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清兵背上的“兵”和“勇”有何區別(組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8/29/big5_54658.html
寫有“兵”字的清朝士兵 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對這兩種標志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余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以挑補為養育兵,即預備兵。
綠營軍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是清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大部分衛戍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清代大軍都是綠營兵。
滿清入關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清朝建立不久的康熙年間,力圖以和為貴,于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于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故鎮壓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于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當時的國家統治。
“勇”與“兵”相比,就是後娘養的了。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于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
document.location='http://news.backchina.com/picnews.php'
}" type="image" src="http://cn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08/29/101061807.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650) this.width=650
}">
document.location='http://news.backchina.com/picnews.php'
}" type="image" src="http://cn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08/29/101061807.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650) this.width=650
}">
寫有“勇”字的清朝士兵
{
document.location='http://news.backchina.com/picnews.php'
}" type="image" src="http://cn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08/29/101061809.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650) this.width=650
}">
document.location='http://news.backchina.com/picnews.php'
}" type="image" src="http://cn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08/29/101061809.jpg" onload="function anonymous()
{
if(this.width>650) this.width=650
}">
寫有“兵”字的清朝士兵 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對這兩種標志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余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以挑補為養育兵,即預備兵。
綠營軍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是清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大部分衛戍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清代大軍都是綠營兵。
滿清入關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清朝建立不久的康熙年間,力圖以和為貴,于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于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故鎮壓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于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當時的國家統治。
“勇”與“兵”相比,就是後娘養的了。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于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