。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一切就是前面所講的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我們講本體跟現象是分開來說,其實本體跟現象是一樁事情。如果拿《心經》上的話來說,一切智就是「空」,道種智就是「色」,一切種智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來是一不是二。假如諸位能夠發現到一,你就入門;佛法的門稱為不二法門,你就入不二法門。你曉得總別不二,這就入了佛門;如果總別是二,你就無法入門。這是說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是起用當中的正知正見,就是我們講的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智慧現前,這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唯有佛圓滿證得。

三種智有密切的關係,是一而三、三而一。羅漢偏在一切智,菩薩偏在道種智,唯有佛才圓滿。我們學佛最聰明的修學法,知見要圓不要偏;主觀就偏,客觀就圓。諸佛如來沒有絲毫主觀觀念,他是圓融自在,阿羅漢有他的主觀觀念,菩薩也有一些主觀觀念,所以他不圓。這是說明我們如果想學聰明,就要學客觀,不要有主觀觀念存在,才能夠成就圓滿的智慧。

這三種智,從什麼地方得到?從一心當中得到。行門裡面,直截了當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就是《彌陀經》使用的方法—一心不亂。在中國,無論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念佛,包括禪宗;禪宗的課誦本晚上都念《彌陀經》,都念阿彌陀佛。《華嚴經》裡修行的方法有兩千多種,可以說是相當之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自始至終就是修念佛法門;而普賢菩薩導歸極樂,顯示出無論哪個法門,可以成就正覺,可以成就正等正覺,但是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果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代表一心不亂,唯有一心不亂才能達到一切種智。所以念佛法門是修學一切種智的方法、手段,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覺者」,這是講智慧的作用。智是體,覺是用。有體就有用,如果沒有作用,這個體要是得來也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這個作用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解脫;如果用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來說,佛(佛性)就是法身,智者就是般若,覺者就是解脫;解脫就是得大自在。作用又分兩方面:一個是對於本身,一個是對於環境;對本身的是「覺察」,對環境的是「覺悟」。這裡有兩個專有名詞,第一個是「煩惱障」,第二個是「所知障」。煩惱本身就是障礙。所知本身不是障礙,所知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但是所知現在變成不知,這裡面必定有一種障礙,障礙所知,我們稱它為所知障。這兩個名詞的含義一定要清楚。

「煩惱障」:煩惱障就是見思煩惱的總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跟思想錯誤,會帶來許許多多的煩惱。見思煩惱裡,以「我見」為第一。《唯識論》說了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以及等流與隨煩惱,數目繁多。《百法明門論》把它歸納為二十六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可是諸位要記住,這是歸納為大類,每一類裡面包含的頭數是說不清楚的,煩惱無量無邊。

我們要想斷煩惱,這煩惱像樹一樣,無量無邊是枝葉,能夠找到它的根本,從根本上斷就容易。煩惱障的根本是「我執」。有我才有煩惱,如果沒有我,煩惱就沒處落腳。煩惱障的根源是我執,所知障的根源是法執,這兩種執著要是破了,這兩種障礙就沒有了,這才能明心見性,成佛作祖。種種煩惱,它能夠擾亂我們的身心,能夠障礙涅槃。涅槃是梵語,通常翻作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我們的真如本性(佛性、自性、清淨心),確確實實是圓滿功德、是清淨寂滅,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現在我們的心不清淨,不清淨是因為你有煩惱;你有煩惱才不清淨,有煩惱才不自在,有煩惱才有無量無邊的苦報。所以學佛,首先就要斷煩惱。

學佛最低的限度要能夠改造命運,要能夠轉業,這是最起碼的;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就白學。像袁了凡,確確實實把自己的命運改過來。在台灣,許多學佛的人,後半生的命運都是自己學佛當中改造的。李炳南老師今年九十六歲,他說他的壽命沒有這麼長,頂多也不過六十九歲而已,今年九十六歲,自己修得來的。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有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今年五十九歲(註:民國七十五年),也是修得來的。這就是學佛最起碼的好處,我們已經得到了。如果連這一點都不能轉,學佛就沒有效果,沒有成績可言。

轉業從哪裡轉?就是轉這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都要靠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智慧能破障。這兩種障,障智慧,障礙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圓滿的功德,障礙的結果就變現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誰造的?煩惱障造的,煩惱障要是打破,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阿羅漢用禪定的功夫成就第九定;六道裡面有四禪八定,沒有第九定,第九定超越六道;第九定將我執破了,煩惱障斷了,就沒有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沒有六道輪迴。這就說明六道輪迴是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到後面第五講講到十二因緣,再告訴諸位輪迴是怎麼一樁事情。煩惱能夠發動業力,使你在輪迴裡面生生不息,在這裡面輪轉。煩惱的性質是束縛,使你不自在,束縛這一些有情的眾生。這個束縛是無形的,譬如你煩惱了,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就不自在。只要有煩惱,你就沒有辦法離開輪迴生死。煩惱障涅槃、障生空(人我空)。

「所知障」:所知障是以法執為根本。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對它起執著,這也是麻煩事情。它的頭數有多少?跟煩惱障一樣,無量無邊。所知障把我們本來所知的境界變成無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智慧跟佛一樣大,佛是無所不知,我們原本也是無所不知,現在我們是將本能失掉,無所不知變成一無所知,學都學不會,糟糕不糟糕!為什麼會失掉?這當中有一個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法執」,對一切法起分別、執著,所以就變成障礙,把我們的一切智喪失掉。

也許我們聽了會懷疑,凡是知識一定要學習才會知道,那不學就會知道嗎?真正的智慧不要學。佛經裡常說「無師智」,師就是學習,不要學習;「自然智」,也不需要修學,自然就知道。這個話說起來你不相信,不是你常識能想像得到,你在一生當中也沒見過這樣的人,你當然不相信!可是這事情是真實的。《六祖壇經》記載,六祖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也沒有到外面參學過。他善根深厚,賣柴的時候,聽人家念《金剛經》,聽了幾句就開悟。我們讀了幾百遍、幾千遍都不開悟,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我不能?他聽經的時候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所以一聽就開悟。我們今天聽經、讀誦,有我執、有法執,統統是障礙,障礙很嚴重,當然開悟不了。所以要曉得,佛法是破執著的。如果一切不執著,一聽就開悟,一看就開悟,悟了以後的境界就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多少人向六祖請教,問經典裡面道理,六祖說:「我不認識字,你念來我聽聽。」他就念一遍,念了之後,六祖就為他講解;他沒學過,意思完全明瞭。因為沒有障礙,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變成智慧,這是無師智、自然智。

心要清淨,心裡不能有一點點東西,有一點點就是障礙,不是煩惱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能障菩提(覺性),使你對於一切法不覺,迷惑了。煩惱障起來的時候,一定帶著所知障;所知障起來的時候,不一定帶著煩惱障。這兩種障礙,雖然說一個障涅槃,一個障菩提,其實嚴格的講,煩惱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我們只能夠說,哪一種障對某一方面障得多一點,其實都是障礙。

「覺察」:覺察是「對煩惱障」。對是對治,煩惱障是病,覺察就是藥,拿這個藥來治這個病。覺就是覺悟,察就是觀察,我們現在所講的反省,做反省、省察的功夫。如果不能夠深深的去反省,我們在境界裡常常迷惑,起無量的煩惱。下面兩句是比喻,比喻煩惱障的害處,「侵害如賊,覺賊無能」。賊是小偷,混到這裡來,我們的財物要受損失;就好比煩惱障起來之後,我們真性裡面的功德不能夠現前,清淨心不能現前。心本來是清淨的,蒙上這一層煩惱,心就顯得不清淨,覺了就能夠恢復。覺賊無能:你若覺察,賊就發揮不了作用,能力使不出來。所以煩惱不怕,就怕覺遲,你要覺悟得快。

怎麼覺法?這就是我們修學關鍵所在。首先要曉得煩惱的形相,要認識它。煩惱的形相,大經大論裡有很長的文字討論,簡而言之,中國人所講七情五欲就是煩惱的相,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如果我們讀《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對於煩惱的形相就有一個概略的了解。然後這些形相一現前,我們自己立刻就覺悟到,我煩惱起來了;只要你一覺悟,煩惱就不起作用,就轉變了。還有一個最簡單區別的方法,我們的心是清淨光明的,如果在一切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我們這個心不清淨、不光明,這就有煩惱,就有障礙,這個時候一定要提起觀照;這一觀照,煩惱就沒有了。

什麼是觀照?怎麼觀照法?我告訴諸位,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觀照,就是觀照的方法。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翻作量,「佛」是覺,這一句名號翻成中文意思是「皈依無量覺」。我樣樣都要覺悟,豈不是這一句佛號幫助你回頭;從不覺喊回來,你要依覺,不能依煩惱。譬如我們遇到一個順心的境界起了貪心,你立刻就覺察到貪心是煩惱,清淨心裡沒有貪愛;貪心才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從貪欲裡回頭。貪是不覺、是煩惱、是迷,從這裡回頭,依覺;覺心清淨,不生煩惱。這個佛號就管用,念念將我們從煩惱裡喚回來。只要一把佛號忘掉,煩惱就起作用,一個接一個來,煩惱就增長、相續。

所以念佛是斷煩惱的功夫,念佛要這樣的念法,才能夠得一心不亂,因為這種念法,念到有相當功夫,煩惱不起現行。雖有煩惱,你念佛功夫念得很好,佛號完全把煩惱降伏住,這就是「功夫成片」,淨宗講帶業往生就是這種程度,決定往生。沒有往生之前,我們身心很自在,因為一天到晚沒煩惱,沒有煩惱就快快樂樂,很自在。功夫再深一點,把煩惱念斷,煩惱障整個破掉,沒有我執,就得念佛三昧,就叫做「事一心不亂」。如果功夫再深,連所知障也破掉,那就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成佛(分證佛),因為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可見得這一句佛號妙不可言。

有很多念佛的人迷信,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以為阿彌陀佛會保佑他,沒想到阿彌陀佛沒理他!怎麼曉得沒功夫?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脾氣還挺大的,你得罪他,他生氣好幾天,你讚歎他幾句,他歡喜好幾天,這怎麼行!這就是煩惱一點都沒斷,煩惱還是常常起現行,佛號壓不住煩惱,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說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我就來接引你,查遍淨土經論沒這個說法。人家的條件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哪怕一生就念了一聲佛號,這一聲佛號就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往生;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去不了。《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往生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破煩惱障就一心不亂,破所知障就心不顛倒。淨土法門與教義完全相應,不能夠通達教義,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不好。所以無量法門都是要破二障,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不例外,也是要破二障。

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當然可以恢復,本無當然可以斷掉,我們一定要相信,這叫做自信,信自己。佛法裡面講信心,信解行證,第一個就要相信自己,然後相信諸佛菩薩能夠為我們做增上緣,能夠幫我們的忙,幫助我們自信,幫助我們自悟,幫助我們自修自證。一切要依靠自己,不依靠自己,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覺悟」:覺悟是對治「所知障」。這裡也有一個比喻,「昏昧如睡,覺即分明」。我們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可是醒來之後又恢復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起了分別、執著、妄想,對於外面環境的真相就不能夠認識,好比睡著了;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我們的能力又恢復,就好比又清醒了。可是分別、執著說來容易,要想真正把它斷除,的確不容易。所以初學一定要在定功上下手,那就是一定要修禪定。可是修禪定之前,一定要修戒律,戒律幫助你禪定。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太深,習氣就是煩惱,煩惱太重一定要依戒條勉強來修學,來約束自己,把惡業先斷除;惡業斷除之後,善業也不執著才能得定,你的心才能恢復到清淨。清淨心裡面自然就生智慧,智慧現前就能夠破除二障,恢復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大智大覺,這就是成佛。

下面有三句,「自行、化他、行滿」。自行是自己學習,依照理論方法來修行。化他是教化眾生;教學相長,教化眾生就是幫助自己覺悟,不肯發心幫助別人,自己就沒有辦法圓滿的覺悟。行滿就是自行化他圓滿。如果只有自行,不肯化他,這是小乘;像阿羅漢不肯主動化他,他一定要你去向他請教,他不主動教你。菩薩就不一樣,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他,他上門來教你;自行又能兼之以化他,則是大乘的菩薩。自行化他圓滿,那就是佛。

乙、二障略舉

這一段是講覺悟的內容,也就是整個佛法的內容。佛法的內容就是現在哲學裡所講的兩個大範圍:一個是人生觀,一個是宇宙觀。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裡面所研究,它有對象,它是相對的,有能、有所;佛法裡面沒有能所,是自己研究自己,所以它不是哲學,不是研究別人,是研究自己。佛法裡面講的人生觀,只講自己,不講別人。宇宙觀就是環境,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別人是我們自己宇宙觀裡的人事環境。

「人生觀」:佛法裡講人生只是講我們本身,本身以外是環境,屬於宇宙。這就是覺用裡面第一項所講的覺察,我們要覺察「本身煩惱」。說到煩惱,這裡頭有因有果,過去、未來我們不說,只講現前容易覺察、容易理解的。「當前所受」:所受的是果報,就是我們現前在生活裡面種種的感受,這是我們應當要覺察到。感受的、所受的也是太多,此地只略舉三條:第一個是「眾苦」,我們現在所感受的是苦,身也苦、心也苦,這是果報。第二個是「不自由」,我們想想是不是不自由?第三個是「不平等」。這三條是非常明顯,顯而易見。底下講,這是應覺之一,學佛一定要時時提醒這個覺心,不能讓它昏迷。莊子說:「智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這跟佛法裡面所說的觀照,功夫是相同的,這就是覺的意思。我們要覺悟,我們現前的果報為什麼這麼苦?有這個苦果,當然有造成苦果的因素,我們進一步要去找,有果必有因。

「當前所造」,這就是因。此地也是略舉三條,是針對前面三種苦果而說的。第一個是「苦因」。你現在所造的都是苦因,既然造因,哪有不受果報的道理?苦因是迷惑造業。我們現在對於自己迷惑,不認識自己,對環境也迷惑,迷惑之後就妄動,妄動就是造業。造作的時候稱為事,結果稱之為業;像你們在學校念書,把所有的學分學完,畢業了,就叫做業。六道輪迴這些因果報應,業力在主宰,業力在推動,這業力是自己製造的,自作自受,你能怪誰?正因為是自作自受的,所以自己可以改變。我自己造的,別人不能幫我改;所以佛菩薩沒辦法替你改。業是我們自己造的,果報還是自己受,這才是一個正理。所以你造苦因就得苦果。

第二是「縛具」。你有許多束縛的工具,你就不自由。縛具是什麼?淺而言之,煩惱、牽掛。你心裡有很多牽掛就不自由,沒有牽掛得大自在,一個人要學無牽無掛。某人福報很大,福報就是縛具,有福報就不自由,沒有福報、沒有牽掛就自由。

我出家受戒的時候,道場裡有一位法師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他是江蘇人,他說他們寺廟附近有一個人家很有錢,他的父親在外面要飯;大概最初家境也不很好,父親常常在外面要飯。以後兒子發了財,總覺得父親在外面要飯,自己很沒有面子,想盡方法把老頭子找回來,供給他衣食,養尊處優。他過不慣,住了幾天,又偷偷的跑出去要飯。人家問他為什麼?我這個自由自在。被兒子關在籠子養,不自在;回到家裡,總覺得人家伺候著,不自在。他說:我一天到晚,走到哪裡玩到哪裡,肚子餓了,向人家討點飯吃,晚上睡覺,走到哪裡睡到哪裡,好自在。這真想得開,真是看得破、放得下,自在!所以要曉得,有家,家就是縛具,你有了家就有牽掛,就不自由。我學佛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將來要搞一個道場。為什麼?那就是一個縛具,有了道場就不自由,就有牽掛、有約束。像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到處建廟,到處修廟,建好了馬上請一個人作住持;他移交了,他得大自在,所有道場始終沒有變成縛具。

第三是「分別業」。有分別心就不平等,如果你在一切法裡都沒有分別,萬法平等。分別就是兩種執著—我執、法執,偏見偏愛,造成不平等。

凡事都有因果,果報要覺悟,修因更要覺悟。如果我們不造因,當然就沒有果報;造了業因,後來必定感果。經上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造作的時候,糊裡糊塗不知道,果報現前時害怕。菩薩不怕果報現前,曉得沒法子,只好逆來順受。菩薩怕造惡因,所以菩薩絕不造惡業,這就是覺悟的人。人生觀這一小段,是對於本身的覺察,也就是人生的覺察。

「宇宙觀」,對環境的覺悟。「環境所知」:這是講所知障,前面是煩惱障;所知障是對環境說的。環境,我們一般叫宇宙觀;觀就是覺悟,宇指空間,宙指時間,整個時空裡面所包括的一切現象。分為兩大類:「森羅萬象」是講物質環境;「人情事理」是講人事環境。

在物質環境裡面,略舉三條。第一是「惡難遣」。惡劣的環境,不好的環境,我們總想離開它,能不能離得開?不容易。為什麼?這裡頭有因果。有福的人,不管到哪個地方,福報都是現成的;造作罪業的人,不管到哪個環境都要受罪。這個事情總脫不了因果的定律,我們一定要明瞭。環境惡劣,真正覺悟的人知道是自作自受,他逆來順受,不求離開,在這裡面斷惡修善、改造業因。因改了,果報自然就轉變,這才是正理,才是一個真正改造命運的途徑。

第二是「好難求」。誰都要好,可是好畢竟是不容易求得的。佛門裡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求,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才能夠得到,才能夠有求必應;如果不懂得理論方法,盲修瞎練求不到。佛法絕不迷信;世間有不少發財的人,天天拜神,認為他是拜神而發財的,神保佑他,賜給他財富,所以他要去報答神明,這是迷信。實在說,他命裡頭該那個時候發財,他在那時候拜神湊巧碰上;這個神也很走運,所以他常常去供養祂。這是碰巧碰上,不是神給他的;如果是神給他的,每一個人去拜神,神應該都給他。譬如你命裡沒有財,到神那裡去拜一拜,告訴神:他發了一千萬的財,只供養你一百萬,我發一千萬,供養你三百萬;那這個神應該馬上就把財給你,結果你還是發不了財。可見得你發財是前世修財布施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不是神給你的。儒家云:「聰明正直謂之神。」神不會受賄賂,不會受你巴結。如理如法的修學,福報是可以求得,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得,甚至於健康長壽也可以求得。諸位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訓》,我的朋友當中,有人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環境。

第三是「得易逝」。惡的環境,我們很厭惡,希望離開;好的,希望能夠得到。可是得到之後又很容易丟掉,因此凡是得到的人,無不是患得患失。得到不容易,又怕它丟掉,這裡面就生煩惱,這就苦了。沒有錢的時候想發財,很苦;發了財之後,又怕台幣貶值,又怕災難;患得患失,苦不堪言。這是講物質環境上,我們應該要覺悟的。其實,最麻煩的不是物質環境,而是人事環境。處事難,處人更難,更不容易。

「人情事理」,列舉三條。第一是「情多異」。情緒非常不穩定,變化太大,早晨跟你很好,晚上就鬧翻了;這個事情很麻煩,但是現在這個社會非常的普遍。人與人相處難啊!

第二是「事多變」。事情多變化,為什麼?沒有原理原則可尋,這個事情麻煩;當然這個與教育有關係。中國古代,人情事理它有個範圍,絕大多數不出這個範圍,這個範圍就是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道統—五倫八德,人人都能夠遵守,所以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翻開中國歷史,跟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比較,我們安定的時候多,那就是我們有一個道德的範圍,大家都願意遵守,都尊重。中國自古以來,治國是禮治,不是法治;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禮,現在變成最不講禮的民族。在我們中國,人與人之間沒有禮貌,遠不如外國人。我們在外國,不相識的外國人在馬路上碰到,他跟你笑笑,跟你點點頭,很客氣。到商店裡買東西,覺得不好退回去,人家笑嘻嘻的接受,錢馬上退給你。不像我們這裡,你買了東西退回去,面孔板得好難看,甚至於他還不肯退貨。外國人非常有禮貌,中國曾是禮義之邦,現在把禮義都喪失掉了,這真正值得我們反省。從前它是有一個範圍、有一個原則,總不會超出太多,現在禮樂都崩潰,都沒有了,沒有原則可尋。從前的讀書人,能夠判斷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事情;現在,今天都不能料定明天出什麼事情,都預料不到,事情變化莫測,變化太大了。但是情與事都是現象,裡頭一定有個道理。

第三是「理多祕」。這個祕不是祕密,是深祕,有很深的道理。必須要很深的智慧,才能夠看破這些道理,然後才能應付得了多變異的人情事故。

丙、宇宙人生範圍

宇宙人生範圍,實際上就是覺之範圍。前面一段是覺之內容,這一段講覺之範圍,這個範圍太大了。「空間十方,時間三際」,除這個地球,太空裡有無量無邊的星球,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我們智覺的範圍。

先說空間,空間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方皆有生」:有生,不是說十方都有外星人,其他星球也許有比我們還高明的生物,不是講這個,說這個與我們的關係畢竟不太密切。佛法講方皆有生,是有我們自己,意思就是我們這一世在地球上出現,說不定來世我們到別的星球去投胎,這麼一來十方世界與我們關係太密切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在台灣,也許過幾年移民到美國,那個地方變成我們生活的環境,可見那個地方與我們關係密切。我們念阿彌陀佛修淨土法門,希望將來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地球上,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我們銀河系裡,而是距離我們這個銀河系非常遙遠的一個星系,經典裡面佛給我們介紹得很清楚。這樣遙遠的星系,我們怎麼能達到?這裡面就妙極了。殊不知靈魂的速度太大了,比光速、電速大得太多。光的速度一秒鐘才三十萬公里,很有限,速度太小了,而我們靈魂的速度,一剎那、一彈指就能周遍法界,光速、電的速度怎麼能跟它相比?沒法子相比。「方皆有生」,十方世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互為依緣」:十方世界是互為依緣的。底下舉個例子,譬如「國際動態」,雖然距離我們很遠,某個地方發生事情,一定影響我們的政治、經濟,可見得全世界每一個地區的動態,與我們都是息息相關。底下是比喻。「風向氣壓」:冬天天氣冷,與西伯利亞來的高氣壓有關係;颱風亦是從其他地方生起,而吹至台灣來的。「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會影響我們的磁場,影響我們的通訊,太陽距離我們雖然這麼遠,星球與星球當中有影響。「推之無盡」,空間是無盡的,世界是無盡的。這是「覺之空間」,可見得這範圍之大。

「時間三際」:在時間上講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皆有生」,這個生跟前面那個生是一樣的意思,過去世有自己,現在、未來世還有自己。有一些人想不開去自殺,以為這樣就自了,給諸位說,死了就不得了。這一世苦,去自殺,四十九天投胎再來更苦,苦上再加苦,永遠沒完沒了,這個事情可怕。佛常常讚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為什麼讚歎人身?人最容易覺悟,人修學佛法最容易成就。你得人身這是大好的一個機會,不在得人身這個階段求解脫,求了生死、出三界,糊裡糊塗自殺,真是冤枉。所以道業沒有成就之前,決定不能死,死不得也!這個很重要很重要。

「生各環境」:我們的生命,一生一生環境不一樣。每一個星球情況不相同,我們認為那個星球是死寂的,也許那個星球裡面有很多眾生,我們肉眼看不到。譬如說,我們地球是五趣雜居地,有地獄、有餓鬼,但是我們見不到,絕對不能說見不到就沒有,這個太武斷了;見不到可以存疑,這是做學問的態度。

可是鬼這個事情真有,許許多多人遇到過。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對我幫忙很多,他告訴我他學佛的因緣就是因為見到鬼,他才相信。其實他在年輕的時候,這一些傳說他聽了很多,但是他都不相信;他非常的執著,一定要自己見到才相信,果然他真的見到。抗戰期間,他那時是公務員,晚上跟朋友一起玩,玩得很晚才回去。當時重慶那個地方路很暗,雖然有路燈,都是二十燭光,好遠才一個,若有若無。他在路上遇到一個女人,走在他前面沒多遠,走了半個小時他忽然想起來,半夜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出來?這個念頭一起來,他就寒毛直豎,嚇得一身冷汗,再仔細一看,前面這個女人有上半身沒有下半身,嚇得他全身發抖。他遇到這麼一樁事情,他就學佛了,他學佛的因緣是這麼來的。學佛之後,他講那個鬼大概是觀世音菩薩變化的,菩薩示現這個樣子來度他,要不然他不會學佛。那個時候我初學,他講這些故事講得很多很多,說明這事千真萬確,確實是有。這是講凡聖同居土,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

我們由此就可以體會到,也許有的星球很適合於某種眾生居住,例如太陽,溫度很高,是一個火球,也許有眾生適合那個溫度,到我們這兒都凍死了,很有可能的;不能說這個星球上沒有有情眾生,有許多有情的眾生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有出家人來問我:「法師,現在美國人登陸月球,發現月球上什麼都沒有,我們以後還要不要念月光菩薩?」菩薩住在月球裡,凡人見不到。正如同菩薩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只有少數有特別因緣的人見到。《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見迦諾迦尊者,他有這個緣分,他見到了,別人見不到。古時候確實有不少人見到佛菩薩、羅漢的道場,確實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要相信,這是相信聖言量,這些人不會欺騙我們,像悟達國師他不會騙人的。佛法最重視的就是戒妄語,如果他用這種手段來弘法,縱然是好心,他也犯了戒,這個罪過就太大,這是破根本大戒。

在《聊齋》、《子不語》、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所記的那些神怪的故事,在我看起來寓言很少,十之八九是真實的。這些事情,現代的知識分子比較難以接受,但是你們也很好奇,如果發現有一點點小神通的人,往往你就上當。如果你真正想見鬼,跟鬼打交道,我告訴諸位,只要用三年功夫就可以跟鬼往來。可是你要曉得,往來之後決定沒好處,對你自己本身不利。我在過去有一個老同參,我在台中學講經,他就跟我說:「現代人劣根性很重,你把嘴皮講破了,他都不相信,學這個沒有意思。」我說:「那怎麼辦?」他說:「我學神通,神通學會,一現神通,他就相信。」他這個想法也很難得,於是他就去修神通。修了三年,神通沒有,得鬼通,跟鬼道天天往來。他告訴我,他能夠看到鬼,說我們平常都市裡,下午五點鐘以後街上就有鬼往來,不過數目不多,到八、九點鐘的時候滿街都是,鬼都出來了,很熱鬧。他在鬼裡頭也有認識一些人,他是個出家人,很奇妙的他說找到一個女鬼,是他前世的太太,所以我們到他那兒去參觀,他在旁邊供了一個牌位,牌位上供了女人的化妝品。這是前生的太太找來了,跟他在一塊住了一個多月,鬼通。我就跟他講:「你能夠見到鬼,我沒看到,我還是不相信!你還是不能度化眾生。」

我們那個時候同參三個人,三個人同年,三個人都短命;算命的說,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學佛很精進。兩位同參都是四十五歲那年走的,眼看輪到我了。我那一年在基隆大覺寺講《楞嚴經》,講了三卷,就害了一場大病。我想時間到了,所以不看醫生,也不吃藥,我想那都沒用,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可是過了一個月之後病好了,一直到現在沒生過病。我沒有求長壽,這都是這一生修來的,確確實實能轉變命運。修神通的確不難,但是沒有什麼用處,不但不能幫助你定慧,連轉眼前的業力都做不到。所以佛在一切經論上,處處教誡我們不要修神通,你自己定慧成就之後,神通是本能,自然會現前,不要修,到時候你的本能就恢復。

這是說出我們這個世間,有一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有情眾生存在,他方世界其他的星球當然有可能。我們只可以說,與我們人類,或者與我們地球上不相同類的這種生物,在許多星球上沒有;但是除這個不相同類之外,另外我們肉眼不能夠見到的眾生,不能說沒有。世界無邊,每一個世界是我們居住的環境,過去、現在、未來都有我們自己的生命。

底下是比喻,「古今政治風俗」,雖然不相同,它有密切的關係。「六道身壽依報」,六道裡面每一道的身形、壽命、生活環境,狀況也各個不相同,我們到後面再來討論。「澈之無窮」,就是「覺之時間」。

從這一個講表來觀察,我們就曉得佛法裡面絕對沒有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的。苦,是迷才有苦;樂,一定要覺悟之後才能夠獲得。佛法的修學完全在自覺,覺他也是自覺,自覺圓滿這叫成佛,所以成佛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學佛跟佛學是不相同的。佛學可以說是學術、是哲學;但是學佛就不一樣,學佛是要學作佛,要學成佛。目標完全不相同,修學的方法當然也不一樣。如果把它當作一門世間學問來研究,目的不是成佛,目的也不是求無上正等正覺,可以拿世間的方法來研究它。依照歐陽竟無大師的說法,如果是「佛學」,那是邪知邪見,若是「宗教」,那是完全迷信,所以他說,佛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學。他這個見解、這個說法,很合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全世界佛法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我們要學什麼?是學宗教的佛法,還是學學術的佛法,還是學佛法的佛法,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的。佛祖代代相傳是佛法的佛法,至於學術、宗教的佛法都是變質的,都是將佛法誤解,也都是迷惑了純正的佛法,修學那個浪費時間精力,而一無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警覺的。

眼前的禍福,佛法裡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告訴我們,「吉莫吉於知足」,知足的人處處吉祥如意;「苦莫苦於多怨」,多怨是不知足,不知足就苦。「福在積善,禍在積怨」,所以我們與一切人,千萬不要結冤仇,古人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冤仇積多了,一定是禍害。所以要修善、要斷惡,心胸要擴大,要能夠原諒人,要能夠容忍,才能成就自己定慧,成就自己的福慧雙修。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人類起源進化發展消失不斷輪迴!

2010-06-28

版權聲明 :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pm2012.blogbus.com/logs/69645655.html

 

對於人類的起源學者有學者的解釋,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記載。 但是佛教中對於人類的起源有不同的講述。 在《長阿含經》中釋伽牟尼佛講述了人類的起源: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修羅和天人的生存狀況!

2010-06-27

版權聲明 :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pm2012.blogbus.com/logs/90560489.html

修羅道

修羅與天界眾生很類似。 他們的福報很大,幾近天界之樂。 他們的世界亦與天界可以相通,所以二界間之眾生會有來往、接觸。 甚麽有情才會投生於阿修羅道中呢? 生於此道中的眾生,通常是有當生短旖緄母蠹吧茦I力,但瞋恨及妒忌心強者。 這些眾生雖有極大的善業力,卻因其瞋恨之習氣,便不能生於天界,而生為阿修羅這一種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

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 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阿修羅本來就是妒心及瞋心極強的有情,他們不甘天界眾生坐享其成,所以便會常常嘗試以斧頭砍斷如意樹,以令大家都沒好處。 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這只令阿修羅更加生氣和妒忌。 同時,天道中的有情,常對阿修羅世界中的女色垂涎,時常搶奪阿修羅女。 為著這些原因,阿修羅便常常向天界宣戰。 大家可能以為兩道之間爭戰的事端十分無聊,但反觀我們人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何嘗不是由極小的事端挑發起的呢! 人類歷史上,曾多次為了更小的事而發起大規模的戰爭,引致無數人的死亡。

修羅之福報雖大,但因爲其瞋恨心,他們仍有大苦。 他們的粗顯之苦主要來自妒忌心之煎熬及戰爭之苦。 他們的業力感召長期的戰爭狀態,其打仗對像是天界眾生。 修羅因其業力而避免不了戰爭,可是他們自知下場往往都是以戰敗而結束。 在身體條件上比較,天界眾生只要頭不斷就不會死,但修羅道眾生的肉身卻與人類差不多,並不像天界眾生的身體那麼堅固,所以一打起來,他們在先天上便居下風,要殺敵十分難,但又很易被對方打死。 在武器優劣上,天界眾生之兵器比修羅界擁有的軍備強得多了,所以修羅道亦居下風。 在地理環境上,修羅道縱使能乘勢攻至天界,天界眾生只要把天門關上了,修羅便很難指望攻入。 可是,在修羅居劣勢時,天界眾生卻可上天下地追打修羅,令他們無處可躲。 對於戰爭及斷手、斷腳等之具體痛苦的細節,衲不必多講,大家想必能自己幻想得到。 在心理上,修羅明知屢戰屢敗、傷亡慘重,但仍然因業力所驅而屢屢叫陣,我們不難想像到在心裡有數、知道自己正在打一場沒希望獲勝之戰時的恐懼。

天道

天界分爲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三重。 若以福報來看,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福報的地方。

欲界天有三十三天、兜率天等等許多重。 這裡的眾生是在花中化生的,其壽量極長。 在天界並無日、月,眾生身放光明,以花開、花合為一晝夜。 在欲天中,食物、衣服及所有必需品都不假營求,自然便能得到。 在他們的一生中,除了享樂便沒太多別的事可做的了

雖然欲天之享樂大,但卻十分不利於修持。 在那裡,雖偶爾亦有佛陀出現説法,也有時會有佛陀以神通變出之法鼓等樂器,不敲自鳴而開示佛法妙因,令有緣之天界眾生得聞正法,但除了以上情況外,欲天界之眾生便沒甚麼別的機會學法,而且他們因爲享樂太大及縱情享受,一般都沒有興趣學法

衲說一個故事: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Shariputra)有一位弟子,這弟子本身是很有名的大醫師,出入皆騎象及有眾僕從跟隨擁簇著,但他卻是十分敬師的一位弟子。 他的敬師去到甚麼程度呢? 有一次他在路上剛巧遇到其師舍利弗,他就竟然不理儀態、不顧自己身份,直接從象身飛撲而倒在地上頂禮師父。 這個弟子後來死了,因福德而轉生在天界。 舍利弗以神通上天,本欲為他説法。 可是,天界之樂卻令人太迷失了。 這個一度是敬師美德之模範的弟子,在見到舍利弗時,雖因業力而能認得自己的前生師父,但卻因忙於享樂,只略看了舍利弗一眼,把手揮了一下當作是打了個招呼,然後便又忙著去玩了。 舍利弗眼看實在無法可施,只好遺憾地離開。 由此史事可知,即使這樣的模範弟子,去到天界尚且變得如此,何況別的人呢! 所以說在天界中,修行的條件不算理想。

此外,成佛必須有菩提心,菩提心則依賴不忍見眾生受苦之悲心而出,可是在天界之眾生根本不能理解甚麼是苦。 由於他們不太經歷粗顯的苦,所以他們對苦諦及出離心等不易生出覺受,即使想修也不易有成。

前面講過天界與修羅道常常會打仗,這是一種值得一提的情況。 天界之眾生由於享樂十分大,他們沒瞋恨心,所以亦難有戰意。 在出戰前他們必須先到一個有特別功能的花園中,令自己培養出欲戰的心,否則便不會有戰意。 他們的這一特性與人類十分不同。 人的心便等同這種培養瞋恨心的花園,不假外求,隨時可以發出仇恨心。 在作戰時,天界眾生多會獲勝,但少不免仍會有恐懼及受傷。 在受傷時,只要不傷及頭部,他們絕不會死,而且複原極快,但多多少少仍可説是有粗苦的。

此外,在天界中亦有以強凌弱的情況,力量較小的眾生會被欺侮或歧視,這也是他們的苦之一種。

在臨終前,一向身放光明、香氣及極爲潔淨的天界眾生開始流汗發臭、光明先退、衣服變得骯髒,而且會坐立不安。 此時他們的朋友都各自散去,留下他們孤獨地等死,但天界眾生之壽量很長,即使彌留的時間也有好幾千人間年之久,令他們徒增痛苦,又由於天界眾生有神通,能預知下生去處,便更加心生憂慽。 爲甚麼他們預知去處便很憂心呢? 因爲天界福報太大了,往往把轉生其中的有情之一切善業力用光了,只馀下未報的惡業,所以下生去處多為三惡道。

我們試想想,我們在不知下世去處好壞之情況下,死時尚且十分恐懼,何況自知去處不妙的天界眾生呢! 再者,如果把一個窮人搬移至條件很差的地方,痛苦可能不太大,但若把自少嬌生慣養的少爺搬到窮地方,其痛苦自然更大;同一道理,天界一向福報最高,現在卻要生為三惡道,其心中之悲慘心情是很強烈的。

以上説明了欲界天之苦。 色界與無色界天情況不同。在上二界中,沒有粗的苦,但仍有細微的苦。 這二界之眾生,在轉生時有一念:「我現在轉生於天界了」,在死時亦生一念:「噢!我現在掉出天界了」除此二念之外,其間之以劫計算的長時間內,他們只在定中,沒有思想及念頭,亦沒有苦。

 可是,他們的業報始終亦會告盡。 在再次轉生時,由於曾長時間處於無思想的定中,他們多會生為愚昧畜牲。

此外,生於此二界之眾生主要是修定而作因,他們誤以爲此二界之境便是最上乘的永久解脫,所以在跌出天界時,他們很可能會想:「咦?宗教明明是說解脫是究竟的嘛!怎麼現在我跌出這境界了呢?」,而從此生起認爲世上根本沒有解脫這回事的邪見,以致後來下場更不妙。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忉利天的生活情況詳細介紹!

2010-06-27

版權聲明 :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pm2012.blogbus.com/logs/69645702.html

 

「忉利天」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 這三十三天不是由底向上來數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合到三十三層,所以稱為三十三天。 而是東邊有八天,西邊有八天,南邊有八天,北邊有八天;這四八共三十二,分佈在第三十三天的四邊,而它在中間,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釋。 這帝釋在佛教裡頭,只是一個護法。

《阿彌陀經》上所說的「釋提桓因」,就是這個帝釋;在〈楞嚴咒〉裡邊所說的「南無因陀囉耶」,這「因陀囉耶」也就是帝釋天。 他雖然在天上做天主,但是在佛教裡只是一個護法;他不單不能做主,而且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只是在門口站著。 這位天主,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萬能的上帝」。

不錯,他是萬能的,他不只管天上的事情,也管人間的事情。 但他和我們人間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 他也有淫欲,也有飲食,也有睡眠這三種慾念,只不過他輕一點,沒有我們人間的人這麼重。 我們人間的人,在飲食方面,幾天不吃飯,就餓得受不了;幾天不行淫欲,也就覺得很不自在;幾天不睡覺,那更覺得精神不夠。 可是這位帝釋,就是一百天不吃飯也可以,兩百天也可以,三百天、一年不吃飯,都可以的;一年不睡覺,也可以的;一年沒有淫欲,也可以。 雖然這樣,不過,他還是沒有斷欲。

忉利天人的壽命是一千歲。 以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做為忉利天的一晝夜。 你想一想:他的壽命雖然一千歲,但是比我們人間多多少年?

忉利天有八萬由旬這麼大,城池的牆壁是七寶造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萬由旬。

忉利天天主所住的城叫善見城,所住的宮殿都是用最名貴的寶貝造成的。 所以他生到這個地方,就不願意走了,而願意在那兒做天主,也就是這個道理。 他的前後左右、四維上下,都是珠寶,房子也是珠寶造成的。 這麼美麗的地方,這麼美麗的宮殿,所以他的慾心也就不會停止,以為這樣就滿足了,可以在那里安然享受天福。 他認為這是最快樂的地方,所以希望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這個天國,他的世界。 「我的世界是這麼快樂的一個世界,誰歡喜來,我都歡迎的!」因為他很歡迎一切人到他這裡來住,他認為他是很慷慨;但他不知道他自己的生死不能了,也就因為貪著這種快樂。

那麼講了半天,這個天主是怎麼做的? 是不是從地下往上升,先做地主,然後升做天主? 廣州有個風俗,家家都供奉地主。 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 或者由地主做人主,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 不是的。 那麼是怎麼做天主的呢?

在迦葉佛時,這位天主原本是個女人,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什麼不得了的。 這個女人發心為佛造一座塔廟,她是什麼因緣發起這個心呢? 因為她看見一座破廟,已經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了。 這破廟裡有尊佛像,每逢刮風下雨,就會把這尊佛像所貼的金面,從臉上一道一道的衝下來。 她一看,就生了一種難過的心:「哎喲!這佛像已經都髒了,現在又被風吹,又被雨打,啊!這太不好吧!」於是她發心要把這座廟修造好。

她想造廟,但自己又沒有錢,於是就找她的朋友親戚,說:「我現在要造廟,但沒有錢,你們大家可不可以幫我的忙呢?你們有親戚就找親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們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這座廟修好。」她的親戚朋友說:「可以,我們大家互相合作來造一座廟。」這麼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個人﹣﹣她是其中的一個發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個,這三十二個大約多數是女人。 這在歷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來了。 若有男人,也很少的。 因為男人呢? 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歡喜造廟,說:「這個讓女人去做。」所以就由三十三個女人把這座廟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寶塔。 大家都拿出一點錢,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來造廟造塔。

塔廟造完了,這三十三個人的生命結束之後,全都生到天上去了,每一個人有一層天,所以三十三個人就有三十三天。 而這三十三天的中間就是忉利天天主──帝釋。 這是忉利天的由來

「天」,是什麼意思? 沒有意思,要是有意思,就不叫天了。

為什麼沒有意思呢? 天以自然為義,「自然」就是它的意思。 也就是由這三十三個人業報,他們的業力所感,而現出來的這種天。 要是沒有這三十三個人,這三十三天也沒有,所以我說沒有意思。 你若想到那個天上去,那才沒有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到那三十三天去。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

人壽100年

 

四天王天︰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身長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

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裡,身長一百五十丈,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

 

須焰摩天。也就是空居天

因為離開須彌山,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裡,身長二百廿五尺,壽命一萬萬四千四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三百年。男女相愛,只是執手以示愛,而不行淫。

 

兜率天:

這天分內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內院有大摩尼殿,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常在內外兩院說法,教化眾生。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裡,身長三百丈,壽命五萬萬七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男女相愛,只是一笑。

 

樂變化天:

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裡,身長三百七十五丈,壽命廿三萬萬零四百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樂具,都能隨愿變化滿足自己受用,男女相愛,只是熟視而已

 

他化自在天:

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裡,身長四百五十丈,壽命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男女相愛,只用眼一看便滿足。

 

 

*************

雲水人間:

佛教認為如果你在世有修,死後將轉世為欲界的天人,享受福報。

那麼根據考古學及佛經說法對照來看:

1.

考古學認為現代人類「智人」(Homo sapiens)的發源地應該是在非洲,其大約在二十萬年前左右出現,20萬年約是四天王天過了4000天(10.95年),兜率天過了500天(1.37年),他化自在天則只過了125天

2.

考古學認為中國的文字歷史則約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至今約3500年,3500年約是四天王天過了70天,兜率天則過了8.75天,他化自在天則只過了2.18天

....

換句話說...

1.如果你真的是從人類轉生在欲界當天人,你極可能將不會再度經歷人類文明。

2.如果你在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轉世當天人,除非你「自願下凡」,否則你應該不會再當人類了

....

所以說,目前的人類當中,從天人轉世當人類的有多少呢?????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疊層石破譯地球壽命﹕至少40多億年

疊層石破譯地球壽命﹕至少40多億年(圖)

  有一部電視連續劇《木魚石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那祗是一個傳說。

  在咱們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紀地質公園”﹐神秘的疊層石會“說話”﹐揭示了13億年前地球自轉﹑公轉的周期規律﹕每年546天至588天﹔每年13至14個月﹔每月42天。

  破譯疊層石密碼的人﹐就是中國地質調查中心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朱士興。他忙於教學和帶研究生﹐直到新年伊始回到天津﹐先前約定的採訪才得以進行。話題也就從2012談起。

“預言”無根據 地球正壯年

  72歲的朱教授精神矍鑠﹐說起喜迎新年﹐說起曾經廣為流傳的那個關於2012的“預言”﹐他哈哈大笑﹐說我們搞地質研究的人﹐只相信事實﹐只相信科學。疊層石的研究﹐不僅有理論價值﹐也有最現實意義呀。不是有人“預言”2012年地球毀滅嗎﹖我們的研究證明﹕這是不可能的!純屬無稽之談。

  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這是辯證法的觀點。地球也有一個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它什麼時候消亡﹐是不是2012年﹖我們的回答﹕肯定不是!地球至少還要轉幾十億年。

  宇宙天體大爆炸﹐產生了地球等星球。地球誕生距今已經46億年。開始它能量足﹑動力足﹐轉得速度快﹐一年500多天﹑600多天﹐甚至700多天﹐都有可能的。然後﹐它逐漸趨於平穩……

  地球從以前的每年至少544天﹐到現在每年365天﹐這個過程用了13億年。

這是一個科學的邏輯。就像一個人﹐是不可能從18歲就突然衰老到80歲一樣。規律是不能製造的﹐也是不可違抗的。地球轉動的速度在減慢﹐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猜想”﹐美國科學家根據泥盆紀珊瑚的日增長量﹐得出3億年前一年為385天至410天的結論。疊層石揭示了13億年前的地球轉動速度。

  那麼﹐什麼時候地球轉動的速度趨向零呢﹖它不轉了﹐地球不就完了嗎﹖我們按照減慢的速度推算過﹐地球至少還要轉動40多億年!打個比方﹕現在地球正處在壯年期﹐身強力壯﹑精力旺盛。

  我們搞地質研究的常常以億年論﹐大家想想﹐一億年是什麼概念﹖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才幾千年﹐工業革命才幾百年﹐信息革命才幾十年。

  我們的研究足以證明﹕2012地球毀滅﹐不攻自破。有人恐懼﹐搞科學的人不會恐懼﹐懂科學的人﹐也不會恐懼。地球正當年﹐你有什麼可恐懼的﹖連子子孫孫也不必恐懼。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異語:我的有機夢 兩個月就碎了

2012年 02月13日

小林 上班族

Q:怎會想轉行賣菜?
A:那時剛辭職,朋友在農會做蔬菜自動販賣機,問我要不要試賣,我跟我弟就開始賣水耕有機蔬菜。

剛開店,我賣吉園圃的菜,符合吉園圃有上千個產銷班,國家每半年檢驗一次,只要無農藥殘留,就可貼標章。價錢合理,我賣的不錯,還上過媒體。可是《有機法》通過後,需由民間機構認定合格才能叫有機蔬菜。我覺得怪,吉園圃由國家驗證,只要驗一次不過就撤銷資格,這種不涉商業行為的驗證不算,卻要財團法人認證的才算;不照顧真正農民,卻照顧財團,可是沒辦法,我只好趕快找合標準的菜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2-13 18:06
  • 鳳飛飛於2012年1月3日肺癌病逝,目前已安葬在桃園大溪。(圖:香港明報/資料圖片)

 

(台灣‧台北13日訊)

“帽子歌後”鳳飛飛今天驚傳已在1月3日因肺癌病逝於香港,享年60歲。

她的死訊震驚華人演藝圈,而她在臨終前對歌迷所說:“我這一生,過得快樂,活得精彩”、“下輩子再唱給您們聽!”更是令人動容。

鳳飛飛已經在2月12日目前已經安葬在她最喜歡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鄉桃園大溪,在佛光山的寶塔寺長眠,讓歌迷無限追思。

鳳飛飛與先生趙宏琦鶼鰈情深,趙宏琦2009年因肺腺癌病逝,令她哀痛欲絕,但外界沒有想到鳳飛飛在短期內也因癌症驟逝,消息震撼各界。

她生前的法律顧問江燕偉律師,在13日下午召開新聞發佈會說明狀況,鳳飛飛因為肺癌,在今年1月3日凌晨3時19分病逝,當時家人都陪在身邊。

而因為她行事低調,加上又快要過農曆年,因此生前遺願就是囑咐律師等後事都辦完之後,再對外公佈消息。

鳳飛飛原訂去年6月在台灣北、中、南各舉辦一場台灣歌謠演唱會,當時以聲帶受傷,宣佈演唱會延期舉行。去年5月27日還以錄音檔的方式現“聲”,當時語氣相當無奈,感覺很吃力,她表示,再怎麼清理她的喉嚨,還是這種聲音,因為聲音出狀況,以致於演唱會不能如期演出,她向所有支持這次演唱會的朋友說聲抱歉,希望能體諒。

但根據瞭解,鳳飛飛其實是罹患了末期肺癌,於7到9月期間進行化療,癌細胞跑到聲帶,因此聲音受到影響,就在今年的1月3日凌晨病逝在香港的醫院。

江燕偉強調,很抱歉這麼晚才對外公佈消息,但這是鳳飛飛生前特別交代的遺願。鳳飛飛生前也告訴律師,她有很多在工作上幫助過她的人要感謝。

肺癌病逝鳳飛飛官網:走時如睡著般安詳

“帽子歌後”鳳飛飛驚傳過世,今日(13)在鳳飛飛官網《鳳飛飛網訊室》也也公佈了這個難過的消息,內容為“我們的摯愛鳳姊,已於2012年1月3日,因肺癌而辭世了,就像睡著了般安祥!向來行事作風低調的她,事前特別交代等過完農曆年元宵之後,再公佈她已經化作天使的消息,我們也尊重鳳姊的意願,遲至今日才向大家宣佈。”

官網還提到,鳳飛飛在臨終前還是一心惦記著歌迷,她說:“我這一生,過得快樂,活得精彩,感謝陪著我一起走過這段精彩歲月的彩虹姊妹兄弟們,沒來得及唱的歌,下輩子再唱給您們聽!”令人動容,也讓粉絲忍不住落淚。

鳳飛飛網訊室表示,在最後的1個月,生病了的鳳飛飛堅持自己挑照片,親自撰寫賀詞,完成 2012年1月份、2月份的生日卡、2012年的新年賀卡,還有那暖暖的耶誕留言,她疼惜鳳友的心,持續到最後一刻!雖然再也看不到她的演出了,在痛哭一場之後,記得收拾起悲傷的心情,繼續聽她的歌,用行動來表達我們對她的愛與懷念,她永遠活在喜愛她的每個人心中!

台灣之光鳳

飛飛本名林秋鶯,1953年8月20日出生,還不滿60歲的鳳飛飛有“帽子歌後”之稱,本名林秋鸞,是桃園大溪人,27歲那年(1980年)嫁給香港旅遊業者趙宏琦,於香港註冊結婚,結婚28年,夫婿於2009年6月患肺腺癌離世,享年70歲。

2006年,胞弟,藝名“鳳飛颺”的林鴻堂(12月12日)因腮腺癌併發猛爆性肝炎病逝台北馬偕醫院,壯年早逝,年僅48歲。

1968年參加《中華電台》歌唱比賽,榮獲冠軍,從此出道。1969年,以“林茜”之名登台。 1971年錄制生平第一首歌曲《初見一日》,收錄於《歌林金曲唱片》。11月,製作人張宗榮建議下,改名“鳳飛飛”,參加華視《燕雙飛》演出,並演唱主題曲,1972年推出個人首張專輯《祝你幸福》。1974年,首次赴新加坡演唱,並榮獲東南亞十大歌星之一。1979年,出演第一部電影《春寒》。1982 年,鳳飛飛榮獲《金曲獎》“最佳女歌星”。1986年,鳳飛飛唱《掌聲響起》,專輯以黑膠版本面市外,唱片公司更推出限量版水晶黑膠唱片。

鳳飛飛所獲獎項

1983年《金鐘獎》最佳女歌星。

1984年《金鐘獎》最佳女歌星。

1981年獲台灣新聞局頒贈《銀盤獎》嘉勉。

1981年榮穫美國聖地亞哥大學《國際知名藝人榮譽獎》,美國里根總統親函致賀。

1979年起連續九屆穫得民生報主辦的《金嗓獎》最受歡迎女歌星、最佳女歌星。

1976年榮穫綜合周刊舉辦“金像獎”最受歡迎歌星榜首。

1979年榮穫綜合周刊舉辦“金像獎”最受歡迎歌星。

1983年為歌林拍攝的《舞獅打陀螺》廣告片,榮穫世界優良廣告選拔賽《銀盤獎》。

1981年7月21日穫頒中華文化基金會第一屆玉音獎,並成為華盛頓市的榮譽市民,當日並為“鳳飛飛日”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棒球國寶曾紀恩 走完「心滿意足的一生」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王光慈/連線報導】

2012.02.13 04:00 am

曾紀恩對棒球很執著,教球要求嚴格,是許多選手心中永遠的老師。
本報資料照片

曾紀恩2007年獲頒運動精英獎的終身成就獎。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