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破2周好不了 17歲少年罹口腔癌
2015年04月21日11:45
許多民眾都知道抽菸、喝酒、吃檳榔會提高口腔癌風險,政府也常勸大家別這樣做,但就是有人勸不聽,一名17歲少年嘴破好一陣子始終無法痊癒,搞得他很不舒服,到大醫院檢查,發現竟已是口腔癌第2期;醫師表示,嘴破2周仍無法復原,別輕忽,有可能是口腔癌,應儘速就醫。
2015年04月21日11:45
許多民眾都知道抽菸、喝酒、吃檳榔會提高口腔癌風險,政府也常勸大家別這樣做,但就是有人勸不聽,一名17歲少年嘴破好一陣子始終無法痊癒,搞得他很不舒服,到大醫院檢查,發現竟已是口腔癌第2期;醫師表示,嘴破2周仍無法復原,別輕忽,有可能是口腔癌,應儘速就醫。
不少準媽媽會自費安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還有3D、4D超音波可替胎兒「拍寫真留紀念」;衛福部國健署在新版的媽媽手冊提出建議,除了有妊娠糖尿病、羊水過少等才需要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不建議進行標榜可看到寶寶長相、動態的3D、4D超音波。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說,超音波是利用高頻的音波進行檢查,在國外發現,過去十年自閉症兒增加與產科超音波使用有同時上升趨勢,雖然關連性還有待研究,但最近世界超音波醫學會、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也呼籲,非醫療使用的超音波應避免。他說,坊間3D、4D替胎兒留影像的超音波,有時一拍就是一個小時,建議應避免。
生得少、生得晚,準媽媽們越來越在意胎兒健康,願意花錢自費檢查,其中高層次超音波是常見的自費產檢項目,有些媽媽為了先看胎兒的影像,也會要求醫師「多照一下」。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長陳麗娟表示,高層次超音波其實與一般產檢超音波的設備相同,是對胎兒的頭頸部、胸部腹部器官、臍帶、四肢等項目進行更精密的細部構造檢查,檢查時間約需要半小時至一小時,建議20到24周進行。
3D超音波雖可呈現出嬰兒五官與立體樣貌,4D超音波還可播放成動態影片,但3D與4D超音波不是醫學診斷上的依據。
黃閔照說,一般懷孕20周左右,健保給付一次超音波,他建議若觀察到有異常再自費檢查,39周到40周如果還未生產,也可以再照一次。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4年10月1日 16:22 「怎麼會是我?」藝人余天和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平時注重養生,不菸不酒、重視運動,今年8月因多次血便就醫檢查,赫然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一期,驚訝不已,卻仍於今1日進行手術切除病灶。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直腸癌的發生率和復發率都比大腸癌高很多,民眾若有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情況,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余苑綺平日注重養生,不菸不酒,近日卻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一期。(圖片/取材自余苑綺臉書)
直腸短短15公分 致癌風險居腸道之首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病灶範圍廣泛包括盲腸、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總長度約150至170公分,其中最靠近肛門的直腸僅有短短12至15公分,罹癌風險卻最高。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約四分之三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由此可見,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的風險高,一旦確定罹癌,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比大腸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4成。
不同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後,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更讓人關切的是,直腸癌的病灶位置若過於接近肛門,嚴重時可能需面臨摘除肛門、改做人工肛門的命運,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
************************************************************************
不菸不酒 余苑綺罹直腸癌
【聯合報╱記者葉君遠、楊欣潔/台北報導】
2014.10.02 04:30 am
女兒余苑綺在開刀,余天夫婦在外擔心難過落淚。
日夜輪班一族 什麼毛病都來
2013/01/09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如果讓我再重新選擇一次,我不會選擇輪班工作。」曾是便利超商大夜班職員的林先生如此表示。
大夜班一年下來,林先生體重從58公斤下滑到下50公斤,內分泌失調更讓他臉上長滿痘痘。
因為薪水高,林先生自願選擇大夜班,日夜顛倒的日子過了一年。
現在改為朝九晚五工作的他表示,感覺身體變差,體力大不如前,過了晚上十時就想睡覺。
睡眠障礙,是夜班與輪班工作者的健康問題的一環,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各種生物的生理機能,隨時間出現周期性變化的情形,生理時鐘混亂,造成內分泌失調,是輪班與夜班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吳聰能在王詹樣基金會發表研究顯示,輪班容易造成生長激素或交感神經興奮改變,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這些族群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上也比正常工作者高。
此外,消化系統分泌酵素也與生理周期有關。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表示,輪班工作者作息不正常,影響胃酸分泌周期與腸胃蠕動速率,容易有嘔吐、便秘與胃潰瘍。
從睡眠、新陳代謝到腸胃道疾病,都與輪班工作者的生活型態有關。要改變這些習慣,邱展賢坦言,非常難。他說,只能建議老闆多體恤員工,輪班間隔必須拉長,員工也應該維持三餐正常飲食,多攝取蔬果,幫助腸胃蠕動。
陳濘宏表示,生理時鐘以每天約25.3小時的周期作息,換句話說,生理時鐘有往後延遲的傾向。他說,建議輪班工作者排班時,應該順著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的順序排班,盡量符合生理時鐘。
表/聯合報製
長期上夜班 結核菌染上頸淋巴
2014/09/16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醫師朱繡棟指著結核菌侵犯頸部淋巴腺,造成硬塊的位置。
圖/朱繡棟提供
台中市35歲男子因長期上大夜班,免疫力下降,右頸出現小硬塊,就醫確診為頸部淋巴腺遭結核菌感染,經切除被感染的頸部淋巴,投藥治療後康復,男子為健康,換了一份不用上夜班的工作。
台中市西屯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朱繡棟說,結核菌侵犯部位不只在肺部,也可能侵犯淋巴系統,但僅頸部淋巴腺遭感染病例不多,罹病原因可能與免疫力低下有關,結核菌才趁虛而入,這種病例不會再傳染給別人。
朱繡棟指出,患者因工作日夜顛倒、睡眠品質不佳,今年初摸到右頸有一顆小硬塊,就診後,起初懷疑是癌細胞移轉到頸部淋巴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那顆淋巴約3公分大,且中央已有糜爛現象,進一步病理切片檢驗和細菌培養,證實是結核菌感染。
他提醒,正常淋巴腺電腦斷層影像顯示不明顯,發炎性的淋巴腫大在1公分以下,例如感冒或牙痛,等到病癒,淋巴結腫大也跟著好轉,若長期存在小腫塊,或變大、變硬,例如出現3公分大小,就要提高警覺了。
這名病患經開刀切除遭感染的頸部淋巴後,再服用9個月結核菌藥,目前已完全康復。他為避免復發,已轉換不用上大夜班的工作。
他強調,結核菌不只發生於肺部,也會經由上呼吸道侵犯淋巴系統,造成該部位感染。在耳鼻喉科頭頸部的肺外結核症當中,遭感染部位除喉頭、扁桃腺、中耳腔之外,還包括頸部淋巴腺。
朱繡棟提醒民眾,頸部淋巴硬塊除淋巴癌外,通常是因甲狀腺癌、鼻咽癌、口腔癌轉移造成,如果未罹有這些癌症,出現小硬塊久久未消,應該趕緊就醫檢查,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2014/09/16 聯合報】
常熬夜玩電腦 高中生關節像50歲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2014.08.23 02:46 am
北市有一名高中生長期熬夜玩電腦,結果竟罹患好發五十歲以上長者的退化性關節炎。
這名十七歲高中生常熬夜玩電腦,一玩三、四個小時,半年前覺得肩頸僵硬疼痛,但他不以為意,直到痛到無法轉頭才就醫。
收治這名病患的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以往多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長者的疾病,沒想到在年輕人身上看到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症狀。
而且,門診中還不只這一例,潘筱萍表示,四十歲以下出現關節退化的案例愈來愈多,多以頸椎、腰椎與膝蓋為主,推測應與使用電腦有關。
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與老化、不正常姿勢,或固定姿勢太久有關,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說,近年電子產品當道,年輕人運動量少,導致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提到退化性關節炎,大家多聯想到膝蓋老化,但簡文仁表示,腰椎與頸椎是年輕患者最容易發生關節炎的部位;上班族久坐壓迫腰椎,低頭族低頭壓迫頸椎,都容易造成關節退化。
簡文仁認為,「動靜失衡」是年輕人關節提早退化主因。久動或不動都會造成關節退化,避免方式就是強化肌力,缺乏運動會導致肌力不足。
潘筱萍提醒,晨起肩頸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前兆,日常生活中也應避免頭、頸固定同一姿勢太久及姿勢不當,建議經常作肩頸及全身運動,以免年齡未老身先老。
人類婦女的子宮,就像一顆梨子樣的器官,位於骨盆腔內,它是傳宗接代、孕育子女的地方,經過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就會由子宮排出、經陰道(產道)分娩出寶寶來。子宮的出口稱為子宮頸口,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如果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那麼我們就稱他為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體癌。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年齡超過五十歲的婦女。是美國最常見的婦癌,在亞洲及非洲較不普遍,但近年來尤其是國內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
那麼那些婦女是屬於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從流行病學上的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包括:
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呢?多數子宮內膜癌的病人,會有異常陰道出血的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發生的陰道出血。其他的症狀有:異常的陰道分泌物,或伴隨下腹疼痛,或解尿、性交時疼痛。有些病例由於癌組織阻塞子宮頸管、子宮腔內分泌物無法排出,形成子宮積膿或子宮腔積血,此時可能沒有陰道出血的症狀,但仍然會有子宮脹大的壓迫感或疼痛感;有些病人則是無症狀的。如果你有這些臨床表徵的話,請趕快就醫診療。
醫師會為我做哪些檢查?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工具包括:
如果証實是子宮內膜癌,將會接受那些治療?需參考癌組織的手術分期(Staging)和組織分級(Grading)來決定治療方式,通常是以子宮及兩側子宮附屬器切除為主,加上腹水細胞學檢查,選擇性骨盆及主動脈旁的淋巴腺取樣,放射線或荷爾蒙、化學治療。這些治療的選擇與癌細胞是否轉移有關。如果能早期發現,子宮及兩側子宮附屬器切除就可以,大約二個月後,就可以恢復日常的起居生活。
治療後該怎麼辦?應定期回診追蹤檢查,看是否需要後續的治療?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或併發症,隨時與醫師討論如何處理?如果醫院有成立子宮內膜癌術後患者聯誼會或支持團體的話,也可以加入,彼此分享經驗與感覺,享受癌後多采多姿的精神生活。
作者: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徐弘治
出處:臺安醫訊第174期
我有B肝 該服抗病毒藥物嗎?
2014/07/28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肝病在台灣幾乎可和國病畫上等號,B型肝炎的盛行率12%,約有275萬人罹病。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是常人的200倍,因此定期追蹤、檢查、控制肝炎病毒至關重要。
抽血看指數 判斷是否服藥
台灣的研究團隊今年六月底在《消化學雜誌》上發表一篇研究證實,慢性B型肝炎患者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減少3倍肝癌發生風險。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說,要判定病人是否要服用抗病毒藥物,主要還是看抽血結果。抽完血後方能判斷肝指數,如果超過正常值五倍就是偏高,或者是E抗原驗出陽性(病毒活躍),就有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需要。
肝指數達標 硬化風險很高
朱光恩建議,如果達到標準,肝硬化的風險很高,也比較容易「長東西」。最好還是服藥控制,以避免肝硬化,或是延緩病患進入肝硬化的過程。目前健保給付的抗病毒藥物共有五種,分別是干安能、干適能、貝樂克、喜必福和惠立妥。
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表示,另一種治療方法是打干擾素,亦是達到標準即給付。不過干擾素用來治療C型肝炎較常見,效果也較好。雖然使用干擾素有讓病毒消失的機會,不過機率不高,且每個人病情不同,還是要經醫師判斷。
服藥若中斷 病毒急速飆升
一旦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通常需要至少一年半至三年的療程。朱光恩說,這類抗病毒藥物一顆要200至300元,若是自付負擔頗重。不過病患的病情若符合健保給付的標準,就可以提出專案申請,一天一顆藥,約可給付三年。
吳俊穎解釋,抗病毒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是「肝指數超出正常值兩倍連續三個月、病毒量大於兩千者」。
且進入服用的療程後不能中斷,一停藥病毒量可能在短時間內飆升,而成為高風險族群。
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口服的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不強烈,有的人完全沒事,但也有一些人會有像感冒一樣的副作用如流鼻水、痠痛、拉肚子、惡心、反胃等。
三個月到半年 追蹤E抗原
有在服藥者,每三個月到半年一定要回醫院抽血追蹤,主要是測E抗原。朱光恩說,E抗原等於病毒的活躍程度,陽性就代表病毒的活躍性強,會導致肝臟發炎,感染其他人的機率也比較高。吃藥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E抗原能從陽性轉為陰性,降低活躍程度及傳染機會。
但如果過了健保給付期限後,檢驗E抗原還是呈陽性的話,他還是會建議病患繼續吃藥,只不過一個月可能要負擔的藥費約3000元,並不輕鬆。大概會有一至二成的人需要如此。
積極治療 降低肝癌發生率
此外,吳俊穎也呼籲健保署稍微放寬抗毒藥物的給付標準,因為積極治療B型肝炎確實能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率,尤其在肝硬化之前就開始,效果更好。一旦罹患肝癌需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若能放寬給付標準,可幫助約十多萬人降低離癌的機率。
吳俊穎也提醒,較年輕的B肝病患不要仗著自己年輕、沒有症狀就忽略,尤其肝功能指數高或病毒量高但還未肝硬化者,更是高危險族群。朱光恩建議每半年一定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和抽血追蹤,肝癌早期都是毫無症狀的,需要靠這類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BMI高於30 八成有脂肪肝
2014/07/28
【聯合報╱記者林麒瑋/報導】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食材精緻化的影響,常見文明病「脂肪肝」的發生率也愈來愈高,加上運動量不足,許多上班族一坐就是一整天,小心長期下來,脂肪肝也找上你。
兩個做超音波 一個肝包油
臺大醫院竹東分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施文迪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肝臟脂肪的堆積,正常的肝臟脂肪是在5%以下,若檢測超過5%,就代表有脂肪肝。
美國成人平均患有脂肪肝的比率有三成,國內之前曾做過普及檢測,在上班族中也有近三成的人患有脂肪肝。肝病防治基金會調查,每兩位接受腹部超音波的民眾,就有一人有脂肪肝現象。
臨床顯示,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大部分多屬中廣身材,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營養師陳曉蒨表示,飲食習慣是造成脂肪肝最主要的原因。
女性患脂肪肝 程度多較嚴重
BMI指數高於30的人,患有脂肪肝的人佔有八成;BMI指數25至30之間,脂肪肝患者也佔五成以上。另外,常吃高糖、高油、高鹽等食物,或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過高,都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而糖尿病、B型、C型肝炎患者、因嚴重氣喘而需長期使用類固醇的人,也有比較高的比率罹患脂肪肝。
施文迪表示,由於女性的體內脂肪普遍較男性高,因此女性若患脂肪肝,程度也會較男性嚴重。
胖子機率高 瘦子也有機會
有人會問,「肥胖的人才會有脂肪肝嗎?瘦子也會有嗎?」臨床所見,肥胖者檢出脂肪肝比率幾乎八、九成,由於平常高熱量飲食攝取過多,人體把過多熱量或養分轉化成脂肪,貯存在肝臟,在肝細胞內可見到脂肪顆粒累積,就是一般人所稱的「肝比較『油』」。
雖說患有脂肪肝的人,大部分為肥胖身材,但並不代表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施文迪表示,少部分患者,雖然身形瘦小,但也有脂肪肝的狀況,主要原因是缺少運動,讓脂肪堆積在內臟,時間久了就會產生脂肪肝的現象。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宛玲表示,身材較瘦的人,檢出脂肪肝比率較低,但約有一至二成有脂肪肝,可能與體質有關。
每六個月 超音波追蹤一次
肝是個沉默的器官,因為肝臟沒有神經,所以人體感受不到。臨床調查,初期脂肪肝患者,並不會有所覺察,大部分要靠「超音波檢測」或「電腦斷層」發現。檢測脂肪肝的另一項依據,是「肝功能指數」,肝病防治基金會表示,一般人正常肝功能指數是40,若高於40就有脂肪肝的現象。
透過肝功能和超音波的檢測,脂肪肝患者能清楚確認自己的狀況,施文迪建議,若檢測發現有脂肪肝的患者,應該每六個月追蹤一次,才能確保肝的正常運作。
消除脂肪肝 得靠減重運動
施文迪表示,人體內臟脂肪與體重成正比,體重愈高,內臟脂肪也愈高,內臟脂肪無法在短時間內降低。治療脂肪肝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靠減重和運動,透過正常的減重,讓體內脂肪減少,利用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消耗體內脂肪,自然就可以將脂肪肝降低。
蔡宛玲並建議定期追蹤超音波,查看脂肪肝是否獲得改善。若不調整生活方式,只希望利用藥物來改善脂肪肝,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 脂肪肝5大成因
1.體重過重(BMI質高於25)
體重越重,體內脂肪就越高。
2.糖尿病患者
五成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的現象。
3.C型肝炎患者
C型肝炎患者肝臟容易堆積脂肪。
4.過度減重者(1個月超過5公斤)
迅速減重會影響身體脂肪代謝,導致脂肪堆積在內臟。
5.酗酒
肝臟是解酒的主要器官,時常酗酒造成肝功能過高,產生脂肪肝現象。
************************************
門診常見患者緊張的拿著體檢報告問:「我又沒有B型肝炎,又不抽菸,又不喝酒,怎麼我的肝指數會不正常?」此時醫師會安慰他:「非常可能是脂肪肝,做個超音波就明白了。」其實B、C型肝炎的人雖然很多,最常引起肝指數不正常的原因卻是脂肪肝。脂肪肝可說是當今最常見的肝病,大約有二成至三成的成人有脂肪肝的問題,所以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因此不管什麼原因來做超音波時,都不忘問一聲:「有沒有脂肪肝呀?」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脂肪肝嚴不嚴重啊?」「為什麼會有脂肪肝啊?」「是不是太胖了,還是油吃太多了?」「要不要吃藥啊?」「是不是不要吃油?」「會不會好?」等等一連串的問題。
今天就針對這些問題來談談。
一、首先就脂肪肝是什麼來說明。
常有患者問:「脂肪肝是不是肝包油?」當然也有患者說:「聽說脂肪肝就是粉肝,對不對?」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油泡,這些油泡就是三酸甘油脂,肝臟可能會有一點腫大,也可能會有一些上腹部疼痛的症狀,但絕大多數沒有感覺,肝功能指數AST、ALT、ALP、γ-GT可能上升,但很少高過10倍,除非到了末期硬化,否則不會有黃疸、腹水的症狀。
二、脂肪肝到底重不重要?為什麼有的醫生說不重要,有的醫生又說得很嚴重。
以往醫界一直認為脂肪肝不是那麼重要,是一種良性的狀態,可以不用太緊張。尤其是輕度的脂肪肝,沒什麼大礙,應該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直至近幾年對脂肪肝的研究和暸解愈來愈多,它的重要性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一)
我們現在知道十之八九的患者是單純的肝脂肪堆積狀態,其實對肝的影響不大,真的可以說是一種良性狀態。但有大約1/10的脂肪肝患者可能發展成脂性肝炎,也就是除了油泡以外,還有肝臟發炎、肝細胞壞死的情況,這種情況比較有問題。
其中1/3 ~ 1/4可能由肝纖維化慢慢進行到肝硬化,甚至發生肝癌,不過脂肪肝發生肝癌的機會還是比B、C型肝炎患者少太多,大約只有1至2 % 的肝癌可能和脂肪肝有關。
問題是,如何分別單純的脂肪肝或脂性肝炎以及肝炎的嚴重狀況?雖然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檢查均可以診斷脂肪肝,但目前只有肝組織切片可以分辨並正確評估肝炎以及纖維化的嚴重情況。一般說來,年紀比較大( > 50歲)、女性脂肪肝患者、肥胖症以及糖尿病患者發生脂性肝炎的比例較高。轉胺梅GOT、GPT的高低無法判別是否有脂性肝炎,但是如果GOT > GPT代表已經出現了肝硬化。
(二)
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從肝移植的經驗發現到,如果捐贈的肝臟有脂肪肝,則移植後新肝沒有發揮正常功能造成移植失敗的機會大增,這種情況的發生和脂肪化嚴重程度相關。這代表移植的肝臟會有一段時間沒有血流灌注,有脂肪堆積的肝臟對於這種傷害的抵抗力差,因此脂肪肝容易受到二次傷害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所以現在有明顯脂肪肝的肝臟無法捐贈,必須丟棄。
(三)
脂肪肝還有一項重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脂肪肝代表身體代謝,尤其是脂肪的代謝出了問題,脂肪肝可以說是「代謝症候群在肝臟的表現」。
腰圍過大(男 > 90 cm,女 > 80 cm)、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項中出現3項的人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風險大大增加。所以即使肝臟沒有出現大問題,有了脂肪肝也應該好好檢視是否也有代謝症候群,立即處理才能強心又健肝。
三、脂肪肝相關的疾病很多,包括酗酒、C型肝炎、鐵質沉著症、銅代謝異常、某些藥物如Tamoxifen、AZT以及Perhexiline等、某些化學物質如甲基甲醯酸也會引起脂肪肝,一般所謂的脂肪肝,是指排除以上因素所致的脂肪肝,正確的名稱是「非酒精性脂性肝病」。它是目前最常見的肝病,約 20 % 的成人有脂肪肝的問題,各年齡層均可發現。40至49歲最多,男女比例相當。肥胖的人七至八成有脂肪肝,糖尿病患者五成至七成有脂肪肝。
四、為什麼會罹患脂肪肝?
脂肪肝的發生與飲食、環境以及個人體質有關。主要原因是血流帶了過多的脂肪酸到肝臟,超過了肝細胞可以處理的情況。若有吃太多、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引起的胰島素抗性、粒線體功能差或肝細胞不能順利將三酸甘油脂以脂蛋白的形式排出肝臟,三酸甘油脂就以油泡的型式積在細胞質內。若再加上肝細胞內的氧化壓力造成自由基對肝細胞的傷害就可能發生脂性肝炎,那就比較不好了。氧化壓力來自肝細胞內的過氧化體內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若粒線體負荷過重造成粒線體功能不佳以及胰島素抗性的狀態都可能發生這樣的狀況。其中,胰島素抗性也會使得肝細胞內cytochrome p450中的CYP2E1 及CYP4A活性增加,以致細胞內游離氧化自由基增加,CYP2E1 在飢餓、糖尿病、肥胖及胰島素抗性的情形下都會有活性增加的情況。肥胖的人(BMI>30)中70 到80 % 有脂肪肝,其中約20 % 有脂性肝炎。當然也有肥胖的人卻沒有脂肪肝的,說到肥胖必須提到,一樣是脂肪,皮下、四肢以及臀部的脂肪與腹部堆積的脂肪對新陳代謝的影響卻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腹圍這麼重要。腹部的脂肪較腰、臀部的脂肪不好,容易合併心血管問題,且腹部的脂肪溶解後經靜脈血流到達肝臟,對肝臟的影響最大。腰臀圍比,女性宜< 0.8,男性宜< 0.9。近來兒童或青少年肥胖的問題日漸嚴重,脂肪肝也成為青少年健康的問題,大約2 % 以上的兒童或青少年有脂肪肝。
五、脂肪肝如何治療?
減重與運動是目前唯一確認有效的脂肪肝治療方法。
脂肪肝其實是一種可逆的狀態,很多病患發現脂肪肝後,經過生活習慣的調整—減少食量、減重多運動後,脂肪肝就消失了!運動不但可以消耗熱量,更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除此之外,減重還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吃得好、吃得對也非常重要,有人甚至認為均衡營養的重要性超過減重。營養素的缺乏(尤其是抗氧化劑的缺乏)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對脂肪肝的影響比正常人還更嚴重,因為脂肪肝的人肝臟內的抗氧化劑量會減少(可能因為氧化壓力大、消耗多所致)。所以減重除了吃得少以外,一定要注意營養素的均衡,不可偏廢。
六、究竟減重要注意哪些呢?
(一)五大類營養素:五榖、雜糧、蔬果、奶、蛋、肉、油脂,樣樣不可少,只是不可過量。可以增加蔬菜、纖維素的量。也不建議吃大量蛋白質,因脂肪肝的人常有高血壓與心血管問題,大量蛋白質容易傷害腎臟。
(二)三餐都要吃。千萬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因飢餓會造成肝內麩胺基硫(glutathione)、維他命C、維他命E下降,脂肪肝的人比沒有脂肪肝的人尤其嚴重,且因粒線體功能已經不是那麼好,使飢餓狀態造成的氧化壓力更加大,所以有脂肪肝的人比健康的人更不能承受飢餓造成的傷害。根據研究,有脂肪肝的田鼠飢餓18小時後,轉胺梅ALT上升8倍之多;沒有脂肪肝的田鼠則很正常。
(三)減重除了控制飲食或運動之外,當然也可考慮併用合法的減肥藥,如:羅氏鮮、諾美婷。病態性肥胖的人也可考慮使用胃繞道減肥手術來達到減重的目的。
但是須注意幾個問題:
1.減肥藥可能造成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尤其是維他命E缺乏),對肝臟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一定要補充脂溶性維生素。
2.有些減肥藥,心臟病患者是不可以使用的,使用前請先諮詢醫師。
3.減肥手術造成的快速減重可能加重脂肪肝,腸繞道手術有不少病患肝衰竭死亡的例子,目前已不建議做這種手術。胃繞道手術減重沒那麼快速,比較起來不會有肝衰竭的問題,但手術後脂肪肝還是會加重,之後才會慢慢的恢復。
(四)減重不可快速。快速減重會造成不良的新陳代謝變化且脂肪的溶解會帶進肝臟更多游離脂肪酸,因此脂肪肝會更嚴重-- 研究顯示,減重每週超過1.6公斤以上,即可觀察到肝組織惡化的現象。所以建議減重慢慢減,1週0.5公斤,1個月2公斤,如此壓力也不會太大,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七、藥物治療:雖然降血糖藥、肝庇護劑、抗氧化劑維生素E、營養素betain等均有研究顯示治療後肝指數或病理上的進步,但仍需更多研究來確認其療效,目前並沒有被確認有效的脂肪肝治療藥物。建議糖尿病本身又有脂肪肝的患者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時可考慮選用Rosiglitarone來增加對胰島素的反應。
為避免脂肪肝對肝臟造成的傷害,從小就要培養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不要過食,飲食均衡、多運動,只要營養不要肥胖!
2014年07月26日
【張博亭╱台北報導】有民眾到臉書《蘋果生活八爪魚》留言詢問,肛門口長了幾顆小肉球,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醫師說,臨床觀察肛門口長肉球,有7成機率是痔瘡脫出肛門外,但也不排除是菜花或惡性腫瘤,如合併有腹痛、體重突然減輕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2014年07月26日
患者葉峻賓(右)昨現身說法,表示因不知B肝會惡化成肝硬化,差點喪命。蔡明樺攝
【蔡明樺╱台北報導】肝病高居國人死因第3位,國民健康署昨公布最新調查,發現逾3成民眾不知B型、C型肝炎是肝病主因,且即使確診為B、C肝患者,就醫率也不到7成,且未就醫者中,近9成存有「身體無症狀不需就醫」的迷思,而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惡化3部曲。
見雜誌/提供
文/黃漢華
近年來,名人死於癌症的消息,經常登上新聞版面,每四個國人中,就有一個可能罹癌,讓人聞癌色變。癌症時鐘更是聲聲催!根據國健署統計,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14秒;國人罹癌的速度也加快,2013年全台共有48萬癌症患者,預料2014年將突破50萬大關。
可怕的是,隨著醫療與社會的進步,台灣人遭受癌症的威脅不降反增,癌症發生率不僅逼近全球最高值,癌症死亡率更在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對抗癌症,已是國人不可忽視的課題,台灣的癌症醫療漏洞在哪裡?還有哪些進步空間?《遠見》帶你挖掘真相、找回幸福人生。
社會進步了!癌症死亡率卻攀升!
每5分48秒 就有一位國人罹癌
2014年才開始,就傳來音樂大師李泰祥因為甲狀腺癌過世的消息,回想2013年,同是藝文界的舞台劇大師李國修因為大腸癌過世,演藝圈的抗癌鬥士徐風得到食道癌、肝癌等八種癌症,也在同一年離開人世。
近幾年來,名人死於癌症、罹癌的新聞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代表的是,隨著社會進步,國人癌症罹患率、死亡率也逐年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2013年公布),2010年,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14秒。
台灣的癌症時鐘聲聲催人,罹癌速度不但加快,人數也增多,2013年全台人口中,已有48萬名癌症患者,預料2014年將會突破50萬大關。從1993年至今,罹癌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993年只有3萬4000多人罹癌,2010年增到9萬多人。
台灣癌症基金會估計,到2020年,每年將新增11萬名病人。其中大腸癌連四年新增人數最多,近10年就增兩倍,一年超過1萬4000人得病。
以女性最常發生的乳癌,從1995年到2009年,14年也成長1.1倍,估計每 19個台灣婦女中,就有一個可能罹患乳癌,高過日、韓。
「原來乳癌這麼普遍,」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義工、電視節目主持人林青蓉分享,她的媽媽得乳癌,很久沒上美容院,老闆見到她,詢問原因,想不到老闆自己也得乳癌。後來,她媽媽才知道,所住的台南麻豆村莊,好幾個婦女都罹患乳癌。「人人都是癌症候選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提醒,每四個國人中,就有一個可能罹癌。
台灣癌症死亡率 高過多數先進國家
儘管全球罹癌人數也是逐年增加,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發生率已逼近全球最高值了。台灣男性每十萬人有309.2人罹癌,全球最高的國家為365人。女性也類似,每十萬人有235.17人罹癌,而全球女性最高值為295人。
而且若把台灣罹癌人數與許多國家比較,根據癌症國家排行榜,先進國家如丹麥、法國,是全球癌症發生率排前兩名的國家,每十萬人都超過300人罹癌,台灣發生率為270.6人,排在全球前段班。第二個更值得台灣人關注的議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比歐美先進國家低,死亡率卻高過全球多數先進國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1月才公布的2012年統計,與所有列入調查國家相比,台灣每十萬人罹癌死亡率為112.4人,與丹麥、法國世界前兩大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相比,台灣相當接近,而且高過世界多數先進國家!正當英國、西班牙、澳洲、日本等國家在2012年降低癌症死亡率,韓國、新加坡持平之時,台灣死於癌症的人數還持續攀升,這對自詡醫療水準媲美國際的台灣,相當諷刺!
人口老化世界最快 病例跟著竄高
降低癌症死亡率 還要奮戰20年
為什麼台灣癌症死亡率會比多數先進國家高?首先,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最快。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表示,癌症本來就以老人患者居多,近10年來台灣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到11%,病例自然增加,死亡率就跟著上升,未來幾年,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預料還會持續增加。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思淳也發現,近幾年來老年型癌症愈來愈多,以60歲以上常見的前期血癌來說,過去他一、兩個月才看到一例,現在一到兩週就會看到。「我們還要奮戰20年,」謝瑞坤認為,醫療進步的美國曾花了30 年,才讓癌症死亡率開始下降,而台灣從2003年推行「癌症防治法」,至今才10年,參考美國經驗,還有一段路要走。
乳癌、大腸癌愈早切除 治癒率達九成
美國在1960年代制定「癌症防治法」,經過30年,1990年代,癌症死亡率開始下降,從2000年到2009年,男性死亡率下降1.8%,女性是1.4%。美國降低死亡率的另一個方法,是實施癌症篩檢,從1980年代陸續推行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糞便潛血等檢查。以大腸癌為例,2010年,篩檢率達54%,每十萬人發生率降低到29.2人,死亡率為19人,比台灣發生率的36.3人、死亡率的26.09人要低。
台灣因篩檢率不高,不少患者到中、晚期才發現罹癌,太晚治療導致死亡率增加,也是原因。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就說,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大腸癌愈早切除,治癒率可達九成,愈晚發現,愈難治療,即使醫術再進步,充其量只能延長壽命,不能治好。
事實上,台灣從1995年推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近20年來,受檢率達七成七,每十萬人子宮頸癌死亡率降到4.1人,降幅超過一半。國健署因此從2004年起,陸續增加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篩檢,希望每年找到一萬名早期病人,及早治療。
乳癌、大腸癌篩檢率 都僅有三成多
台灣癌症死亡率從1990年代初期占死亡人口18%,20年後增到28.4%(表4),「到2020年,癌症死亡率要降到20%!」國健署長邱淑媞提出願景,但國健署如何在短短六年內大幅下降?
邱淑媞認為,某些癌症死亡率因為防治措施,已開始下降。例如,肝癌因為施打疫苗,追蹤B、C型肝炎病人,研發藥物,死亡率已從30人降到25.3人。1998年推行戒菸,肺癌死亡率降到26人,推估2017年罹肺癌病人數也會開始下降。口腔癌發生率也會在十年內減少。
「加強篩檢,能降低死亡,」她帶著堅定語氣表示,國健署一年花30億元,提供篩檢,以台北市為例,2013年篩檢32萬人,找到1100名病人。但綜觀全台篩檢率,除子宮頸癌達到目標,其他都不高,口腔癌52%、大腸癌 34%、乳癌32%。「不滿意這個成績!」邱淑媞希望未來五年口腔癌、乳癌篩檢提高到66%、大腸癌到60%。
癌篩難推廣 經費可能斷炊
沒癌也要抗癌 身體保健自己顧
近幾年國健署已大力推廣篩檢,從城市醫院到鄉村衛生所,都在宣導,可是民眾對人口老化、癌症死亡仍沒有切身感受,受檢動機不強,效果也就有限。
「叫民眾做篩檢,很像在拉客!」台北市士林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黃秋玉無奈表示,他們走出辦公室,走進菜市場、公車站牌守候,甚至把民眾的菜搶過來,叫他們去受檢。護士還打電話催促,對方都說「沒空」,就算郵寄採便管到民眾住家,只是要求交回,也是一去不返,沒有下文。
民眾受檢意願低落,不僅是國健署的難題,還有篩檢費用即將斷炊的窘境,邱淑媞急切地說,政府財政困難,今年的經費還沒有著落,原本希望能調漲菸捐,當作費用,卻無法通過相關立法,她很擔心篩檢隨時要停擺。
芬蘭、日本癌篩經驗 可供台灣參考
「政府沒有考量嬰兒潮老化帶來的問題,」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一語道破。他邊說邊拿出人口統計表,指著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450萬名嬰兒潮,正逐漸邁向老化,罹癌風險高,是政府安排接受篩檢的對象。其中,55到59歲族群人口數,在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內,從82萬倍增到163萬,現在政府沒有足夠經費做篩檢,也會導致死亡率不易下降。
陳秀熙認為,台灣應該參考其他國家的政策。例如北歐芬蘭,政府要求民眾接受篩檢,通知三次不到後,之後發現罹癌,醫療費用就得自行支付,結果不僅受檢率100%,癌症死亡率也比台灣少了一半。又以1/4是老年人口的日本為例,老人比率比台灣高,但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卻能遠比台灣低,就因為地方政府從1960年代引進篩檢。
日本國家癌症中心在1978年制定12項防癌方法,透過醫院、媒體,教導民眾正常作息,厚生勞動省也推行21世紀全民健康計畫。日本將胃、子宮、乳房、肺、大腸直腸列為檢查項目,至於篩檢費用,由中央政府編列,為了把錢花在刀口上,他們在1998年檢討每一項篩檢成果,發現子宮頸、大腸直腸篩檢的成效最好。
日本除了由政府制定防癌政策,1958年成立的日本癌症協會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們在全國有46個分支、700部篩檢儀器,每年替1000多萬人篩檢,還宣導「癌症八大警兆」,印製手冊,每年在全國舉行「癌症預防治療月」,提醒民眾注意。相較之下,台灣癌症死亡人數日漸增高,政府缺乏經費,預防措施難以徹底執行,民眾只能多注意保健方法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原文網址: 台灣癌症死亡率 高過多數先進國家 | 遠見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4-68-21172&page=3#ixzz38FmUluNf
2014年07月07日 04:10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搶進ADC的公司
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將抗體藥接上小分子藥物)的導彈型飛彈抗癌藥成新趨勢,吸引廠商爭相卡位投資;台微體、台康、晟德和浩鼎等藥廠都積極布局,由於該技術平台授權金1.8億美元起跳,也讓相關藥廠發展備受矚目。
十分火紅的ADC藥物,主要是利用抗體的標靶性,將藥效強但毒性高的小分子藥物精準傳送至病灶,以降低副作用的產生,由於具備的是導彈加飛彈的功能,讓國際藥廠也瘋狂。
初步統計,目前ADC抗體藥物複合體的藥物已有二個上市產品,而以羅氏(Roche)去年上市的乳癌新藥Kadcyla最引人注目,除了療效比現有的黃金療法提高病人存活率外;同時市場預估年銷售更達20~50億美元的驚人營業額。
由於ADC藥物已成趨勢,目前已有超過30個ADC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大小藥廠及生技公司都競相積極發展此類藥物;國內包括中研院生醫所、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工研院材化所、生醫所藥物傳輸研究室等,都積極投入,新藥廠商中,台微體、台康、晟德和浩鼎亦都積極投入此領域。
率先獲捷報的台微體在4月時,已與比利時Ablynx藥廠合作開發標靶抗癌藥物,雙方架構的模式,是以台微體的A技術+合作夥伴B技術=C產品的新藥,目標鎖定是標靶抗癌藥物。
另外,台康則以具備蛋白產品鑑定與分析能力,結合台耀擅長於小分子藥物合成製造並具高效分子(High Potency)開發及製造能力,聯手開發ADC的關鍵技術平台,該技術經費預算1.7億台幣,目前已獲經濟部高額補助達7,100萬元。
近期才卸任東洋集團董事長的林榮錦,目前除積極規劃晟德的營運方向和創投布局外,也將新藥開發視為中心,其中ADC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表示,已透過晟德旗下的柏康投資,但由於柏康、順天和晟邦將合併為以順天生技為存續的新藥公司,為此,ADC藥物將由新順天發揮。
2013年11月30日
【張博亭╱台北報導】新光醫院昨公布一項大型研究顯示,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發生大腸直腸瘜肉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成2,女性則高出3成1。另一調查則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肝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
代謝症候群是指空腹血糖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粗腰圍、血壓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等5項指標出現任3項。研究計劃主持人、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廖朝聖昨說,2001年起針對18萬多名40歲以上定期參加社區免費糞便潛血篩檢者,進行逾10年追蹤,發現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發生大腸直腸瘜肉的風險比常人高4成2、女性高3成1,而瘜肉恐演變為大腸癌。
廖分析,導致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長大腸直腸瘜肉的首要危險因子是三酸甘油酯偏高,女性則是腰圍異常及空腹血糖高。他也分析300多名健檢民眾資料,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而罹患代謝症候群者也常血糖高,罹患肝癌風險也提高。
2013年08月28日
北市忠孝東路上的大樓,常見大樓內同時設有多家醫美診所,競爭激烈。李定宇攝
【林媛玲、李定宇╱台北報導】
台北市醫美診所逾400家,光是忠孝東路四段、約1公里長就設有200多家醫美診所,形成獨特的「醫美一條街」,儘管數量驚人,但服務療程幾乎相同,造成惡性削價競爭,醫師直言「大家一窩蜂,醫美恐步入蛋塔後塵」,醫界也認為,近2年東區約3成醫美倒閉或轉手經營,而倍增的醫療爭議,也讓醫美蒙上陰影。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調查,北市400多家醫美診所有200多家集結在東區,密度居全台之冠。《蘋果》走訪東區發現,許多醫美診所就像高檔五星飯店,從雅致裝潢到輕柔音樂,還有「整形前」與「整形後」照片對照,讓人衝動地想從頭整到腳;不過記者發現候診「病患」臉型,看起來很像某些熟悉的明星臉,搞不懂還想整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