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民國後 (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就職穿軍裝 李宗仁:被蔣中正騙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13.06.10 08:41 am

一九四八年五月廿日,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正副總統就職典禮,李宗仁(右三)著軍服出席。李宗仁日後在回憶錄大罵蔣中正(右四)有意使他難堪。
記者王光慈/翻攝

總統府日前獲得一張來自香港的珍貴老照片,行憲後第一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合影照。總統蔣中正和副總統李宗仁並坐,李宗仁是一群人中唯一穿軍裝者,看起來像蔣中正的副官。

這張照片拍攝於一九四八年五月廿日,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曾詳述這段「被騙」的過程。李宗仁說,他一開始向蔣中正請示關於就職典禮的服裝問題,蔣說應穿西裝大禮服。「我一開始頗懷疑,因為西式大禮服在國民政府慶典中並不常用,不過他既已決定,我只有照辦」。

李宗仁於是連夜找上海有名的西服店,趕製一套高冠硬領的燕尾服。就職典禮前夕,總統侍衛室又傳出蔣中正手諭,「用軍常服」。雖然李宗仁覺得,軍服與當天氣氛環境「有欠調和」,但既然蔣已有指示,「我當然只有遵照」。

典禮當天,贊禮官恭請正副總統就位時,李宗仁發現蔣中正未穿軍服,而是「長袍馬褂,旁若無人地站在台上」。自己則是一身軍服佇立其後,「相形之下,頗欠莊嚴,感覺蔣先生是有意使我難堪」。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說,「蔣先生以一國元首之尊,在這種小地方,他的度量都不能放寬,其為人如何也可想見。這尷尬的場景與其說使我難堪,毋寧說使他自己難堪罷了」。

李宗仁說,開票當日,「當播報員報告我的票數已超過半數、依法當選時,蔣先生盛怒之下,竟一腳把收音機踢開」。李宗仁回憶,當選翌日他和夫人拜訪蔣中正,結果在會客室枯坐卅分鐘,蔣中正夫婦才姍姍而出。

總統府官員說,蔣李不合,後世頗多傳書記載,當屬李宗仁回憶錄最讓人印象深刻。這張照片現已在總統府開放參觀的展覽場中陳展,一入場就映入眼簾,讓民眾一窺當年那段風雲詭譎的歷史。

閱讀秘書

李宗仁,字德鄰,1891年8月13日出生於廣西省桂林,曾任中國國民黨新桂系首領、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抗戰時在台兒莊大捷中名震一時。李宗仁 1910年加入同盟會,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擁戴廣州國民政府,多次發動和參與國民黨內戰。

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中正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中正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12月5日包機飛往美國。19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院切除四分之三隻胃,此後滯留在美長達十六年。

1965年7月20日,他偕妻郭德潔正式回到中國大陸,周恩來、彭真賀龍郭沫若等111名政要親自接機。李在北京機場發表聲明,有言:「十六年來,我以海外帶罪之身……一度在海外參加推動所謂第三勢力,一誤再誤」云云。

1966年2月李宗仁訪問海南島上的中共軍事基地,3月21日,妻郭德潔因乳腺癌北京病逝,7月26日,奉周恩來指示,著名影星胡蝶之女、時年27歲的胡友松與當時已76歲的李宗仁完婚。

是年8月31日,其宅遭北京紅衛兵抄家,理由是郭德潔涉嫌梅花黨案。9月15日由周恩來安排避居三〇一醫院

1969年1月30日,因肺氣腫在北京逝世。但據《李宗仁回憶錄》作者唐德剛表示,據聞其是遭慢性中毒而死。[12]1978年11月9日,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的胡燿邦中共中央黨校講話,談到中共特工首腦康生的問題,其中提到李宗仁中毒致死的疑案時說:「我們肯定了李宗仁是慢性中毒死亡……李宗仁到底死在誰的手中,當然康生有最大嫌疑。」

 

1965年偕夫人郭德潔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1月30日文革期間病逝於北京

 

全文網址: 就職穿軍裝 李宗仁:被蔣中正騙 | 政治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953844.shtml#ixzz2Vn5vt2yc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在滿洲國 吳念真述史事

  • 2013-01-05 01:43
  • 旺報
  • 【記者廖慧娟/台北報導】

▲滿洲國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本報系資料照片)

 ▲滿洲國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紀錄片《台灣人在滿洲國》中,馬車上載著當時的滿洲帝國統治者溥儀和日本昭和天皇。(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紀錄片《台灣人在滿洲國》中,馬車上載著當時的滿洲帝國統治者溥儀和日本昭和天皇。(本報系資料照片)

     被譽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導演,昨天為中天電視年度紀錄片《台灣人在滿洲國》擔任串場主持人。站在3D虛擬攝影棚內,吳導表示,他看過部分內容,佩服台灣人勇闖天涯的決心,也為這群台灣人在滿洲國滅亡後,必須面對身分認同的問題,甚至妻離子散的經歷感到難受。

     甲午戰後 追求自由

     《台灣人在滿洲國》是中天電視旗下的「長天傳播」繼《黃金密檔》、《最後島嶼》、《驚濤太平輪》等3部百年遷徙系列的歷史鉅作後,又一部探討台灣過往歷史的動人史詩紀錄片。節目一開始,吳導即以他帶有磁性、溫暖人心的聲音,娓娓道出這段不被記入教科書的台灣人故事,內容囊括台灣人勇闖天涯的精神、複雜的國族認同、及離散的家族命運。

     吳導說:「這是探討台灣歷史的紀錄片,資料彌足珍貴,也讓我們對過去動盪的年代,有更深的認識。」這支紀錄片描述甲午戰後,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台灣人從中國人變成日本人,一群年輕台灣人不願成為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公民,遠赴大陸東北,在日本扶持、滿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統治的滿洲國打拚。

     這些人之中,不乏許多台灣知名耆老,如已故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而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少年時是從屏東到滿洲國修飛機;單親家庭出身的許丙以台灣紅頂商人之姿,成為溥儀的座上賓;因娶同姓妻子而被迫離鄉,在滿洲國奉天(今遼寧瀋陽)度過數年艱困歲月,卻寫出感情敏銳、文藻美豔作品的《原鄉人》作家鍾理和。

     最鮮為人知的是來自新竹的謝介石,他在日本念完大學後,即到天津,為曾發起「滿清復辟」事件的張勳工作,因而結識溥儀,並隨其到日本人建立的滿洲國任職,最高曾當過外務部首長,1935年還頂著滿洲國駐日本大使的頭銜衣錦還鄉,在廣播電台發表《敬告台灣同胞》演講,激起更多台灣年輕人擺脫殖民恥辱,到滿洲國追尋自由生活的風潮。

     擺脫恥辱 到頭成空

     最令吳念真不捨的,是二次大戰結束,這群遠赴滿洲國打拚的台灣青年的經歷:「回頭看這段故事,覺得那時代『很悲慘、很失落也很悲傷』。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稱為『偽滿』。

二戰結束,被日本占領地區的人重獲自由天空,但這群原本到北大荒追尋自由的台灣子弟,卻成為最不自由的人,許多人回到台灣,捲入二二八事件,留在大陸的人不久後又陷入國共戰爭,身分認同成了大問題,有家歸不得,我真的很為他們感到難受。」

     2月播出國台語版本

     目前《台灣人在滿洲國》還在後製剪輯,預計在農曆年後正式上檔,而為更貼近觀眾,這次還將製國、台語版本,中天新聞台(CH52)2月26日晚間8點首播國語版,2月27日同一時間則是台語版首播。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台灣時期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退出台灣,原有由日本臺灣總督府在台灣發行使用的「台灣銀行券」在1946年改為「台幣」,然而由於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以輸出貨幣取得台灣民間礦物等資源,使台幣在1947年造成通貨膨脹,進而使台幣的發行面額增加,最高曾發行「一百萬元」面額的鈔票。這也是造成二二八事件的因素之一。

1948年,因為上海金融危機,終於釀成臺幣幣值大幅貶值的惡性通貨膨脹,惡性的通貨膨脹使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發行「新台幣」來取代原有的「台幣」(原先的「台幣」改稱「舊台幣」),兌換比率為40,000比1,即40,000元舊台幣兌換1元新台幣。

此通貨膨脹因為美援及美國介入中華民國內政(改善資源分配)而結束。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青則于1984年保外就醫,但沒有離開秦城監獄,只是在監獄內換了一個地方。“出去的話,誰能管得了她啊?”何殿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監獄二門里,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原來是戰犯洗衣房,有100平方米左右,戰犯全部釋放後一直空置著。此時經過裝修,被隔成了三間屋子,用以安置江青。最東邊是活動室,有電視,中間是工作人員的值班室,最西邊是江青臥室,帶衛生間。臥室和值班室之間的隔牆一米以上全是玻璃,江青的所有活動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個 4人小組24小時值班,看護江青。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億圓大鈔…當年只能買77粒米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2.11.03 05:09 am

新疆省銀行發行的陸拾億圓紙幣,是中國面額最大的紙幣。
記者徐兆玄/攝影

中國貨幣史上最古老的紙鈔、票幅面積最大的紙鈔以及面額最大的鈔票…昨天現身台北國父紀念館。

由永豐金控與大陸中國工商銀行共同主辦的「匯通天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特展昨揭幕,兩岸公私機構典藏的六百卅九件金融遺珍,讓國父紀念館變得金光閃閃。珍貴的古幣、具歷史意義的紙鈔、各式造型撲滿乃至原尺寸復原的清代錢莊…十分吸睛。

中國票幅面積最大的紙鈔「大明通行寶鈔」,面積(廿三公分乘以卅四公分)相當於六、七張千元新台幣合起來那麼大。有趣的是,這張四周圍有龍紋花欄的大鈔下方還標註「警語」:「偽造者斬」,同時獎勵告發者「賞銀二百五十兩」,連犯人的財產也都歸舉發者。

元代發行的「至元通行寶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紙鈔之一,其面積也很可觀,只比大明寶鈔短一公分。

舊台幣兌換新台幣時,一疊舊台幣,僅能兌換一張新台幣壹圓。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川李劼人故居閉館大修! 重現1958年原貌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2年6月8日 21:39

 

  • 6月5日,李劼人故居博物館網站上發布了一條「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館閉館公告」,該博物館6月15日起將閉館進行主體建築的保護修繕。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6月5日,李劼人故居博物館網站上發布了一條『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館閉館公告』,成都商報記者聯繫到博物館工作人員,據稱,該博物館6月15日起將閉館進行主體建築的保護修繕。等到再開放時,這個悠遠寧靜的故居,大門、主廳等部分將分別恢複1939年、1958年時的模樣。成都商報記者還獲悉,目前李劼人故居博物館已實行免費開放,歡迎成都市民前去瞻仰文化名人風採。

恢複舊模樣  『菱窠』大門移到1939年時的位置

位於菱窠西路70號的李劼人故居博物館十分幽靜,石板路、桂花樹、樓堂亭榭、曲徑回廊……極具川西風格的故居主建築為二層樓房,這個中式建築的窗戶有著法式風情,李劼人曾在這裡工作生活了24年。博物館主展廳總面積有600餘平方米,底層按原貌展開李劼人先生工作、文學創作及其家人生活的場景;二樓展示李劼人生平事跡。主展廳正前方、豎立著由大陸當代雕刻大師劉開渠為李劼人雕刻的漢白玉雕像。

昨(7)日,成都商報記者來到這個將要換新顏的博物館,據該館館長葉軍介紹,1939年,為躲避日軍空襲,李劼人在成都東郊的菱角堰旁邊修建『疏散房子』,起初以黃泥夯牆,茅草覆頂,且門前即是菱角堰,故李劼人將其居所命名為『菱窠』,意即『菱角堰旁一茅舍』。而此次李劼人故居博物館的修繕,大門將恢複1939年時的模樣,從現在的位置南移,正對著李劼人雕像。

1958年李劼人利用『三部曲』再版的稿費將『菱窠』翻建為現在的磚瓦房,李劼人在這裡完成了《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的改寫工作。而此次維修,主展廳將在基本保持原狀及原面積的基礎上,實行落架維修,這是種傳統的維修木構建築的方法,『也就是大修,但屬於新建、改建、修繕中的「修繕」。』這裡將恢複到1958年時的模樣。

據悉,修繕完成後,主展廳二樓將恢複為藏書樓。李劼人藏有1000余餘幅明清時代的字畫,2萬多冊平裝書,16000餘冊線裝書以及大量裝訂成冊的報紙雜誌,共計4萬多冊。根據李劼人遺囑,家人將這些藏品全部捐獻,大部分藏書捐給了四川省圖書館,外文書籍捐給了四川大學圖書館。

保護性維修  防蟻換瓦留樹 通過專家論證

近段時間名人故居的保護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李劼人故居的維修會不會損壞到舊有的風貌?葉軍表示,這一點完全不用擔心,『以前是什麼樣子,現在就是什麼樣子。』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1998年以來,博物館都主要依靠館內自己的小修小補維持著,『過了十多年,很多地方已年久失修,實在需要對故居進行保護性的整體維修了。』這一點,葉軍表示,博物館的維修嚴格按照國家文物法執行,設計方案也經過了省文物局等專家及李劼人後人開會討論通過,『院子裡的樹木都會保留』。

隨後,葉軍向成都商報記者介紹了一些需要修繕的地方,『比如這些木質屋梁需要防白蟻,木材需要更換為浸過藥水的,並重新油漆。朽壞的窗戶也需要更換。』記者在現場看到,屋簷和天棚有深淺不一的水漬,並且起伏不平。葉軍介紹,這些都是因為漏雨和腐朽引起的,而屋頂的小青瓦也要更換,『時間久了很多(瓦片)都脆了,我們會用相同樣式的新瓦片取代。』葉軍進一步解釋,瓦片很普通,並不是文物。

更名紀念館   免費開放 小雅菜館將『移出』

李劼人故居博物館現在是成都唯一近現代名人故居,博物館工作人員也希望激發這個文化名人故居的文化生命力,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李劼人——這位曾主持修建人民南路、杜甫草堂的前輩,因寫下《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曲而享譽中外的著名作家。據悉,整個修繕費用預算在300多萬元(以人民幣計價,以下同)至400萬元之間。該館目前已經完全免費,維修完成後也將免費對外開放。成都商報記者同時獲悉,維修完成後,博物館也將更名為『李劼人故居紀念館』,將由專業布展人員來設計館內的布置和展區的擺放『改變十多年來沒變的展覽』。

李劼人在自己38歲時不滿當時時局,曾憤而辭去大學教授的職務,自己開了一個菜館,取名『小雅』。目前,這個極有特色和雅趣的小雅菜館只是故居博物館的職工食堂,將來故居公園建成後,小雅菜館也將移出故居。大門外是李劼人故居公園,正在進行打圍修建。據悉,公園修好以後,將和故居打通,內外結合,『圍牆改為植物圍牆,也將仿造李劼人1939年時的模樣修建』。

新聞人物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筆名老懶、懶心、菱樂等, 四川省成都市人,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文學翻譯家。他一生著述豐富, 長於現實主義描寫, 被郭沫若同志讚譽為中國的左拉;被文學界稱為『東方的福樓拜』,其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曲享譽中外,有『小說的近代史』之譽。李劼人一生筆耕不輟,從事文學創作,也曾辦報紙、辦實業、教大學、做行政,均有建樹。此外,李劼人也是頗有成績的藏書家。李劼人的一生收藏圖書甚豐,他的家人在他辭世不久,根據他的遺囑將這些書籍捐贈給國家,現主要收藏於四川省圖書館。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奇解兵災 老蔣聖經奇蹟解密

  • 2012-04-10 01:06
  • 中國時報
  • 【李明賢/專題報導】

     先總統蔣中正是虔誠基督徒,當年經常在士林官邸凱歌堂主持禮拜與證道,還有一本蔣中正使用多年的聖經。國民黨黨史館現存史料發現,這本聖經竟有不少曲折離奇的故事,不僅蔣中正靠著這本聖經祈禱安然度過西安事變,在中原大戰期間,老蔣一度被軍閥包圍,最後還上演一段「聖經奇蹟」,解除兵困凶險之災。

     士林官邸策畫一系列文物展,其中「蔣中正先生與宋美齡夫人的宗教情懷」系列,展出一本蔣中正使用多年的聖經。聖經封面略顯破舊,看得出年代久遠,內頁有不少蔣中正親筆注解,其中一段文字「此為岳母平生所寶愛的讀本賜於我者」,最引人注目。

     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解釋,這本新約聖經是蔣中正岳母倪桂珍於民國十六年所贈;兩年後,蔣中正在上海受洗成為基督徒,而這本聖經伴隨蔣中正東征、北伐、抗戰直到國府遷台,見證了中華民國動盪的歷史。

     受洗成為基督徒後,蔣中正聖經不離手,成為最大的精神食糧,在往後四十多年,幾度上演「聖經奇蹟」。

     據黨史館史料記載,民國十九年八月盛暑,因為北方軍閥叛變,中國展開一場中原大戰,蔣中正一度被軍閥圍困在開封,當時蔣已陷入絕境,開始拿出聖經祈禱;豈料,祈禱後天空竟降大雪,不僅遲滯軍閥兵鋒,國民黨援軍也趕到,解除一場凶災。

     「聖經奇蹟」還有續曲!民國二十五年西安事變,張學良與楊虎城挾持蔣中正,還扣留包括聖經與隨身槍械文物等,舉國譁然,最後也是靠聖經的力量度過這段艱危時刻。

     邵銘煌解釋,西安事變當時,蔣中正不急著逃脫,卻向張學良討回聖經,避免中斷每日讀經、祈禱的習慣,所謂有祈禱就有感應,冥冥之中都有「神蹟」。

     聖經兩度發揮「神蹟」,結果八年抗戰爆發時,蔣中正倉皇後撤,聖經卻被遺留在上海宋家的祈禱室,讓蔣很扼腕,差點沒派出敵後工作隊潛回上海,搶救這本意義非凡的聖經。所幸,抗戰勝利後,蔣中正回到上海宋宅,那本聖經還放在原處,沒有成為日本人的「戰利品」。

     國民黨撤退來台,這本聖經也隨蔣中正飄洋過海,蔣中正幾次在士林官邸凱歌堂證道,都是拿出這本聖經,猶如虔誠的傳教士。

     「每逢不測凶險之到來,皆得化險為夷,轉凶化吉。天父恩澤之深宏,誠令人興神妙莫測之歎。」這是蔣中正民國三十六年在日本寫下的註記,看得出蔣中正信仰基督的虔誠,背後的聖經奇蹟至今也令人津津樂道。

*****

雲水人間:

奇蹟不敵紅軍..

大陸還是被老蔣搞丟了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二八受難者 官方認定逾萬人

  • 2012-02-28 01:09
  • 中國時報
  • 【仇佩芬/台北報導】

  65年前的今天…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65周年,昨日有民眾駐足二二八紀念館外,在紀念牆前回顧二二八的歷史點滴。(陳信翰攝)

  65年前的今天…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65周年,昨日有民眾駐足二二八紀念館外,在紀念牆前回顧二二八的歷史點滴。(陳信翰攝)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六十五周年,雖然近年來朝野社會努力和解,日前卻因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質疑受難人數,再度引發爭議。

現任國史館館長呂芳上強調,行政院已提出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並據此確定受難者人數逾萬人;在新史證出現前,報告數據代表官方立場。

呂芳上認為,二二八事件相關文獻絕大多數已經公布,社會應全力推動相關研究,以學術研究還給受難者公道。

     郝柏村以申請補償的二二八受難者人數不及一千人,質疑官方所謂受難者逾萬人的說法有誤,引發輿論抨擊。

呂芳上表示,確實有部分人與郝柏村持相同看法,但以申請補償人數來推論受難人數,必須提出根據,否則難以代表歷史真相。

     呂芳上說,行政院提出的二二八研究報告,係以人口學方法來計算受難人數;雖然也是推測數字,但受到學界普遍接受。

他表示,除非有新的史料或證據出現,推算出更精確的受難人數,否則研究報告的數據就是政府的官方認定。

     對於二二八六十五周年前夕,社會再就受難人數及族群背景引發爭論,呂芳上感嘆,二二八事件仍是一起「有生命的政治事件」,不同立場的詮釋各執一詞,都含有過度濃厚的政治意味,甚至與統獨、本省外省等問題糾葛,讓此事持續發生政治影響力。

     呂芳上表示,雖然近年來朝野共同努力化解對立情緒,二二八已不再是衝突焦點,但只要此事未有明確歷史定位,政治爭議依舊存在。他認為,雖然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但相信唯有充分發掘二二八史料,透過不同的學術研究,追求二二八歷史真相,才能讓二二八成為「歷史事件」,不再因政治紛擾而糢糊其意義。

     呂芳上認為,二二八直接因素是政府來台引發的政治衝突,在戒嚴時代,此事是政府高壓統治下「刻意遺忘」的事件;但在解嚴後,政府努力全面坦白並進行真相研究,二二八事件已是社會的共同記憶,是決定台灣社會歷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政府與民間更應該合作進行研究。

     呂芳上也對二二八紀念基金會寄予厚望,認為在朝野及受難者家屬的共同努力下,基金會可以發揮鼓勵學術研究,以及教育社會的功能,可多管齊下地推動口述歷史、檔案徵集、文獻調查,以及提供教育素材等,藉由學術研究還給二二八及受難者真正的歷史公道。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宮女實習生出書 「初夜獻甘迺迪」

纏綿賈姬臥房 但「從不吻我」

艾芙德(右圖,翻攝英國《每日電訊報》)在回憶錄(左圖,翻攝網路)爆料,曾與甘迺迪搞不倫。

艾芙德(右圖,翻攝英國《每日電訊報》)在回憶錄(左圖,翻攝網路)爆料,曾與甘迺迪搞不倫。

2012年 02月07日

【吳貞儀╱綜合外電報導】

現年69歲,19歲時當過已故總統約翰甘迺迪情婦的美國女子咪咪艾芙德,在周三將出版的回憶錄鉅細靡遺描述她與甘迺迪縱慾放蕩的18個月婚外情,火辣內容包括甘迺迪如何在妻子床上奪走她的童貞,叫她跟助理做愛,自己在旁觀看,還強迫她服用助性毒品。

艾芙德(Mimi Alford)出版回憶錄《塵封祕密:我與甘迺迪總統的戀情和蕩漾餘波》(直譯,Once Upon a Secret: My Affair with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and Its Aftermath),描述她與甘迺迪(John F. Kennedy)從1962年夏天,到1963年11月他遇刺前一周的一年半地下情。當年19歲的艾芙德剛從一家女子貴族學校畢業,到白宮新聞室擔任實習生。第一夫人賈桂琳也畢業於該校。某天甘迺迪在白宮泳池旁看到艾芙德便煞到她,立刻指示助理包爾斯邀她參加當晚派對。

「我根本無力抗拒」

艾芙德抵達派對,先被包爾斯灌了好幾杯酒,接著甘迺迪現身說要「親自」帶她參觀白宮。艾芙德以為助理們會跟來,沒想到甘迺迪單獨帶她到妻子賈姬的臥房。她寫道:「他愈靠愈近,開始慢慢解開我洋裝的扣子,並撫摸我的胸部。接著他的手游移到我雙腿間,扯掉我的內褲。」
甘迺迪問她是否做過這檔事,她說沒有,兩人仍發生關係。事後艾芙德搭車回家,「腦中不斷想著:『我不再是處女了。』」當提及為何容許自己和總統發生婚外情,艾芙德坦承:「全美國最有名且最有權勢的人想要我,只會讓我的情緒高漲到最高點,我根本無力抗拒。」

被慫恿替助理口交

另一次在泳池畔,甘迺迪要艾芙德「照顧一下」包爾斯,「總統想激我幫包爾斯口交,他以為我不會照做,但我做了……總統安靜觀看。」但當甘迺迪要艾芙德也服務一下他弟弟愛德華,艾芙德拒絕了。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69688561.jpg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歷史上的光棍前十強

都說2011年是光棍年,那麼,站在這個難以啟齒的話題上,不妨讓我們看一下那些光棍偉人前輩們。 同學們,你不是一個人在光棍!

第一名:柏拉圖(公元前427-前247347)

古希臘聖賢,“精神戀愛”的鼻祖。 認為男女之間的愛慕為世間最高級的情感形態。 他還是最早的共產主義分子。 81歲的時候,在一次婚宴上興高采烈談笑風生之際溘然長逝。

第二名:達·芬奇(1452-1519)

一個和小帥哥迪卡普里奧有著同樣姓氏名字(萊奧納多)的百年難遇的天才。 24歲的時候,曾被指控與男子有曖昧行為,遭其否認。 1519年病逝於法國。 但其“同志”的身份,基本已被後人公認。

第三名: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國女皇

年輕漂亮而且開朗的伊麗莎白25歲就走上了英格蘭之巔。 只是不幸的是,她為了鞏固王位,縱橫捭闔於當時的強國西班牙與法國之間,放棄了婚姻。 最後以老處女的身份絕後而終,換來的是大英帝國的崛起。

第四名:牛頓

牛頓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記錄,他孤獨地走完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有一點應該強調:科學與宗教是可以並存的)。 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牛頓雖說終身未娶,但據說他還是有過愛情的:

1.斯托瑞:克拉克夫婦的女兒,在牛頓中學時代的好友,因為牛頓的性格比較內斂,所以她可以說是牛頓的唯一的朋友,而且當她年老時接受采訪時還能回憶起那段美好。 因為牛頓專心讀大學,所以這段愛情沒有發展下去。

2.牛頓的表妹:牛頓在家鄉躲瘟疫時認識的,二人在一起據說也很快樂。 牛頓把自己有關物理的想法告訴她,她雖然不懂,可還是認真地講給她聽。

第五名:伏爾泰(1694-1778)法國近代思想家

他有99卷的皇皇巨著,與有夫之婦的情人艾米莉共居20年,直到後者去世,沒有子嗣。 1778年,84歲的伏爾泰去世,教會拒絕他葬在巴黎;1791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他的遺體被遷葬在巴黎先賢祠,並補行國葬,墓在盧梭的旁邊。 他的心臟,被裝進一隻盒子,存放在巴黎國家圖書館。

第六名:貝多芬(1770-1829)德國音樂家

貝多芬一生充滿了痛苦,愛情不順,壯年失聰,他愛慕過數不清的女人,但她們都寧願嫁給別人,是因為他相貌醜陋,還是出身卑微? 我們難以知曉,我們知道的就是他更加憤怒,接著寫出更多美好的樂章,《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月光》《致愛麗絲》。 幸耶非耶? 誰能說得清。

第七名:諾貝爾

諾貝爾不是沒有戀愛過,可惜的都是被愛的人兒都另嫁他人。 至於說最後沒有設置數學獎,是因為他的情敵是位數學家,其實多半是好事者杜撰,我們能夠說的只有一句:諾貝爾沒這麼小氣。

第八名: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康德有過想娶妻的衝動,一次當他還在盤算自己的財產時,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則是偶然邂逅了一位來柯尼斯堡旅遊的年輕女子,當他還在對是否求婚進行哲學論證的時候,這位女子離開了柯尼斯堡,從此芳踪難覓,只能不了了之。 海涅對此評價說:“康德的生平履歷很難描寫,因為他既沒有生活過,也沒有經歷什麼。

死後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裡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1883~1969)將康德與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奧古斯丁(354-430)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第九名:文森特·凡高(1853-1890)荷蘭畫家

無論凡高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 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 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

第十名:德國尼采

自詡為太陽的尼采,在中年時代將自己的童貞獻給了妓院並因此染上了梅毒,從此對女人恨之入骨而不近女色。 45歲之後的尼采陷入瘋狂,與好友破裂,並被送入精神病院,由他唯一的妹妹照顧十年之後溘然長逝。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征軍野人山撤退:戰士遭女野人擄掠配種

來源:鳳凰網歷史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鐵道地圖集

OLD RAILWAY MAPS OF TAIWAN

日據時代之臺灣鐵道線路圖

Railways maps in Japanese Colonial Era

1896年之臺灣

點圖可放大

取自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1896.

1925(大正14)年日本鐵路員工記事手冊中之臺灣鐵道地圖

感謝網友Suika先生提供本資料!

日據後期之鐵道地圖

Railways maps in late of Japanese Colonial Era

取自若干早年之地圖集

1934年臺灣地圖暨臺北、臺南區域地圖

點圖可放大

1934年臺北附近、西部海岸及基隆區域地圖

點圖可放大

1934年西部海岸及臺東附近、澎湖諸島區域地圖

點圖可放大

1941年臺灣地圖

點圖可放大

1947年臺灣地圖 (After the WW II)

點圖可放大

來源:http://citycat.theweb.tw/index.htm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婚姻
  • 婉容1906年1946年):達斡爾族旗人。1922年,她17歲跟溥儀結婚,為皇后。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起初夫妻關係尚好,溥儀在婉容與文綉中明顯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儀曾表現對婉容的信任,後天津時期文綉出走後,溥儀遷怒婉容,婉容開始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煙癮,滿洲國時期婉容並不願去東北,卻被日本關東軍 強行帶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發瘋。日本投降後,婉容被中共游擊隊俘虜,最後釋放。煙癮發作,卒於中國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經其弟郭布羅·潤麒同意,於2006年10月23日招魂與溥儀合葬於河北清西陵外的華龍陵園。
  • 文綉1909年1953年):滿洲鄂爾德特氏旗人。1922年,她跟16歲的溥儀結婚。溥儀首選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綉,但是父親逝世後端康太妃為首的四大太妃們,皆認為文綉家境貧寒、長相不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文綉被冊封為淑妃1931年 文綉與溥儀離婚。
  • 譚玉齡1920年1942年):北京滿洲人,老姓他他拉氏。1937年,經貝勒毓朗之女介紹下與溥儀結婚,封為「祥貴人」。六年後病故,由溥儀追諡「明賢貴妃」。

 

**********************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時正是“文革”前夕,幾年前開始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以階級斗爭為綱”教育的“成果”開始顯現。突然全國盛傳此畫“反動”,原來有“階級斗爭觀念強”的讀者給《中國青年》雜志打電話並來信,指責此畫那些橫七豎八的蘆葦實際藏有“蔣介石萬歲”的“反動標語”!

傳言越來越廣,一時間議論紛紛,沸沸揚揚。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軍統檔案解密 蔣介石、戴笠與杜月笙關係好

  • 2011-10-09
  • 中國時報
  • 【呂昭隆、王銘義/台北報導】

     蔣介石、軍統局長戴笠與上海黑幫聞人杜月笙的密切關係,在國史館昨天公布的戴笠史料中,獲得印証。抗戰時期,軍統擬成立上海行動委員會,蔣介石囑咐戴笠,人事應與杜月笙商量。戴於民國廿六年上簽呈,明確表示總指揮人選由杜推薦,並請蔣介石裁定。

     根據國史館公布的軍統解密檔案,這份發文於民國廿六年九月十日的簽呈,戴笠用毛筆親撰,計有九頁,係戴笠電蔣介石擬成立上海行動委員會,在淪陷區破壞擾亂日軍,並請派劉志陸為總指揮。

     戴笠在簽呈中首先說明,上海別動隊司令因指揮不動杜月笙人馬,如陸京士(曾任立法委員)等人,於是改換王敬久,但「陸京士係杜之門徒,恃杜為背景,仍不願聽指揮」,加上別動隊經費由蔣介石指示,准由杜經管的銀行墊付,將來在救國公債還三百萬圓,因此,這筆錢須由杜月笙經手。

     簽呈接著表示,杜月笙因受陸京士包圍影響,對別動隊經費只付五萬元外,還表示今後「難以維持」。換言之,杜月笙不想再給錢了,別動隊司令王敬久遂請辭。

     戴笠接著說,「因迭奉電示,須速組織京滬、滬杭與浦東三區便衣隊,為破壞敵方擾亂敵方之用,並囑與杜月笙切商進行」。戴笠在簽呈說明,經與杜磋商,並顧慮上海複雜情形,建議裁撤上海別動隊,改設上海行動委員會,下設指揮部,並能在五日內召募三千人,指派劉志陸擔任總指揮,杜月笙與戴笠等人為行動會委員。

     簽呈最後表示,「劉志陸係杜月笙所提出,生(指戴笠,蔣介石是黃埔校長,戴笠是第六期學生)曾與數次詳談,覺其人尚有勇氣,有辦法,且對釣座(指蔣介石)力表信仰,抗日情緒亦甚緊張」,「以劉與杜之關係,實可制止陸京士之跋扈,是否有當,乞請鑑核」。

     此外,戴笠在民國廿八年曾電請胡宗南,代向蔣介石保舉一項軍統人事,因為戴笠擔心蔣介石因其未辦妥河內之事,而不再相信他的話。所謂伴君如伴虎,備受蔣信任的戴笠也擔心自己是否「失寵」,於是請託更受蔣信任的胡宗南去說項人事。

     這份「限一小時到西安」,並指示軍統駐西北站人員親譯的電文,係「戴笠電胡宗南請向蔣中正保舉張允榮負責在直魯豫邊區組織游擊隊」,全文有四頁。

     戴笠首先在電文與胡宗南敘舊,接著談張允榮其人,「惟尚須請兄(胡宗南)電呈校座(蔣介石)力為保舉,因弟自河內事敗之後,校座對弟所言,恐不甚相信也。」但戴笠對胡宗南說,仍會全力忠貞報效國家與領袖。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山陵呢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於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於南京鐘山,故死後其靈柩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願,於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於此。

孫中山安葬之迷公元198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20週年。 南京中山陵奠基60週年也是這一年。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75週年又在這一年。

  然而,中山先生逝世後,為何沒用水晶棺? 為啥建陵紫金山? 遺體為何移南京? 誰人抬奉紫銅棺? 腹中內臟存何處? 墓內有無隨葬品,葬後密封誰督看? 大量禮品是否在? 遺體到底在何方? 抗戰時,蔣介石移靈重慶之事為何落空? 幾十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帶著這一連串問號,特地採訪了孫中山生前貼身衛士范良。

  范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是目前在世的孫​​中山唯一的貼身衛士,又是孫中山逝世後參加過建陵工作,安葬時抬過靈柩,安葬後長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孫中山葬事的歷史見證人。

  週:孫先生192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後,他的遺體一度安放在北京,為什麼後來在南京建造陵園?

  範:這是孫先生的生前遺願,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解放後,孫先生辛亥革命時的衛隊長郭漢章來找我,談起孫先生在南京選墓址的事情。 那還是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一次他帶郭漢章騎馬去紫金山郊遊,路過明孝陵時讚歎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風水也好,北有橫臥的大山,南瀕明湖暗溪,可謂“山高水長”,便對郭說:“我身後能夠在此向人民討一塊地作墓,死也足矣”。 這就是建陵南京的來歷。

  週:據說孫中山先生死後內臟全被取出了,確有此事嗎? 內臟被人盜走之說怎麼回事?

  範:前者是事實,被盜屬謠傳。 當時先生曾有囑咐,要求死後將五臟作病理解剖,因為他是醫生出身,知道解剖的價值。 後來解剖時醫生髮現先生得的是肝癌,事後內臟單獨進行了火化,現存放在紫銅棺內。 抗戰期間,南京中山陵臥像前出現一樁怪事:汪精衛從北平協和醫院迎來“先生內臟”,當時引起海內外極大關注。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派鄭介民中將來中山陵調查此事,問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寫份詳細報告報蔣介石。 我下墓穴揭開玻璃罩,打開紅布擋著的五隻玻璃瓶,上面寫著孫中山先生五臟切片模型,在我之前竟無人敢下去看個究竟。 事後蔣介石召見,我向他匯報了此事,並向當時《中央日報》提出了抗議,不找當事人就發失實新聞。 最後,經過奉安委員會各委員簽字,此樁奇案方告結束。

  週:有消息說,孫先生的遺體原來準備永遠供後人瞻仰。 最後為什麼密封了?

  範:本來是有這個考慮,蘇聯政府還專門送來了水晶棺。 所以,開始,孫先生的遺體存放在裝滿福爾馬林的楠木棺材裡,當時他只穿麻織的短袖襯衣和短褲。 遺憾的是後來遺體接觸了空氣,發現局部變質已無法完好保存,蘇聯的水晶棺也沒有用上,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的紀念館供人參觀。 遺體南移時,又將楠木棺換成意大利進口的紫銅棺。 不過,也有一種傳聞,而且也登了報,說是張作霖的部下被北伐軍逼到香山,他們揚言再進攻就焚毀孫中山的遺體。 守靈者於深夜偷偷地將遺體從楠木棺中取出存放在附近的山洞裡,以使遺體變質,這不過是傳聞,我沒有親眼看到。

  週:你剛才說的那具楠木棺還在嗎?

  範:楠木棺材連同那套麻織衣褲都封存在北京碧雲寺孫先生的衣冠塚內。

  週: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工程——靈寢竣工,定於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去北京移靈的有哪些人?

  範:5月下旬,南方政府派出8名衛士前去北平移靈。 這裡還有個巧合,孫先生在世時,貼身衛士8人,這次移靈又是8人,後來我們在南京接靈正好也是8人,其中的奧秘我至今還沒有弄明白。

  週:或許是八大金剛吧?

  範:(笑)也許是吧。 斯大林元帥和鐵托元帥等偉人的靈柩都是高級將帥親自護送,而我們最高的只是校官,我當時是上尉,我們8名衛士是從先生80名生前衛士中挑選出來的。 先生逝世後,80名衛士一度成為蔣介石衛隊的一部分,中山陵成立拱衛處之後,又擔負拱衛陵墓的任務。

  週:孫先生的紫銅靈柩用什麼方法運到南京的? 除了8名衛士,還有什麼人抬靈?

  範:先生的遺體是用火車運來的,抬棺材的是清朝抬過皇帝和皇親國戚的後代,總共128人,棺材前後各64人,從香山到北平車站和陵前廣場到靈寢前平台,都由他們抬。 這些人抬棺水平很高,不論是平地還是上下坡,前進中棺材始終是水平的,一點也看不出顛動。 從北平運到浦口後,就送上一艘軍艦橫渡長江,到中山碼頭後,用一輛特製的靈車運到國民黨中央黨部(現湖南路江蘇省軍區)大禮堂。

  週:請你詳細介紹一下奉安大典和下葬密封時的情況。

  範:遺體運到湖南路中央黨部大禮堂後,接著是三天公祭。  6月1日,靈車從湖南路開出,緩緩地駛向中山陵,參加送葬的人民群眾、外國使節達20萬之多,其中也有不少是孫先生的日本友人。 數十里長的馬路兩邊也都擠滿了群眾。

  週:中山碼頭和中山路都是為移靈趕修的對嗎?

  範:不錯,從下關中山碼頭到紫金山南麓這條馬路都是當時修建、命名的,中山門也是由原來的朝陽門而改的……

   6月1日那天,宋慶齡和宋氏全家,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的所有要員參加了奉安大典。

  大典後,隨著陣陣軍樂,我與另外7名衛士,緩緩地走近靈柩,抬起棺體兩邊的銅環,慢慢地進入靈寢,然後用繩子將靈柩吊入圓形墓穴,通過銅梯來到墓穴底部,再將靈柩移正。 原來有一個特製的銅梯,長5米,也就是圓形墓穴的高度,製作銅梯本來是供人瞻仰遺容上下用的,可惜遺體沒保存好,銅梯也就失去了作用。

  週:紫銅棺的形狀大小您還記得嗎? 墓內有沒有珍寶之類隨葬品?

  範:印像很深,大小與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約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蓋。 透過水晶玻璃,只見孫先生身著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腳上是黑色布靴,神態安詳地仰臥在藍色的彈簧墊上,身體兩邊用許多絲綿球固定,兩腳中間安放著一只約33厘米高、直徑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間瓷瓶,裡面存放著火化了的內臟,用一塊紅色綢布扎口。 密封前,又蓋上了紫銅棺蓋,棺蓋上面刻有梅花圖案,很精緻。  6月2日上午開始密封,前後5天。 墓穴四周為長崗石墓壙,墓壙外邊是一尺多寬的隔層,再外邊還有一道堅固的牆面。 密封位置在墓壙的中部略*上,先用鋼筋條,鋼筋條上面是鋼絲網,箍緊後又舖一層油毛氈,最後用混凝土密封,這樣,上部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孫先生臥像,下部是孫先生長眠的紫銅棺。 密封工作非常細緻,我始終在現場。 墓內、棺材裡沒有隨葬品。

  週:不久前香港《文匯報》刊登了關於我國有關部門用現代先進儀器測定,孫中山遺體已縮短了一寸左右,其他一切完好的消息,您是否知道此事?

  範:這件事我也覺得奇怪,有關中山陵的活動一般都要通過陵園管理處,然而這件事我們管理處的一千多名幹部、職工卻一個都不知道。 上星期香港《文匯報》一位記者來寧,我問他這則消息的出處來自何處,他只是說“確有此事”,但沒有正面回答我。 所以,我們都認為在國家有關部門沒有證實之前,只能當作“參考消息”,究竟有無縮短,是否完好,有待測試證實。

  週:中山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請問主要設計人是誰?

  範: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 他還為建陵獻出了生命。 原來在靈堂的西南休息室裡還有他的浮雕像,於右任在浮雕上題詞:“呂彥直建築師建築陵宮積勞病故,特志紀念”,抗戰後,浮雕不翼而飛。

  週:這個工程耗資不小吧?

  範:當時設計興建中山陵全部造價為白銀400萬兩。 在1926年3月12日正式奠基以前的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各族人民特別是海外華僑捐獻的款項共有460萬兩,超過了全部造價,華僑還在中山陵周圍興建了光華亭、流徽水榭等紀念建築,在紫金山紫霞洞前建造了大水塔,利用山水灌溉花木,以點綴風景。

  週:蔣介石一度想把孫中山的遺體移到“陪都”重慶,這個傳聞有沒有根據?

  範:是有這回事。 蔣介石對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是眾所周知的;但在抗戰時期也做過對中華民族有益的事。 他對先生的感情還是比較深的。 侵華日軍攻破上海、蘇州兩道防線;蔣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遺體帶到重慶去。 當時設計陵墓的工程師認為陵墓比較堅固,再移靈怕損壞靈柩和遺體,移靈之事沒能如願。

  說實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從墓穴周圍的隔層下去,在旁邊打洞取靈柩不是很困難的事。 我想主要還是工程師不願破陵,同時也考慮到日本懾於世界輿論的壓力,諒他們不敢在孫先生的靈墓上輕舉妄動。 歷史證明這個分析是正確的。 國民黨撤離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對我們說:“總理遺體不能移動,你們要保護好總理陵墓。”80名衛士都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言書上簽了字。

  週:八年抗戰期間,中山陵只留下一個拱衛班,其余衛士都到哪裡去了?

  範: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戰部隊全部離開南京,只留下12人繼續守陵,其餘都編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隊。 我也於日寇佔領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調赴重慶,後到成都航空委員會政治部二科任第四組組長,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6月重返中山陵。

  南京解放前夕,我擔任了中山陵拱衛處代理處長。 此後接到了陳毅司令員讓我繼續守陵的命令。 解放軍渡江後派了一個連隊和我們一起保護戰時的陵園,直到現在我還沒有退休。

參考資料: http://www.hnta.cn/jdjq/zjqjd.jsp?Zbianma=100000000867&jqjd=%D6%D3%C9%BD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200705281513512298318431

孫中山的三位夫人:元配盧慕貞(上)、陳粹芬(中)和宋慶齡(資料圖片)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feb5e057090fee0eb52f

P201101041337363036519506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