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服止痛藥 別忘三不三要
2013/11/13
【聯合報╱蔡佳靜/馬偕醫院台東分院藥師】
疼痛,是日常生活經常遇到的問題,有時甚至影響作息。不論是頭痛、肌肉痠痛、經痛、牙痛等,民眾常自行使用止痛藥。根據統計,台灣一年約吃掉一億顆非麻醉性止痛藥,如何正確用藥,非常重要。
市售止痛藥大約可分為兩類,一是單純的止痛藥,如普拿疼,其成分為乙醯胺酚,具止痛、退燒效果;另一種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百服寧等,此類藥物除了止痛、退燒,還可緩解因發炎引起的疼痛。
重複服用 恐致肝臟副作用
兩類藥品止痛效果相當,乙醯胺酚類藥品的優點是全身性副作用較少,孩童、孕婦使用較為安全,但對發炎引起的疼痛,效果不佳。另外,乙醯胺酚容易取得,萬一疏忽而重複服用,恐導致嚴重肝臟副作用。民眾自行服用時,應該依照藥劑師指示服用,若患者有肝、腎問題或酗酒等習慣時,自行服用可能會加重肝臟毒性,不可不慎。
自行服用止痛藥應把握「三不三要」:「不併服、不過量、不飲酒」、「要喝水、必要時才用、要注意使用的時機」。
有時為了快速緩解惱人的疼痛,有人自行服用藥物或使用不同類型的止痛藥、感冒藥。但混合服用可能導致藥物交互作用或藥物過量,造成危害,嚴重者恐怕肝、腎功能異常。
市售止痛藥,如普拿疼、伏冒熱飲、風熱友、友露安等均含乙醯胺酚;百服寧與五分珠等則含有阿斯匹靈。若混用一種以上藥物,常造成藥物過量或產生副作用,建議民眾使用時應該以一種藥物為原則,避免混搭,確實遵守不併服、不過量方為安全之道。
水分不夠 易影響藥物代謝
水分攝取不足也影響藥物代謝,民眾領藥時,藥師會提醒服藥時須搭配適量開水;另外,許多止痛藥是需要時才服用,與慢性病人長期用藥不同。
頭痛、肌肉痠痛,若因發炎引起,急性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可緩解疼痛;若肌肉拉傷引起的疼痛,需配合運動、復健、休息,改善不適。原因不明的疼痛或疼痛期太長,則建議就醫查明原因,以免延誤病情。止痛藥不是能解決疼痛的萬靈丹,胃痛、胸口悶痛或三叉神經痛等,千萬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藥,務必就醫診療。
疼痛是身體狀況的警訊,應該正視,非偶發疼痛更應進一步探究病因,以免延誤治療。止痛藥是鎮痛良方但也是藥品,應遵循正確服用方式,特別是服用時機與用量。
衛福部於全國各區成立「正確用藥教育資源中心」(http://doh.gov.whatis.com.tw/02_datacenter_list.asp),供民眾用藥諮詢,若有相關問題,可前來諮詢,保障用藥安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