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之聲:南澳年輕人 這樣拼經濟(李俊儒)

2014年07月14日

 

李俊儒大學畢業後,藉由打工換宿找到志趣,目前在南澳當農夫2年。李俊儒提供

我大學念財經,畢業後的腳踏車環島,讓我發覺,原來生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我決定不做辦公室工作,藉著四處打工換宿,摸索自己想要什麼。
換宿的第五站,我來到南澳自然田待了1年多,我確定自己喜歡以種田為基礎,發展出更關心土地,更重視健康的生活,也可以稱作「樸門」的生活。離開自然田之後,我在附近租地自己種,至今在南澳當農夫兩年多了,今年26歲。

推自然農法生態村

樸門是一種友善土地的生活設計。比方雨水回收再利用,蓋自然建築,乾式堆肥廁所。我是一個樸門的實踐者,很多生活細節都有自己的堅持,我生病不吃藥,受傷也不擦藥,用水清潔,最多用草葉敷;洗澡只用水,手工肥皂也幾乎不用;洗碗也不用清潔劑。
農耕上,我使用自然農法,傳統農夫不認同。尤其我們不施肥就被認為怎麼會有收成?草也不用除得太乾淨,有除就好,但這在傳統觀念是代表農夫懶惰。一般插秧插一叢7、8支,我們插1、2支,因為慣行農法使用肥料,插很密也會長,生病還可以噴藥,但我們不施肥,插很多支,彼此會競爭長不好,再密一點開始生病。
這2年,我們靠自己的方法種出東西,南澳的農夫不會再說「你這樣種不行啦」。雖然長出來的東西沒有慣行農法的漂亮,但你要想,施肥的成果是超過一個植物正常應該有的樣子,就像一個人可以長到170公分,60公斤,但你從小給他打荷爾蒙、生長激素,結果他長到190公分,80公斤,那不是正常狀態。
當地農夫關心還是收入問題,所以南澳自然田用契作代耕的方式推廣自然農法,消費者預先付錢請農夫種特定的食物,指定用自然農法,農夫照辦,他不需要為了生計去噴藥,收入甚至能比原本多。像我種兩分地的稻米,賣了5萬多,南部1甲(10分)的田,用慣行農法種也賣5萬多。
近來,我發覺自己並不甘於只當一個自然農法的小農,更希望能推廣友善生活的方式,所以我計劃走向一個環境教育的場域。我希望接待換工,這不只是請人幫忙種田,而是讓更多人來學習我們的生活觀念。除了自然農法,堆肥或撒有機肥都是減輕土地受傷害的方式。
我們也自製友善加工產品販賣,辦付費的學習旅行,建立起經濟運作的模式,讓社區認同並加入,走向社區營造吸引青年回鄉。我的理想是類似公社的概念,國外叫做生態村,其實台灣已經有很多人都在各自的角落實踐,卻難以聚集。以南澳來說,一定要有年輕人參與,才是一個起點。
特約記者賴柔蒨採訪整理
自然農法農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