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保健--綜合 (20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時候胖,就是胖」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1.05.05 04:14 pm

如果你還相信「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小兒科醫師觀察發現,大多數小時候長得圓圓滾滾的孩子,長大後還是胖,很難恢復正常身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楊晨表示,很多家長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認為養得肥肥胖胖的,日後才有長高的空間,其實是個錯誤的觀念。她強調,臨床研究顯示,小時候矮,不是矮,但小時候一旦長胖,未來就可能一路胖下去,這是因為孩子從小就拚命吃,體內肥胖細胞被養得既肥又多,長大後當然容易繼續發胖。

因此,她提醒家長應改掉「先長胖,再長高」的錯誤觀念,而應建立「先長高,再長胖」的正確想法,當腦部及其他重要器官都正常發育後,再去長肉,否則對未來的體型及健康都有不利影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任李銘峻表示,造成兒童肥胖的原因很複雜,包含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及飲食生活習慣。如果父母都胖,孩子肥胖機率高達7、8成,如果父母其中一人肥胖,孩子也有4、5成肥胖的機率。

更何況,這些家庭的飲食內容可能偏向高油、高熱量,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不胖才怪。根據都會區小孩的調查顯示,每4個孩子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每6個胖小孩中,就有1人血壓過高,血壓、血糖及血脂異常比率,也幾乎是正常體重兒童的兩倍。

楊晨建議家長最好帶肥胖孩子就醫,讓醫師評孩子每天該攝取多少熱量,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所佔比率,控制身材。李銘峻也再三提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服用藥物減肥,以免影響正常發育。

【2011/05/05 聯合晚報】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洗澡、飯後不刷牙 養成「新7大健康習慣」

張力天

2011年4月27日 17:25

 

  • 英國《每日郵報》指出,每天洗澡其實對皮膚很不好。(圖/取自每日郵報)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每個人都知道菸、酒精、垃圾食物對身體不好,但事實上,有些長期養成的「好習慣」,對健康反而有不良影響;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整理了7項「每日惡習」,包括飯後刷牙、每天睡滿8小時等,並說明這些看似衛生的例行公事,其實正逐步損害我們的身體。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室醫師邱守苕說,一般人因環境變化,例如看恐怖片、驚悚片或與人激烈爭吵時,因過度緊張、激動而密集深呼吸,會導致二氧化碳排出太多、血中溶氧過高,交感神經錯亂而四肢僵直麻痺,且胸口悶痛、喘不過氣,就是所謂「過度換氣」;

這時要設法讓患者放鬆、慢慢呼吸,尤其不能再給患者氧氣,反倒要給二氧化碳。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乳房最好的搶救… 每天大笑3次

張莘怡

2011年4月21日 15:18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大陸《南方日報》報導,每天大笑3次是維持愉快心情的最好方式;除此之外,婦產科醫師竟指出,每天開懷的大笑不僅能遠離疾病,甚至有利於開發右腦及增加創造性思維,就連女性經常罹患的乳腺增生、乳腺癌等疾病也能預防。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

  • 2011-04-18
  • 新聞速報
  • 【作者/岡本裕 出版/大是文化】

作者/岡本裕 出版/大是文化

    《新書簡介》

    你去看病或健康檢查時,有醫生跟你說過這些事嗎?

    ◎ 選醫生的重點是合得來,而不是名氣響亮

    ◎ 90%的病不用吃藥也會好;太愛吃藥反而會得「醫源病」

    ◎ 醫生開藥超過四顆,就要小心!

    ◎ 健檢的數據不是那麼重要,數據的變化才重要

    ◎ 健檢根本不用量身高腰圍,重點是檢查出有無癌症

    ◎ 養生的要點是NO、WANT、SOSO

    ◎ 認真養生的人,最容易生病

    ◎ 難吃的養生食物,不該吃

    ◎ 營養補充食品大多數沒用,補充維他命、Omega-3即可

    ◎ 從是否關心病患飲食,就能判斷是不是好醫生

    ◎ 盡量別找教授醫生、好醫生幾乎都不在雜誌的名醫排行榜上

    ……

    本書作者岡本裕,是日本腦神經外科與惡性腫瘤名醫,他原本在一家大型醫院擔任住院醫生,但行醫多年後,覺得醫院的所做所為,跟他成為醫生的理念——賦予病人活力,因而變得有自信——相去甚遠,於是離開醫院,自己出來開業提供諮詢。他最出名的主張就是「90%的病,自己會好」(大是文化出版),在日本引起讀者廣泛共鳴,九個月就銷售超過三十萬冊,他也因此成為「不開藥的名醫」。

    這位不開藥、也堅持看診不穿白袍的名醫,長年在日本各地開辦健康講習,告訴大家:

    ◎ 不要隨便看醫生!因為醫院必須開藥給不必吃藥的肥羊病患,來維持營運。

    ◎ 吃了不該吃的藥,會得「醫源病」:原本健康的身體,因為吃藥反而搞壞,醫療反而成為生病的原因。

    ◎ 養成幾點生活習慣(要點就在本書第二、三章),就能增強自癒力。

    岡本裕身為名醫,卻站在病患的立場,痛陳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例如:

    ◎ 別找層級太高的醫生。醫生也是人,他的地位愈高,身邊愈沒人敢跟他說真話。

    ◎ 別看雜誌名醫排行榜選醫生。如果排名只是湊熱鬧還好,要是病患跟醫生都對排行榜開始認真,醫病關係就會變成生意關係。

    ◎ 會開刀不代表就是好醫生。術後如何不復發才是關鍵。

    ◎ 別去癌症治療中心。癌症中心是抗癌藥劑的實驗室。

    ◎ 別找教授醫生或去大學附屬醫院。對待患者首重治癒,而非學術問題,更不能把醫療研究與教育放在第一順位。

    ◎ 不要太相信媒體資訊。媒體的情報都是照著劇本走,情節符合他們的需求才會報導。

    但人總有必須看醫生的時候,怎麼辦呢?

    ◎ 不要一個人面對主治醫生。就像登聖母峰需要導遊、當的的雪巴人、扛行李的人等組成一支團隊,當你生病時,也需要一支團隊來幫你。例如主治醫生、幫忙打聽資訊的親友、聽你訴苦、抒發情緒的對象。

    ◎ 問問其他醫生的看法。如果你找的是內科,第二意見可以找外科或掃描科。

    ◎ 選醫生,首先請憑感覺。因為如果雙方不投緣,你一定有很多話不想對他說。

    ◎ 想知道醫生人品如何,跟醫院的護士、清潔員、業務助理打聽準沒錯。

    ◎ 別把對方當醫生,而是醫療顧問。醫生的話你只能乖乖聽,花錢買諮詢若覺得不對勁,你會再找別人問。

    ◎ 請醫生回答「如果是你會怎麼辦」。沒有醫生能每種疾病都專精,找到願意回答你這問題的醫生,比較能知道後續該如何處理。

    ◎ 醫生開藥超過四種,就要小心!沒人能確定這麼多的藥物進入人體,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

    本書是他繼《90%自己會好》後,更進一步具體說明:如何以簡單方法增強自癒力、聰明地跟醫院打交道、得到醫生100%的幫助。

    《內容摘錄》

    小病就吃藥,吃出「醫源病」

    各位讀者或許並不熟悉,不過有一種可怕的病叫做「醫源病」。你光從字面上猜,應該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因為看醫生而導致罹患真正的疾病的狀況,就稱為「醫源病」。

    「醫源病」這種病聽起來簡直是倒因為果,但實際的案例可是多到一點也不像是開玩笑。這種事情當然是不可容許的,可是很遺憾,醫源病發生的機率跟日常瑣事一樣頻繁。也因為我熟知現狀如此,所以我自己會盡量不上醫院,也盡可能不吃藥。

    我來舉兩個關於醫源病的著名案例。

    昭和四○年代(西元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以前,是光感冒就要立刻打針的年代。當時打針不像今天針頭用過即丟,而是消毒後繼續讓下一個人使用,有很多人因此染上B型和C型肝炎。由於當時B型和C型肝炎病毒尚未被發現,所以沒有人認為打針會造成肝炎感染,所以就算後悔「要是沒有多打那一針就好了」,政府或者相關人士,都不需要為這個問題負責。

    二十世紀六○年代的「沙利竇邁事件」也是一樣。原本沙利竇邁(Thalidomide)只是用來舒緩懷孕不適的鎮定劑,還宣稱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上市不到一年就風靡歐洲與日本。

    誰也沒想到這種鎮定劑居然有嚴重的副作用,孕婦吃了會導致胎兒畸形。當時有很多懷孕婦女服用沙利竇邁,在當時一共產下三千個畸形嬰兒,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是因為日本政府不顧國外早就禁止販售的事實,下令禁止的措施慢了半拍造成的,很顯然是人為疏失。

    總之,這可以說是「一點小症狀馬上跑去看病吃藥」所引發的悲劇。這是輕率將自己的健康託付給醫生或醫院照料,最後卻適得其反的典型故事。

    事實上,醫學是一門尚未成熟的學問。尤其是政府官方承認的「西醫」,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是一門還在發展中的學問。我們不可以被「最先進」、「最尖端」這些字眼所矇騙。

    現在的醫學不是萬能的,其實用「不確定」、「不完全」、「充滿缺陷」來形容也不為過。因此,我認為應該鼓勵大家去懷疑現在的醫學是否正確。即使是今天認為沒問題的藥物,也不以能為明天它還是沒問題。

    吃進體內的藥、在體內作用的放射線、傷害身體的手術,一定要依照自身狀況謹慎思考,否則就不要接受。換句話說,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要輕率地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別人負責。

    尤其是新型藥物,或許可以預測到短期的副作用,但是長期服用會產生什麼副作用,卻完全是未知數。另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結果如何,等於是拿病患的身體玩俄羅斯輪盤。

    我的意思是:能不去看醫生就不要去看!能不接受現代醫療就不要接受!尤其是不需要找醫生的未病,對於看醫生能免則免才是最理所當然的想法,大家覺得如何呢?

    請相信你的自癒力

    我本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怪咖,但就連我剛當上醫生時,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公開表示「不要隨便去看醫生!」這或許是西醫和其標榜「醫生萬能」的形象深植人心的緣故吧。

    當時我對西醫走在科學的最前端深信不疑,就算有一些疾病現在還無法治好,也覺得將來也一定能夠做到。就像地球上已經沒有人類還沒踏足的陸地一樣,醫學可能也不再會有未知的領域。或許當時我是被這樣樂觀的想法所誤導吧。

    在這裡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生物和非生物有什麼分別?」你會怎麼回答?生物和非生物的差異雖然一目瞭然,但是真的碰到這樣的問題,還是會覺得很難回答。

    要是問到我的話,我會說是:「差別在於自癒力(復元力)。」生物基本上都具有自我複製、自我修復和自我復元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一大特徵。

    我好像聽到大家在說:「這不是廢話嗎?」這的確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就是有人沒有打從心底確信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不信任自癒力,才會一生病就跑去看醫生。要是發自內心相信自癒力的話,就不會病急亂投醫了。

    說了這麼多,我猜可能還是有人不相信「未病能靠自己痊癒」。但是你的自癒力全年無休地為了你持續運轉,這是鐵錚錚的事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大約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是六十兆喔!地球的人口算六十億的話,六兆可是人口數量的一萬倍。我們的身體由天文數字的細胞構成,而且如果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的話,能維持將近一百年的正常功能。汽車只有三萬個零件,卻只能正常運轉數年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想像,要維持身體的機能,不光是零件(細胞)要具備良好機能,還要可以正確無誤地自動交換、修復零件,這需要多麼驚人的能力才能夠辦到。我想大家也可以了解到,這是一種人力無法企及的驚人能力。

    這麼說,遇上真正的疾病時,就該找醫生治療才對囉?的確,醫生只有在真正的疾病上才能發揮所長,但是醫生的能力再強,能夠治療疾病的依舊不是醫生本身;真正能發揮治療作用的,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當然也不是手術或放射線。這些或許能幫助病患讓治療產生效果,或為身體痊癒爭取時間,但是也僅只於此。無論大家是不是發現到了,但實際上能根治疾病的,是每個人都確實擁有的美好能力,也就是無可取代的自癒能力。

    西醫被稱為走在科學最尖端的應用科學,但即使是最尖端的科學,現在依舊無法復原或讓生命重生。雖然以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徹底分析細胞的構成成分,但我們還是沒有能力從零開始構成一個細胞。

    可是大家的身體卻能夠簡單地完成生命的復原再生,而且是每天、每秒,甚至是每個瞬間都在進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擁有驚人能力的超人。我們擁有的能力,可以完成醫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可是有一些人不相信自己擁有這樣的超能力,反而多此一舉,讓原本可以治癒的疾病無法痊癒,或是因而延誤了治療時間。

    感冒時服用抗生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感冒有九九%是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可是不知為何,很多人在感冒時服用抗生素。抗生素是藥物,所以當然會讓人體自癒力下降。因此,將感冒和抗生素加在一起,只有百害而無一益。

    請大家拿出信心,相信自癒力這種驚人的超能力!

    要是大家能體會自癒力的優異之處,應該會萌生要好好保護自癒力的念頭。連續劇裡那種為了把病治好而心力交瘁的故事情節,從戲劇的角度看起來或許很唯美;但在現實中浪費自己珍貴的自癒力、不好好照顧健康,導致必須為了治病心力交瘁,只會遭人輕視,絕對不會被傳為美談。我認為這是對賦予大家珍貴生命的雙親和先祖的一種冒瀆。

    話說回來,也有人將自癒力解讀為「自然治癒力」。我認為自然治癒力這種說法並不恰當,因為這種說法很容易招致誤解。

    自癒力不是自然運轉的。自癒力是需要保護、保養、因應各種狀況不時加以強化,才能開始發揮作用,絕對不是放著不管就會自然而然發揮功用。所以我覺得不該稱之為自然治癒力,而是自癒力比較妥當。

    雖然自癒力是非常優異的能力,但如果受到各種阻力,也會無法發揮效用。而最最妨礙自癒力發威的,就是對自癒力的不信任與依賴醫生的心態。抱持著「治病靠自己」的心態可以促使自癒力進步,可是如果興起「靠自癒力真的有辦法痊癒嗎?」的疑慮,就會導致自癒力下降。如果沒有抱持靠自己力量治病的積極心態,一味只想靠別人、依賴外物替自己治病的消極態度,更會大幅削弱自癒力。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自癒力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潛在能力,但麻煩在於能否發揮,取決於個人的心態。如果你想要充分發揮自癒力,就不可以弄錯它的使用方式。

    超簡單的健康程度檢查法

    提高自癒力,就是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那麼,該如何測量健康程度呢?

    雖然有很多人想要提升自癒力,卻只憑直覺行動而白費功夫,有時甚至還用錯方法。有些你以為對身體有益的舉動,其實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定期檢測自己的健康程度是有必要的。

    「要檢測健康程度的話,是不是找醫生就可以了?」

    很遺憾,我想一般的醫生沒有辦法做好檢測。

    「去做抽血檢查或其他檢查,沒有辦法了解嗎?」

    的確有一些問題需要靠抽血檢查來了解,不過這需要稍微特殊的方式才能判讀。

    「這麼說來,我們不能自己檢測囉?」

    不是這樣的。每個人只需要一點點的努力,都可以自己檢查健康程度。訣竅就是認真傾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訊息。

   我將自己所使用的「超簡單健康程度檢查法」列舉如下:

    ●早上能很快起床嗎?

    ●有沒有殘留的疲勞感?

    ●有精神嗎?

    ●吃飯津津有味嗎?

    ●排便順暢嗎?

    ●身體活動有沒有滯礙感?

    ●會想用親切的態度對待他人嗎?

    ●有沒有感謝的念頭從心中湧出的感覺?

    ●能夠順利入睡嗎?

    ●體重正常嗎?

    以上十個問題,有八到十個回答「是」的人,就不太容易生病。而回答「是」的答案數量在七個以下的人要注意,你們的健康已經亮起黃燈了。請一定要重新改進自己的生活習慣或想法。

    在季節交替、低氣壓通過,或是身體激烈勞動的時候,「是」的答案數量會變少。碰到這種情況,希望大家牢記「兩星期原則」。上面所提及的各種不良影響,在自己感覺到異狀之後,只要改變生活習慣,通常會在兩星期、最多三星期內得到改善。不過要是經過兩、三個星期還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話,就必須注意了。這時候不要怕麻煩,最好去找醫生檢查。

    碰到這種情況本來就應該立刻去詢問醫生的意見,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就算真的去診所或醫院,醫生大概也不會當一回事。我想只會看情況敷衍一下,不然就是被當成肥羊病患對待。

    可是,中國人在季節更替之際,或身體狀況稍有不佳(處於未病狀態)時,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跑去找中醫。中醫師會藉由脈象、舌象、觸摸腹部等方式,綜合所有的症狀來推測身體和自癒力的狀態。接著,中醫師會開出自己調配藥材而成的處方,或是指點飲食注意事項,或是指導生活習慣等等,讓一般人定期調整身體狀況,修正調養的方向。

    中國的民眾在變成真正的疾病之前,會請專家幫自己詳加檢查。我每次前往中國,都很希望這樣的習慣能夠在日本普及。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公忘了我」 醫生夫疑過勞失憶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1.04.18 12:26 pm

電影「我的失憶女友 」真實版?奇美醫院一位蔡姓醫師兩年前突然在開刀房昏倒,雖然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但是因為腦部受創,蔡姓醫師的記憶功能也有所缺損,不但忘記妻兒,連自理生活都有困難,蔡妻認為是院方讓丈夫過勞,因此提出民事告訴,向院方求償3800萬。

兩年前,才36歲的蔡姓醫師進開刀房時突然心肌梗塞昏倒,當時雖經緊急手術與葉克膜救回一命,但是因為腦部缺氧過久,蔡姓醫師的記憶功能部分缺損,蔡妻表示,自己的丈夫現在只記得醫院擺設,不記得家裡,只記得同事,卻把妻兒都忘了,同事來家中探問他,他都叫的出同事的名字,但同事詢問她的身分時,老公卻稱她是女僕。

蔡妻表示,丈夫在奇美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時,每個月的工時約360個小時,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丈夫疑似過勞病倒後,院方只給了6萬2000 元的慰問金,還以合約到期不再續聘,經協調後,院方只願提供為期十年、每個月兩萬元的慰助金,蔡妻憤而提告,求償3800萬元薪資。但是奇美醫院認為,蔡醫師是個人疾病造成,並沒有超時工作,而且院方已經提供醫療協助,並幫忙申請勞工保險傷病給付。

【2011/04/18 聯合新聞網】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打族挺蕭宏慈 衛署:他妖言惑眾

  • 2011-04-16
  • 中國時報
  • 【李宗祐、邱俐穎/台北報導】

     美籍大陸作家蕭宏慈宣稱拉筋拍打功具有療效,遭台北市衛生局開罰,並被移民署限令出境。三十幾位拍打功訓練學員,昨日出面聲援蕭宏慈,抨擊政府阻擾他們得到健康的權益;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則痛批蕭宏慈:「不要再妖言惑眾了!」

     聲援成員之一、智基科技前董事長蔡添進指出,他原本被診斷有攝護腺癌,今年初決定以拉筋拍打自我健康管理後,就開始停藥,「照道理講,我應該要開刀、接受化療。但拍打之後,腫瘤指標從八.二降到五.九三。這是就是預防醫學,經絡打通,病就去除。」

     江姓學員直言,健康營很多學員是慢性病患者,剛進去(健康營)都會被建議暫時停藥,但「我們也不想當白老鼠,會先試驗第一天不吃(藥)、沒問題;第二天不吃、沒問題;第三天沒問題,才放心。」

     不過,補教名師劉毅昨「不請自來」,反客為主當場脫下襯衫,讓媒體拍攝他前晚初次體會拍打功而輕微紅腫的雙臂。

     學員兼聲援行動記者會主持人廖文玲強調,學員自動自發站出來,就是希望拍打功不要被汙名化,「學員都非常擔心,老師此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蕭宏慈今日要搭華航離台,學員計畫到機場歡送。

     黃林煌則相當不以為然,重申拍打等民俗調理法,不能當作主要醫療,且更不能要求患者停藥,他憂心說:「一個月不量血糖、血壓,倒下去誰要負責?」

他認為少數例證,不能全體適用,強調民眾仍要接受正規治療。

************

雲水人間:

現代醫學容或有不足地方...

但還是廣泛試驗,追蹤檢討改進

這可不是「拍打」可比擬..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危機降齡發生 35歲進入更年期
  • 文 編輯部 /撰文/楊琇雯

外食族亂吃 慢性病早發20年

三高病過去好發年齡多在60歲以後,現在提早到40歲,足足早發了20年,國人再不及時改正飲食觀念,過個10年,可能正在衝刺事業的上班族,餐餐只能吃藥配白開水。
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三餐外食,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病年輕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恆就說,光是與飲食習慣最相關的高血糖,四十到五十九歲的族群是發生率急速上升的一群。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打7天治癒糖尿病? 衛署盯上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11.04.12 03:23 am

大陸作家蕭宏慈(右)開記者會推廣拍打拉筋,藝人劉真(左)慕名而來,他當場為她拍打,說明療效。
記者徐世經/攝影

推廣拉筋拍打的大陸作家蕭宏慈昨天來台開記者會說,拍打後的瘀紅是因經絡被打通,還號稱拍打曾讓糖尿病患的病好了。衛生署表示,將請台北市衛生局調查,若違反醫療法就會開罰,必要時可要求蕭離開台灣。

蕭宏慈穿一襲紅色中式服裝出席記者會,藝人劉真慕名而來,她父親是蕭宏慈的忠實讀者。蕭先請劉自己打,還提醒要用「空掌」打,只見劉用右手掌打左手肘關節處,沒幾分鐘,皮膚就浮現瘀紅。

劉真左手臂一彎曲就痛,蕭宏慈替她拍打,劉痛得頻叫「啊!啊!」蕭打完問她:「有沒有不痛了?」劉回答:「會不會是你打完,我外面痛,所以裡面感覺不痛?」

對於劉手臂上的瘀紅,蕭宏慈解釋,是中醫所謂「痧都跑出來」,痧就是poison blood(毒血),因為堵塞經絡被打通了,才有瘀紅。他還說,只要一直打,瘀紅就會不見,包括癌症等百病,都是經絡不通。

但蕭強調,拍打不是醫療行為,「我不是給大家治病」,而是教人自我保健,「一個不留神」,還能治好其他病。他宣稱,曾建議糖尿病患停吃藥,連打七天,病就好了,「如果大家持之以恆地做,會讓健保局開心,醫院傷心。」

蕭宏慈「醫行天下」上下冊,在台狂銷五十萬本。日前在台灣設營運總部,舉辦拉筋拍打訓練營,有人想報名參加卻額滿。網路還有不少「見證」文章,自稱身體毛病被拍打好。

蕭宏慈更準備於五月廿一日,在台舉辦「我的健康我做主─拉筋拍打講座」,示範拉筋拍打,收費從三百元到九百元不等。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說,拍打拉筋雖屬民俗療法,仍不可宣稱療效,今天會請台北市衛生局,蒐集媒體報導蕭宏慈記者會內容,調查是否違反醫療法。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提醒,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佳,或正在吃抗凝血藥物者,胡亂拍打,可能造成內出血,甚至血栓。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也說,拍打屬中醫「洩法」,體虛者可能越拍越虛。

【2011/04/12 聯合報】

*************

醫師警告:拍打 小心愈拍愈虛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11.04.12 03:23 am

中醫師說,「拍打」類似刮痧,要小心為之,以免愈拍愈虛;西醫師則擔心,有心血管疾病或肝腎不佳者,萬一凝血功能不好,拍打可能導致血栓。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說,中醫「刮痧」是利用器具,刮出皮下瘀血,旨在活絡筋骨,但也易致虛脫,屬於中醫「洩法」,拍打出現瘀紅,類似刮痧,體虛者可能愈拍愈虛。

提倡拍打者,號稱百病來自經絡不通,拍打可通經絡。但陳潮宗說,人有十四條經絡,約在皮下四、五公分處,中醫正規的推拿、按摩,刺激經絡,效果比拍打來得深。

他提醒,即使是推拿、按摩,也有固定刺激量,否則可能導致內出血;若過度拍打可能造成內出血,腎臟功能不佳者,還可能出現橫紋肌溶解症。

大陸作家蕭宏慈昨天宣稱有糖尿病患在他建議下暫停吃藥,連打七天,病就好了。

「連西醫也不敢說把糖尿病『治好』!」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說,透過藥物、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控制住」糖尿病,拍打治糖尿病,「沒有科學根據」。

許惠恒提醒,心血管疾病或肝功能不佳者,本身可能有凝血功能問題,正在吃阿斯匹林等抗凝血藥物的人胡亂拍打,很可能內出血,血塊堵塞血管造成血栓,嚴重時,會有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之虞。

現代人常筋骨痠痛,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鄧復旦說,或許因為拍打後微血管破裂,造成類似發炎反應再癒合,或出現「去敏感」現象,因為拍打處疼痛,而忘記原部位的痛,但不久就會恢復原狀。

鄧復旦表示,有些身體痠痛是肌肉和骨頭之間,或骨頭和皮膚間的「滑囊」腫痛,或韌帶發炎,只要透過超音波導引,抽出滑囊積水,或在發炎處打消炎藥,就能改善痠痛。

【2011/04/12 聯合報】

6267687-2550024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查閱網路上這方面的相關資料較少,今天我就針對自己的經驗以及所學的知識來聊聊冬天騎車要怎麼穿吧。
身體週遭的空氣溫度較體溫為低時,由於熱傳導的作用,身體溫度會逐漸下降;其次,在冷空氣的環境中水氣蒸發的壓力較小,由於壓力梯度大的關係,更會促使皮膚表面的水氣散發,加速了體溫的下降。那要如何減緩體溫下降的情形呢?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0-08-06
  • 第141期
擊退男人健康的7個敵人
  • 文.黃惠如

男人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男人的疾病是缺乏警覺的結果。
美國《男性健康雜誌(Men's Health)》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男人胸痛、呼吸急促不會去看醫生,偏偏這兩種症狀都是美國第一大殺手──心臟病的警訊。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有救了/3大原則逆轉糖尿病

2011/03/24

【摘自《糖尿病有救了:完全逆轉!這樣做效果驚人》,尼爾.柏納德著,柿子文化出版】

我們的目標在創造一種特殊的飲食計畫,它必須比以前的飲食法帶來更戲劇化的功效。假如你有第二型糖尿病,你不能讓胰島素阻抗繼續惡化;相反的,你應該要採取制衡的手段;若你是第一型糖尿病患,你必須控制好血糖、將藥量減到最低並且盡可能保持健康。

對第二型糖尿病來說,我們的目標在清除卡在細胞門鎖的口香糖(脂肪)。第二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肌肉細胞內囤積了少量的脂肪。這些脂肪藉由封鎖胰島素訊息的傳送而使胰島素失去效用;也就是說,脂肪阻礙了胰島素迎接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過程。你必須慎重選擇能夠逆轉此過程的食物。

全面改造菜單能防止我們被糖尿病的併發症纏身,這不管對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來說都很重要。這些飲食改變不但對健康影響深遠,而且效力無窮。你會和我們受試者一樣感受到:本計畫指南是多麼易於實踐。我們完全不限制食物分量、卡路里或碳水化合物。你的焦點要擺在「食物選擇」,因此「分量」會自然而然在控制之內,不會超出太多,但現在講這些還太早。

首先,讓我們瞧瞧是哪些改變讓這份飲食如此有效。下面三大原則能幫助你逆轉糖尿病、清除卡在細胞門鎖的口香糖(脂肪),並給堵塞的心臟和血管帶來疏通的機會:

1、把植物油用量減到最低(橄欖油再好,還是有跟豬油一樣的致肥力)

【小撇步】

●遠離油炸食物像是洋芋片和薯條。

●在沙拉上面淋上脫脂沾醬、檸檬汁或義大利陳年葡萄醋。

●使用不沾鍋。

●炒菜不用傳統式的油炒法,改用水炒法,也就是用水或其他液體來炒菜。

●清蒸蔬菜。

●炒菜放油時,不要直接用罐子把油倒出來,請考慮改用油脂噴霧器來噴灑微量的油脂。

●喝咖啡加奶精時,改用非乳製品的脫脂奶精替代品。

●看清包裝上的標籤。選擇的產品要符合以下原則:在產品的每1分量裡,脂肪不超過2到3克,或脂肪占產品熱量來源的百分比低於10%。

2、選用低升糖指數(低GI值)的食物(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大原則】

●豆類和同類食物都是低升糖指數。

●綠葉蔬菜也都可視為低升糖指數(雖然因為它們其實碳水化合物含量太少,所以一般並未正式估計其升糖指數)。

●幾乎所有水果都是低升糖指數。水果的確很甜,但是大部分的種類不會使你的血糖急遽上升,兩個例外是西瓜和鳳梨,這兩者的升糖指數比其他水果來得高。

●義大利麵是低升糖指數食物。這雖然有點令人意外,但證據確鑿。

●大麥、中東式小麥片和快煮米都是低升糖指數。

●德式裸麥麵包和黑麥麵包的升糖指數較低,但若是以小麥製成的麵包,例如貝果、白麵包,甚至全麥麵包的升糖指數都較高。

●番薯和甘藷的升糖指數和馬鈴薯比起來要低一些。

●早餐麥片中,燕麥粥和麥麩粥的升糖指數較低;大部分即食冷麥片的升糖指數則通常較高。

3、排除動物性食品(減少脂肪、膽固醇)

【替代食物】

●新4大類食物

●乳製品的替代品:豆奶、米漿和杏仁奶等等飲料,最好是選擇脂肪和糖分最少的品牌。現在強化鈣質的果汁也出現在市面上。當然,這些所有的飲品和果汁並不是非喝不可,因為其實在斷奶後,我們生理上唯一需要的飲料是水。不是蘇打飲料,不是果汁,不是牛奶,只要純水就夠了。

●蛋的替代品:假如食譜要求1至2顆蛋,多加入幾湯匙水就有蛋的濕潤效果;烘培點心的時候,1滿匙的大豆粉或玉米粉加上2湯匙的水可以代替1顆蛋;試試用和蛋一樣大小的豆腐泥來代替一顆蛋。在做瑪芬蛋糕和餅乾時,可以用半根香蕉泥來代替1顆蛋,會有特殊的香蕉風味;要做烤素肉糕或素漢堡餡時,可以用下面的材料當黏著劑:番茄糊、馬鈴薯泥、沾水的麵包屑或燕麥片。

**************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BMI22-27 死亡風險最低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1.03.22 03:57 pm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參與的跨國大型研究發現,BMI太高或太低,死亡率都明顯偏高。
記者林進修/攝影

中央研究院參與的一項跨國大規模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太高或太低,死亡率都明顯偏高,若能將BMI維持在22.6至27.5,就能將死亡風險降到最低。胖哥胖妹,或是竹竿弟、紙片女,為了健康著想,最好把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

BMI的計算公式,是以人體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即kg/m2;例如體重50公斤、身高160公分者,BMI即是用50除以1.6的平方。

這篇由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度及孟加拉等7國44位學者長期追蹤BMI與死亡風險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24日刊登在全球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根據研究結果,參與研究的中研院生物醫學暨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沈志陽建議衛生署,不妨把目前18.5至24的國人正常BMI值,稍微往上修訂為22.6至27.5,或是取個整數值而訂為22至27。

沈志陽解釋,許多研究都在探討BMI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但這類研究都以歐美人口為基礎,台灣以這些研究數據來制定國人正常BMI值,往往會失真。有了這篇首度以亞洲人為對象的大規模研究論文,台灣應加以參考。

沈志陽表示,這項研究共追蹤並分析亞洲114萬名年逾30 歲的健康成年人,長達十幾年。結果發現,BMI與死亡率呈U型的雙曲線,BMI太低或太高,死亡率都明顯偏高,而BMI22.6至27.5的死亡風險最低。

如果把22.6至25.0的BMI值當成比較基準,當BMI大於35.0,死亡風險即增加0.5倍;當BMI小於15.0,死亡風險則會增加1.8倍。長期從事肥胖防治的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部主任劉燦宏表示,BMI太高,罹患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率增加,BMI太低則會導致新陳代謝效率變差,扺抗力也低,死亡率當然飆高。

沈志陽表示,22.6至27.5雖是最佳的BMI,但男女稍有不同,男性的上限還可稍稍放寬一點。若以一名身高160公分的女性為例,BMI22.6的體重是57.8公斤,BMI27.5的體重則為70.4公斤;換句話說,只要體重控制在這個範圍內,就可減少死亡的威脅。

這項跨國性研究,台灣部分由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主持,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院士陳建仁、博士游山林以及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提供協助。

【2011/03/22 聯合晚報】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市售的電動牙刷標榜針對口腔設計不同的刷頭,可以徹底清除牙菌斑並縮短刷牙時間
不過若是使用方法不對,反而會對牙齒造成傷害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能承受多大輻射?防輻射多吃6類食物(組圖)

人體能承受多大輻射?防輻射多吃6類食物(組圖)

  注︰msv為毫西弗。(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新聞背景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縣「藥王」 日服27種藥

  • 2010-12-09
  • 中國時報
  • 【周麗蘭/雲林報導】

     地下電台非法藥物及電視廣告保健食品多迷人?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問卷調查老人用藥習慣發現,六成老人每月買藥平均預算一千元至三千元,光是雲嘉南及台東縣老人每月買藥總金額就高達十三.五億元,以台南縣老人最愛買。

     雲嘉南等縣市藥師訪視一千多位老人,其中一名台南縣老人堪稱「藥王」,每日吃廿七種藥,其次是嘉義縣老人廿一種,六個月後都減為只吃九種。

     不只老人愛買藥,在外地工作無法陪伴父母的子女也很愛買,藥師訪視發現,很多子女狂買保健食品送爸媽,彌補無法盡孝的缺憾。但有些食材摻雜物不明、有些藥效與藥物重複,對父母健康反而是負擔。

     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林振順說,這名吃廿七種藥的中風老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兒女感到愧疚又無法隨侍在側,猛寄保健食品回家。老人家翻開床底,滿滿都是藥,但全都沒過期,因為使用期限長達五年。

     訪視過程中,還有一名老人很牛,知道自己生病但不想看醫師,藥師苦勸四個月無效。直到第五個月老人家才接受建議,看了醫生始知被保健食品所害,感謝藥師不厭其煩救他一命。

     林振順說,與其買藥送爸媽,不如多關心老人家的生活所需。他發現台東、雲林老人較窮,每月生活費不到一萬元,其餘四縣市約一萬元到一萬五千元。

     藥師在訪視過程也體會到人間疾苦,有一名老人颱風後跌倒在地爬不起來,屋頂又漏水,剛好藥師趕到才被搶救。還有一位老婦夢遊摔倒受傷在門邊哭泣,藥師碰巧到她家訪視,老婦被扶起時感動得流淚。

****************************

雲水人間:

地下電台、電視購物台、電視廣告...

都搶食這大餅..

每個商品都說的天花亂墜..

知識稍薄弱的

(其實很多都可在三餐、運動、休息中獲得改善)

一天吃十幾種藥(保健食品)一點都不奇怪..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2/08 20:12)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訣竅

  • 文.黃惠鈴

「愛吃的女人衰老早,會睡的女人美到老,」這是已故女星奧黛麗‧赫本的名言。

愛美是天性,「睡美容覺」也是女人都知道的護膚守則,但想要好好睡覺,留住青春,對女人來說,偏偏是難事。

2007年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每4個成人中有1人(共約480萬人)有睡眠問題,其中約兩百多萬人慢性失眠。而且女人睡得比男人差,從青春期到老年,各年齡層的女人有睡眠問題的比例,都比男人高。有睡眠問題的女人是男人的1.5倍,到慢性失眠程度的,女人是男人的1.3倍。

但你可能想不到,女人天生有比男人好睡的根基。「女性荷爾蒙是天然的安眠藥,」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神經內科醫師徐崇堯解釋,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黃體素跟安眠藥一樣,在腦中都作用在相同的接受體:GABA(γ-胺基丁酸)。

這個接受體是腦部最重要有抑制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鎮靜。GABA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傳導物質,人要入眠時,腦中要分泌GABA,告訴身體該關機了。

失去天然安眠藥以後

女性荷爾蒙可強化GABA的作用,其中黃體素又比動情激素對GABA的作用更強。女人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分泌正常,體內幾乎天天吃安眠藥,「本質上應比男人好眠才對,」徐崇堯說,但事實不然,顯然睡眠絕不是單純醫學的角度。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單是荷爾蒙的變化,就能讓女人在好睡跟不好睡之間擺盪。

 月經來時,動情激素、黃體素同時降低,天然安眠藥暫時不見,許多女人可能因此睡不好,發生經前症候群、經前不悅症。

 更別提女性荷爾蒙逐漸消退、甚至停止分泌的更年期、停經後,完全失去天然的安眠藥,對女人的睡眠品質有多大影響。

 「有些女性一直都睡得很好,直到更年期才開始失眠,」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指出。

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調查,50~59歲的女性,兩個人中就有1人失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在金門針對42~57歲婦女做的調查也發現,六成的人表示睡眠不好,不滿意睡眠品質,而且主要抱怨「入睡困難」。其中,停經後婦女有27%抱怨入睡困難,停經中的婦女有20%,沒有停經的婦女只有12%。

就像從事保險業務的楊小姐,以前生活規律,每晚11點前上床,「一躺下去就睡著,一覺到天亮,」她自豪地說。直到兩、三年前更年期來臨,開始睡不好。在床上至少得躺半小時才能睡,半夜又會因燥熱醒來,喝了水又想上廁所,一整夜反覆上演同樣的劇情,白天上班很沒精神。

前年停經後更慘,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最久曾長達半個月沒睡。明明很累,白天卻不想睡;寄望晚上能睡好,但躺上床還是沒睡意。「最恐怖的是焦慮,」楊小姐回憶,夜深人靜,大家都在呼呼大睡時,疲累不堪的她卻還睜著眼,腦子不肯休息、胡思亂想。「那時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覺!」

一些睡眠疾病,也在更年期之後蹦出,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更年期前,睡覺時會打鼾的女人有9%,會打鼾的男人是25%;停經後,女人打鼾的比例大幅躍升,跟男性一樣都是35%。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和社區精神科主任許世杰指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上呼吸道肌肉張力的效果,更年期、停經後,失去這樣的保護力,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慢慢增高。

 「可是不少人還不知道自己會打呼,只覺得『怎麼都睡不飽,白天容易打瞌睡?』」徐崇堯醫師說,很多病例是因為兒女發現媽媽睡覺「沒呼吸」,很害怕,病人才因此就醫。

 還有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跟缺鐵性貧血有極大相關,除了懷孕期容易發生外,停經後婦女是高危險群。它會讓人清醒時感覺腿像有螞蟻在爬般癢、麻、不舒服,很想起來走動,舒活兩腳;許多人睡著後,每隔一段時間,肢體還會抽動,有所謂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但不見得每個醫生都能正確診斷。許世杰遇過好幾個轉診個案,之前已吃了一大把安眠藥,藥物愈用愈多,一開始有效後來沒效,病人相當無助。他進一步診斷,發現病人其實是不寧腿症候群,只要補鐵劑就好了,枉吃一堆安眠藥。

 也因此,睡眠醫學會加強教育醫生不寧腿的相關資訊,希望能讓病人獲得正確治療。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歲中醫師姜通 不吃飯的長壽祕訣
  • 文/趙佳美 攝影/邵宏祥

勤做養生三招,主食是好立克、牛奶與饅頭

give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