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牡丹社事件 學者籲拆除鳥居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1.11.05 03:14 am
日軍在「牡丹社事件」時招降原住民,與他們合影的歷史鏡頭。
記者周美惠/翻攝
還原「牡丹社事件」真相,學者楊孟哲呼籲拆除「新國恥」─車城琉球五十四人墳墓前的日式「鳥居」。
一八七一年,琉球王國宮古島民因為颱風,漂流到台灣牡丹鄉八瑤灣,當天排灣族原住民曾煮地瓜粥給六十九名琉球人充飢;
第二天卻開始追殺琉球人,經漢人通事楊友旺出面,才營救出十二人。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楊孟哲說,日本因此一事件藉口出兵台灣、引爆「牡丹社事件」。
但日軍因不諳山野戰,圍攻七個月不分勝負,最後以招降方式買通諸羅十八番社中的十六番社,清廷誤判情勢竟賠款五十萬兩。日本因而認定打仗「有利可圖」,這成了日本發展帝國主義的「原點」。
日本殖民台灣後,大肆修繕琉球人五十四人墓,竟篡改歷史在碑文中將幫忙收屍者冠以流氓;把獨立的琉球王國冠以「大日本琉球藩」,墓碑也愈堆愈高,完全破壞琉球人墓的原始風貌及風水。
更令楊孟哲氣憤的是,三年前,屏東車城鄉公所竟在琉球人墓的入口處加設日本神社建築物「鳥居」。神社是日本殖民統治最高的精神、象徵日本天皇。在琉球人墓前蓋「鳥居」形同將之神格化,「這種媚日無知的行為形同新國恥」。
今年逢八瑤灣事件一百四十周年,國北教大將從廿三日起舉行學術研討會。邀請此事件受害者後代、加害者(排灣族頭目)後代,同赴琉球人墓前舉行首度的慰靈祭。楊孟哲希望能拆除鳥居,並回復琉球人墓原貌,以還原歷史真相。
【2011/11/05 聯合報】
********
牡丹社事件
维基百科
牡丹社事件是1874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遭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
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出兵,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臺灣和中國大陸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
近因
-
主條目:宮古島民台灣遭害事件
1871年10月18日[7] (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一艘琉球國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山原號[8], 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幾天後遇上高士佛社原住民,54人慘遭殺害[7],死者包括仲宗根豐見親(忠導氏玄雅)十四世孫忠導氏玄安,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營救下前往台灣府,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琉球館[7],乘船歸國[9][10]。史稱宮古島民台灣遭害事件。此類事件在當時不時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卹並送回琉球王國與日本政府無涉。
但日方於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廢藩置縣」時,薩摩藩改為鹿兒島縣,原本為薩摩藩屬的琉球王國被改隸於鹿兒島縣,1872年日本政府單方廢止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向清朝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琉球與台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搪塞,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不察日使意圖,隨口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日方遂抓住這句話柄,向「無主番界」出兵[11]。
留言列表