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時出現頭昏、頭暈或頭痛者,有的時候是單獨出現,但更多的是伴隨臉色蒼白、肢體無力,出汗過多,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當這些症狀明顯時常常被迫停止鍛煉。
目前分類:保健--運動生理 (45)
- Feb 16 Thu 2012 18:52
運動時出現頭昏、頭暈或頭痛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 Jan 05 Thu 2012 07:50
小時候胖 長大以後也容易胖
小時候胖 長大以後也容易胖
- 2012-01-02
- 中時樂活
- 作者:井上健二
日本男性肥胖的比例,這幾年直線成長。當內臟脂肪過多,變成內臟脂肪型肥胖,得到代謝症候群併發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就會上升,因此控制體重與體脂肪是很重要的。
此外,還有一些數據更值得我們重視。超過標準體重百分之二十的肥胖兒童一年比一年多,中小學生每十人當中就有一人肥胖。相反的,過瘦的兒童也增加了,標準體重的兒童反而變少。
過去文明病被稱為「成人病」,但代謝症候群並不是只有大人才會得。吃太多、運動不足使內臟脂肪增加,就算是小孩子也會得到糖尿病或高血壓。
無論兒童還是大人,規律的飲食都是預防肥胖的重點。肥胖兒童不吃早餐的情形很常見。所以應該要每天吃早餐,培養一天三餐的規律,改掉深夜大吃大喝的不正常飲食生活。
肥胖兒童激增之所以令人擔憂,是因為小時候胖,長大之後也容易胖。箇中的秘密依舊在於脂肪細胞。
還是有長大之後脂肪細胞仍會增加的例子
人體全身上下的脂肪細胞總共有三百億個左右。這個數量在兒童時期便已固定,過了二十歲,基本上就不會再增加了。
兒童時期肥胖,囤積過多中性脂肪,會使脂肪細胞增加得比一般人多,而分裂出來的脂肪細胞是不會減少的。
人體的細胞約有六十兆個,人體有煞車機制會限制人體不會再擅自增加。然而,當肥胖的情況太嚴重,抑制脂肪細胞增殖的煞車就會失靈,於是脂肪細胞的數量便會增加。由於一個脂肪細胞能收納的中性脂肪的量是有上限的,為了收納增加得太多的中性脂肪,只好讓脂肪細胞增殖。
成人之後新生的脂肪細胞和幼時便擁有的脂肪細胞相比,更容易囤積中性脂肪。所以長大成人後不要再做會讓脂肪細胞增加的事,才是最聰明的。
這則常識是 真的 肥胖兒童的脂肪細胞數量比一般人多,而且不會減少。
- Nov 24 Thu 2011 08:23
改善骨密度...游泳沒幫助,快走、慢跑才有效
- Nov 17 Thu 2011 08:05
走到微喘 不算達到運動功效
走到微喘 不算達到運動功效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
2011.11.17 03:08 am
「行腳全台灣」昨天啟動,馬英九總統(中)與飛躍羚羊紀政(前排右三)等人,一同邁步向前,為活動揭開序幕。
記者陳正興/攝影
健走有益健康,就連馬英九總統,也熱愛健走的「微喘」感覺。
不過,醫師提醒,健走既簡單又輕鬆,但只走到「喘」,不代表達到運動效果,若體能允許,至少要連續走1小時,才能有效訓練心肺功能與肌耐力。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表示,健走不需任何裝備,人人都可上手。只要穿輕便服裝、運動鞋,掌握「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原則,若1小時能走上4公里,不但能訓練心肺功能與肌耐力,還可消耗約30大卡熱量。
新光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指出,激烈跑步易增加腳踝、膝蓋,以及髖骨等部位壓力,健走不但能訓練肌耐力,腿部關節與骨骼負擔相對較小,是很適合各年齡層的有氧運動。
韓偉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例,以成人每分鐘心跳約60至70下計算,每分鐘心跳數應增加30至35下,並持續20至30分鐘,才能達到運動效果。
韓偉強調,短暫健走幾步就喘,多代表心肺功能與肌耐力不足,所以,單是走到微喘,不能算達到運動效果。他建議,應依個人體能,循序漸進拉長時間,最好能走滿1小時,讓心跳增加與微喘,才能達到強化心肺功能與燃燒脂肪的效果。
還要留意「步距」、「步頻」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靠健走達到運動效果,除了行走時間要夠長,還可留意「步距」與「步頻」。所謂「步距」,是指行走一步的距離,將身高減去 100公分,就是最適合的健走步距;而「步頻」,是指走1分鐘的步伐數,健康成人每分鐘應要走滿100步,民眾可依自己體能量力而為,循序漸進訓練。
不過,不少人沒空、怕累怕流汗,不願花時間運動。簡文仁表示,對於久坐不動的「麵龜族」,有動總比沒動好。他建議宅在家的人,若想動動筋骨,可試著從拖地、掃地,訓練四肢與上背部的肌肉協調性與力量。家庭主婦若要買菜,可繞到較遠的菜市場;公車族可提早1、2站下車走路;上班族可多喝水,增加起身、上廁所次數等,都是「動起來」的好方法。
【2011/11/17 聯合報】
- May 19 Thu 2011 13:08
美研究:運動員跑步、游泳快慢取決於肚臍位置
- Apr 16 Sat 2011 07:55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也是…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也是…
- 文/《財訊雜誌》‧財信雜誌社出版 圖/金溥聰提供
在從容的步伐中和心靈溝通
金溥聰先前於美國華府智庫做短期研究,順便當奶爸
關於跑步,我其實說的是我四十歲以後生活中的快樂指數。
我是一個慢跑愛好者,三十歲以後,才開始參加路跑活動,成績一向不出色,但也累積了二十幾年的跑齡。年輕時,我最愛的運動是籃球,慢跑在當時眼中是單調無趣的「弱雞」活動,直到年紀稍長才開始體會到,運動的選擇,不只是爆發力與耐力的表現,也部分反映個人心境追求熱鬧或孤獨的變化。
- Mar 22 Tue 2011 08:14
節食減肥法能減掉肥肉(脂肪)?
時下出版了許多"魔鬼瘦身"的手冊,教導如何藉由節食達到快速減肥的目的,也就是讓一天吃下去的熱量少於一天所消耗的熱量,以便體內自動燃燒多餘的脂肪,來供給身體的需要。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 Mar 09 Wed 2011 13:21
台灣人BMI值24─25.9死亡風險最低?
有此研究 BMI值24─25.9死亡風險低?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
2011.03.09 10:46 am
台灣和美國學者針對超過十二萬名台灣人進行的研究顯示,在美國的標準中處於過重邊緣的台灣人,跟同族群其他人相比,是死亡風險最低的一群。
法新社報導,這項為期十年的研究,追蹤逾五萬九千名的台灣男性及近六萬六千名的台灣女性,觀察死亡率與BMI值的關聯。
大多數人的BMI值落在十八到卅五之間。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標準,BMI值廿五到廿九就算「過重」,超過卅就算「肥胖」,過重和肥胖都容易有健康問題及罹病風險。
但這項針對台灣人的研究指出,BMI值廿四到廿五點九之間台灣人,雖然以美國標準而言已處於「過重」邊緣,但死亡風險卻最低。這項研究已刊登於加拿大醫學期刊(Canadian Medical Journal )。
研究還顯示,比起BMI值中間的族群,BMI值偏高或偏低族群死亡風險較高。
研究顯示,世界衛生組織將亞洲人BMI值「過重」標準下修到廿三至廿四點九,可能不妥,因為這項研究顯示台灣人的BMI值即使高到廿五點九,仍屬於相對低死亡風險。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大醫院、亞洲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聯合進行。
【2011/03/09 聯合報】
- Nov 09 Tue 2010 18:24
做錯運動...早送命
做錯運動 反增心臟負荷
- 2010-11-09
- 中國時報
- 【張翠芬/台北報導】
廣告教父孫大偉曾挑戰鐵人三項,赴大陸挑戰單車長征,前天腦溢血逝世,各界震驚。許多民眾看不斷詢問「為什麼有運動還會中風?」台大內科教授黃瑞仁表示,做錯運動反而會增加心臟負荷。
黃瑞仁說,有人很努力的運動,還是罹患心血管疾病,這是基因體質的關係,心臟病有三成是遺傳,七成是後天生活習慣造成。
不適當的運動,有時對病患適得其反。
曾裝過支架的病患須注意運動型態和強度,他提供運動三「不要」原則。
第一、不要一大早去運動,因為清晨心肌梗塞發生率最高,應改為傍晚後運動。
第二、不要做太劇烈的競賽型運動,鐵人三項或挑戰體能極限的運動都不適合,運動強度以不超過每分鐘心跳一三○為限。
第三、不要單獨去運動,最好有家人陪伴。
黃瑞仁說,運動不當導致猝死的個案比比皆是,他一位病患是網球高手,裝了支架十幾年都沒事,因為個性不服輸,六十幾歲還和友人尬球,日前在網球場上猝死,令人遺憾。
黃瑞仁指出,九成出血性腦中風和高血壓有關,最近氣溫下降,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危險「四大寇」,有心血管病史的民眾應多注意。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說,運動有益心臟健康,但很多人平時完全不運動,卻在周末一時興起劇烈運動,這種周休五日的運動型態比完全不運動更糟糕。
- Dec 23 Wed 2009 19:50
在家自我檢測心肺功能的方法
- Dec 23 Wed 2009 19:49
如何鍛煉你的心肺功能....提高你的血液含氧量
鍛煉你的心肺功能
林弘諭 (2005-03-08)
- Nov 04 Wed 2009 09:02
小摺退燒...新車滿倉庫...老闆:KHS T3出兩輛,都要再三考慮
- Sep 30 Wed 2009 15:39
八個黃金方法打造平坦腹部
- Sep 21 Mon 2009 22:28
傍晚時 適度的有氧運動......有助於睡眠
運動醫學系 陳昭彥 助理教授(94年5月)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一般人口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的問題,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更有高達二分之一的人有睡眠的問題,睡眠品質不佳不但精神不濟,而且日常生活動能運作以及生活品質將會有所影響,也會增加其罹患感情症與焦慮症的危險性。現代社會環境趨於科技化、機械化與電腦化,快速的工作與生活步調及壓力的相對增加進而影響睡眠的品質。
- Sep 16 Wed 2009 13:38
單車安全帽....不安全?
路肩不要騎!單車客自保之道
〔記者曾鴻儒/台北報導〕
國內全年單車事故死亡人數破百,且絕大多數是遭其他車輛撞擊,但研究顯示單車安全帽僅能承受時速廿二公里以下撞擊,保護功能堪憂;專家建議車友要學習自我保護。
運研所指出,前年國內發生七千六百起單車事故,死亡人數則達一百二十七人,而所有事故中,九成七是遭其他車輛撞擊,不僅死亡比率偏高,傷亡者頭部受傷比率高達十八%,也遠高於機車的八%。
安全帽碰撞保護功能不佳
但國內目前並未強制單車騎士須戴安全帽,即使修法強制,國外研究也顯示,自行車安全帽所能承受的碰撞速度僅約時速十七至廿二公里,恐怕很難在遭其他車輛撞擊時提供保護。
功學社單車學校校長謝正寬則直言,單車事故有八成五是可以避免的,單車騎士要懂得自保。他建議,騎乘單車時,車距至少兩車身,下坡路段須有五至十車身;超車時除先以鈴聲或呼喊示意,最好保持一公尺距離等。頗讓國人困擾的前煞、後煞問題,謝正寬則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緊急煞車,前後輪應輪流點煞,且要放低重心、身體向後。
謝正寬特別提醒,「路肩不要騎!」因為路肩常有玻璃碎片、鐵釘,騎乘時最好距離道路邊線三十至五十公分。
運研所昨日也將「自行車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提供給各地方政府,交通部長毛治國指出,自行車道未來須推動標準化,但各地各有不同創意,各種原則也允許例外。他主張自行車政策應「先休閒後通勤」,讓民眾在休閒中培養騎乘習慣。
運研所補充指出,涉及安全的號誌、道路設置方式,各地最好一致,例如車道鋪面最好採用瀝青鋪面,景觀、提供資訊則可自由發揮。
經建會處長張桂林則直言,國人對於法規的虔誠度沒信心,主張自行車政策應進入「訓政時期」,部分規範必須有接近強迫性作法,有助於民眾養成秩序。
- Sep 11 Fri 2009 19:54
人體器官衰老時間表(圖)
- Aug 11 Tue 2009 16:33
拉筋......祛痛、排毒、增強性功能
道家有一種說法: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所以長壽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軟的筋骨。中醫雖然沒有專門針對筋縮的療法,但各種撐拉的方法在習武、氣功、瑜加鍛煉中一直存在。
目前西醫還沒有筋縮的概念,很多病人被治療了很久還不知病因何在,比如有的筋縮就被當作腰椎間盤突出。拉筋過程中,一般醫師認為當患者感覺到筋被拉緊疼痛時便要停止,以免拉傷筋肌。其實正是因為筋縮了,不易拉開,所以愈緊愈要拉開,不然它就愈縮愈緊了,它被拉過痛點后就會松多了。但也不是不顧一切拼命拉!沒病痛的人想避免筋縮可每天拉筋。平日堅持拉筋就是最好的保健法之一。
"拉筋",不僅僅能促進睡眠,還能防癌、抗癌、促進全身氣血循環、使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可普遍改善各種慢性病癥狀: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氣喘、腎病、肝病、肩周炎、失眠、個性固執、心情煩躁,氣血循環不良,新陳代謝變緩。
如果我們不希望未老先衰,就要趕緊做拉筋的功課。年紀越大的人練拉筋,練起來會越辛苦,很難忍受,成功率變低,常會半途而廢,因此拉筋健身宜早不宜晚。
拉筋健身欲成功,宜懂得配套。它的配套是清凈的飲食,也就是健康素食--低油、低糖、低鹽、低蛋白、高纖維,盡量少或不吃魚類、肉類、奶類、蛋類,而以五谷雜糧,加上少量堅果作為營養來源,再配上煮熟的蔬菜、生菜、水果。清凈的飲食--健康的素食,使血液中的毒素減少,使血液變成弱堿性,也使血液不致太濃、太黏、太濁。因此就能大大降低得癌、得各種慢性病的機會,也使血液循環良好,不致淤積阻塞。
拉筋健身的項目有:1.拉腹筋;2.拉背筋;3.拉腿筋;4.拉手筋;5.拉頸筋。詳細如下:
1. 拉腹筋:方法是,在床上或軟墊上跪下,讓腳背貼在床上或軟墊上,然后將兩腳后跟往左右兩側拉開,再使臀部落下,坐在床上或墊上,然后讓身體慢慢向后仰。先使頭部碰到床上或墊上,然后背部慢慢躺下去,面部朝天,背部貼緊床上或墊上,保持60秒再起身。這個動作常導致腳筋的酸痛,宜忍耐。做久了酸痛會減輕,使人不至于忍受不了。
- Aug 11 Tue 2009 14:30
運動前....熱身與拉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